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栋(1648-1714),字敬修,别字青樵,清朝昌邑市奎聚街办南隅村人。仕至福建、浙江、江西巡抚,迁大理寺卿,刑部右侍郎。张志栋处理朝政,勇于坚持己见,不畏权贵,他因保举人才之事,触犯同僚利益,被奸臣所参,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被革职,改授督修永河。他勤于工事,日夜劳作,终于积劳成疾,于...[详细]
张丕基(1856-1937),字仲弼,广州府香山县铁城(今广东省中山县石岐)人。清末官员。 清咸丰五年(1856)生。居于东山月山里,中举后置宅于寿山里,并自题额名“习静书室”。 光绪十二年(1886),丙戌科第30名进士,殿试三甲第74名。五月,分刑部学习。 光绪十五年(1889)...[详细]
张亨嘉(1847—1911),字燮钧,一字铁君,福建侯官人。生于清宣宗道光二十七年,卒于逊帝宣统二年,年六十四岁。同治五年(一八六六年)举人,光绪九年(公元一八八三年)进士,值南书房。官至礼部左侍郎,当拳匪祸作,极谏董福祥骄纵不可用,几罹祸。督湘、浙学政,尤励节爱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十四年,视...[详细]
张春发,字兰陔,新余市渝水区罗坊镇堆上张家村人,生于清道光二十三年九月初九日(1843年10月31日),卒于民国4年农历九月初四日(1915年10月12日),享年72岁。 张春发祖父务农,父亲务农兼营小本贩卖。母亲生子4人,春发为次。幼时家境贫寒,自幼爱习武,身体矫捷过人。清咸丰五年(18...[详细]
张曜(1832—1891)字朗斋。直隶大兴(今属北京)人。山东巡抚。咸丰初年,因出谋镇压捻军有功,被僧格林沁收入所部。后又以御捻护城有功被咸丰帝赐号霍钦巴图鲁。1860年(咸丰十年) ,升任知府,又晋升为道员。第二年,设计击败陈大喜、张风林所部捻军,被任命为河南布政使。不久即被御史刘毓楠以“目...[详细]
张锳(1791年—1856年),字右甫,一字春潭,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嘉庆十八年(1813)举人。 张锳少时勤奋攻读,知识广博。道光六年(1826年)以大桃知县来黔,历任清平、安化、贵筑、威宁、古州诸州县官,以清明廉洁、勤于政事、兴学育人著有治绩,升黎平知府。二十一年(1841年)署兴...[详细]
于疏枚(1859—1904) 又名于疏梅,字卜臣。淄博市临淄区南马坊村人。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中进士,任国史馆协修。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为顺天乡试同考官。1904年(光绪三十年)为会试磨勘官、殿试牧掌官。 ...[详细]
尹壮图,字楚珍,云南蒙自人,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考中进士,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入阁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他上 书乾隆皇帝,向皇帝直言议罪银制为朝廷带来的不利。关于这件事,《清史稿》中有详细的记载 人物简介 [清]字万起,一字楚珍,云南蒙自人。乾...[详细]
[清](公元一七二九年至一八0七年)字用侯,福建宁化人。生于清世宗雍正七年,卒于清仁宗嘉庆十二年,年七十九岁。 乾隆三十四年(公元一七六九年)进士。历迁刑部郎中,治事勤恪公正。后官至光禄寺卿。朝栋少受业于雷鋐,通程朱之学,为蔡世远所称,为诗尤有高韵逸气。所著有《赐砚斋诗钞》四卷,∠窗丛记》八...[详细]
阎敬铭(1817~1892),字丹初,清末朝邑县(今大荔县)人。他形容猥琐,气貌不扬,脸象枣核,眼一大一小,身材不满五尺。考中举人后,去参加知县选拔。主选官见相,厉声呵斥:“出去!”道光二十五年(1845),他考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任户部主事。咸丰十一年(1861),经代理湖北巡抚胡林翼和...[详细]
杨玉科(1838-1885年),清朝著名的爱国将领。字云阶,白族,今兰坪县营盘街人。 同治初,以义勇入清军滇池营,隶和耀曾麾下,累功擢为前锋,守备,升游击、参将、总兵,升提督,赐号“励勇巴图鲁”。赐黄马褂。1885年初,法以重兵入关,开关搦战,中炮亡。追赠太子少保,谥武愍。 人物简介 ...[详细]
杨玉福(1847—1878)清代皮黄鼓师。王芷章《清代伶官传》中记载:山东人,幼习武场,初搭北京三庆班。1863年(同治二年),三庆班报呈的花名册中,就已列名。1872年(同治十一年),清宫升平署花名册内,已占场面首席。著名京剧演员王九龄、张三福、董文、陈寿峰、刘赶三、杨鸣玉等,演唱时都用玉福充...[详细]
杨以增(1787~1856)清代藏书家。字益之,号至堂,别号东樵。今东昌府区人。出身诗书世家。道光二年(1822)中进士。初在贵州任知县、知府。后调广西、湖北、河南等省诸道供职。他任河南开旧陈许道时,正遇上黄河决口,他率众督促加固堤坝,使当地百姓免受水患。后升任两淮盐运使、甘肃按察使、陕西布政...[详细]
杨寿彭(1862—?) 香山县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与孙中山等在越南设兴中会、致公堂,举为副会长。1905年致公堂改为中国同盟会,仍任副会长。民国元年(1912)1月任琼州海0涉员,后为琼山县县长兼琼崖区总长。1931年8月31日任侨务委员会委员,后任中国国民党驻神户直属支部执行委员...[详细]
杨露禅(1799—1875?1876),名福魁。直隶省广平府(今河北省永年县)人。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将太极拳事业深入推广,发扬光大的伟大武术家。 1840年左右,杨露蝉自豫北温县陈家沟学拳艺成后返回家乡冀南永年县设坛教拳,拳械运用高妙,所向无不披靡,乡里高手尽皆慑服。后来因故又被荐往北京,历...[详细]
杨景山(1721~1794)字仰斋。万州(今海南省万宁县)后朗村人。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登进士。为人端肃温和,处家仁爱和睦,很受乡人崇敬。致力于修学宫,建书院,振兴地方教育。教授生徒,注重德行,文人善士多出其门。后出任江西崇义知县,为官清廉,关心民间疾苦。离任时,士民送行30里。生平...[详细]
杨健侯(1839—1917)名鉴,字健侯,号镜湖,杨式太极拳第二代宗师,是杨禄禅之三子。杨健侯的拳术刚柔并济,出神入化,刀、剑、杆各种器械无不精通。且善发弹,拿三、四弹丸于手中,往往能同时击中三、四只飞鸟,有弹无虚发之美称。露禅逝世后,他接替父职在京授拳。他宽厚仁慈、秉性温和,从不恃拳傲扬,有极...[详细]
杨凤侯,男,名锜,字凤侯。为太极宗师杨露禅之长子,生卒年无确考,然其去世较早是确定的,因此事迹流传较少,大量拳书凡提到他,均以“早亡”二字一笔带过。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他的两个亲弟杨班侯和杨健侯二人太杰出了,弟弟的光辉掩盖了后人对早亡哥哥的关注。膝下遗有一子,名为杨兆林,随父习拳并在永年老家传授...[详细]
杨班侯(公元1837-约1892?),本名钰。永年广府南关人。杨露禅次子,相貌清矍,富有臂力,自幼得父真传。有宿慧,多心得,善距踊,类猿猴,精太极大杆术,得其拳法之奥,坊间传闻能以空击人。咸丰时,进京随父传拳。光绪年间,杨在瑞王邸为教师。当时有雄县刘某,精技击,善硬功,体干魁梧,赳赳然武夫也。尝...[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