杨仲兴(1694—1775年),字直延,梅城下市人。清雍正八年(1730年)中进士,授福建清流县知县。乾隆三年(1738年)改任广西桂林府兴安县知县。在任期间,深察下情,关心民间疾苦,广建社仓,备荒赈灾,疏通河道,修筑提防,因“功甚巨”擢升广西思恩府同知,再迁任江西瑞州知府。为官廉洁贤能,政绩卓...[详细]
杨元复(生卒年不详),字震元,明城镇井山村人。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中举人(解元)。随后,知县钮琇请他到县学会堂讲学。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接受吏部委命的官职,担任江苏丹徒县知县,不久去世。相国张玉书对他的才华感到惊异,送财物助其归葬。与杨元复同时中举的太史李象元给他写墓志铭。 ...[详细]
杨有声(生卒年不详),字比雷,明城镇井山村人。清顺治五年(1648年)贡生,任海南琼山县辅助教员,在教学中常常奖励生员,知县把他看作老成博学之士,资助他参加乡试,在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中举人,被挑选到衙门当官,年老后辞职。明城镇 明城地处高明中部,区域优势明显,交通便捷,广明高速和江肇...[详细]
杨应琚(1695——1767年),清朝大臣。字佩之,号松门,青海西宁人,本籍辽海汉军正白旗人。雍正七年(1729)由荫生授员外郎,出任山西河东道。11年(1733),正值38岁盛年的杨应琚走马莅任西宁道,其时西宁的防务虽经几番调整,依然处于“一线东通,三面外暴”的孤悬局势。商旅常遭抢掠,大众不得...[详细]
杨素蕴(1630~1689),字筠湄,号退庵,宜君县石堡村人。清顺治九年(1652)中进士,初任直隶大明府东明县(原属河北,现归山东管辖)知县。后历任四川道、川北道、湖广提学道、军务参议道、下荆南道(湖北境内)、山西提学道御史职务。继被举荐为通政司参议、都察院右副都循史,奉天(今沈阳)府丞,顺...[详细]
杨石秀(生卒年不详),河源县灯塔人。清咸丰二年(1852年),在黄土岭起义,攻打禾溪财主李日雅,建立农民武装队伍,接着攻打蔡庄(灯塔)、骆湖、顺天等乡,同时与长宁(现河源锡场等地)义军互相策应,声势浩大。清咸丰五年,清廷增调福建兵勇3000多人驻惠州平定起义,河源义军首领杨石秀、陈帮涛、冯阿元被...[详细]
杨世达,字兼斋,(清)揭阳县棉湖(今揭西县)人,曾任河南登封、宜阳、室丰、嵩县、永城等县令,从雍正七年至乾隆三年(1729~1738年)任汤阴县知县。治汤十年,兴利除弊,造福于民,为汤阴史上所罕见。 雍正七年,杨得知县东瓦查、夏庄等十余村有严-灾,即与浚县协力合修涵洞一座,尽泄积水,救民田数...[详细]
杨瑞〔1693~1773),男,字旭举,号辑园,潮安人,任职居深澳。 起初,杨瑞投军在镇标为兵丁,勤奋力学,出类拔萃,积军功被提拔为偏裨。 清康熙六十年,台湾朱一贵作乱,占据台湾全岛。清廷令闽浙总督觉罗满保驰赴厦门领军,并传令厦门提督施世骠、南澳总兵蓝廷珍会师进剿。五月下旬,蓝廷珍从南澳...[详细]
杨溥名(生卒年不详),字遍德,明城镇人。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贡生,任湖南新宁县县学教谕。新宁县学宫倒塌,他捐款重修,新宁县绅士举行盛典,举杯祝贺新学宫重修落成。后来任徐闻县县学教谕。徐闻县处偏僻之地,县学连学规都没有。他制订学规,规定教学数量、内容、进程等,大振学风。辞职后,年至八十仍孜孜...[详细]
杨茂通(生卒年不详),字贯昌,今东乡镇大雾村人,例贡生。禀性豪迈,能识大体。少年时候,说话就使大人叹服。等到成人,办事稳妥和老成人一样。人们有争讼事,总找他排难解纷。他深入分析是非,指出利害关系,劝告当事人和解息争。有借贷贫而无力归还的,常常当场把借据焚毁,以示不用归还。可惜英年早逝,仅26岁。...[详细]
杨进修(生卒年不详),字诣将,明城镇人。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中举人,任贵州湄潭县知县。在任职期间,他革除正税以外一切苛细税收和粗鄙规矩习俗,振兴学校。当时,与湄潭县相邻的瓮安县有个叫做毛邑的童生到湄潭县应考,众人指出他是外县人,上级长官委托杨进修审查处理。杨进修虽然确定他是瓮安县人,却由...[详细]
杨家祚,字锡庆,号梅庵,聪敏有局干。中康熙庚子(1720年)乡试。雍正庚戌(1730年)简发山西。辛亥(1731年)署乡宁令,督垦荒土,民赖之。邑之碣山多虎患,为祷于城隍,虎遂遁。寻署洪洞,革陋规,修义学,戒讼斗。去任时,万民制衣伞送行。甲寅(1734年),预修晋省通志。旋署灵石县事。县界汾河,...[详细]
杨芳世(生卒年不详),字馨甫,明城镇人。20岁时入县学,享受廪膳补贴。清雍正五年(1727年)岁贡,任四川长宁县教官。天天上课教育生员,谆谆勉励他们要德行良好、会写文章,像教导自己的子弟一样。著《四书讲义》、《针文集》留传于世。次子杨东厘是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恩贡,其他儿子是县学生员。 ...[详细]
杨超震(生卒年不详),字显东,今东乡镇大雾村人。为人慷慨好义,光明磊落,与世俗人不同。由例贡生选授浙江省宁海县丞。将赴任,父死,在家守制三年。服除,已淡于做官,在家以行善助人为乐。曾带头捐钱建官步石桥,修水声岭路,以便利行旅。乾隆五十一年(1786)至五十二年连年饥荒,他碾米平价出售,乡里人得以...[详细]
杨长玉(1876-1908),为武生杨隆寿之长女。嫁给梅竹芬为妻,为梅兰芳大师的母亲。 由于梅竹芬英年早逝,杨长玉年轻守寡,带着年仅四岁的梅兰芳在梅兰芳的大伯梅雨田家生活。1900年(庚子年)八国联军打进了北京。杨长玉当时只有二十四岁,为躲避兵匪,每天化装,用煤炭将脸涂黑,躲着不敢见人。当时...[详细]
颜樾(1769~?),字荫仿,号侣石,连平元善镇人。乾隆五十九年(1794)与其兄颜模同榜中举人。历任广西博白县知县、直隶省冀州知州、山东武定府知府等职。 颜樾才华出众,尤精书法。当时,他与练廷璜的书法同负盛名,曾风行于京华一带。达官显宦中多人求索、收藏其书写的对联条幅。 元善镇 ...[详细]
许瑶(约1810一1890),字澄斋,澄海县上华镇冠山村人。少年时以老成持重、好学不倦、尊师重道称誉乡里。清道光年间庠生,后无意仕途,专心研究学问,遂成为清代著名理学家。有“明有唐伯元,清有许瑶”的赞誉。广东提督学政李文园到潮州时,曾专程登门拜访,尊为理学宗师。当时读书人醉心于八股文,以求博取功...[详细]
徐锡南(1825—1893),谱名理楚,号觉臣,兴福镇桃溪村人。他一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经史,知识渊博,道德高尚。是清光绪初年恩贡生,镇平(蕉岭)儒学教谕兼任“桂岭书院”院长。 徐锡南的住宅名“五知堂”。之所以命名“五知”,他在桂岭书院常对其学生阐述:“一个人不论做好事、坏事,必然是天知、地...[详细]
许腾鹤(?~1771),字集之,原龙溪都南湖村人,定居于惠来都东郊(今惠城镇东郊村)。生于清康熙年间。家世贫寒,曾祖父生员许逢祥早逝,家贫如洗。曾祖母黄氏抚养幼孤,其孙许文润督促腾鹤力学,始有所立。 腾鹤幼年勤敏好学。青年时期,曾师事隆井都东陇村廪生方留耕。康熙四十七年(1708)方留耕由廪...[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