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启瑞(1814~1858) 字辑五,号翰臣,桂林市人。清道光十四年(1834)举人,二十一年状元及第。由翰林院修撰历官顺天府乡试同考官、广东乡试副考官、侍讲、湖北学政、侍讲学士、通政司副使、江西学政、江西布政使等职。二十九年十一月,因丁父忧返回桂林。咸丰元年(1851)六月,受广西巡抚邹鸣鹤...[详细]
李宗瀚(1768~1831) 李秉礼之子。字北溟,一字公博,号春湖,桂林市人。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历官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湖南督学、太仆卿、左副都御史、工部侍郎、浙江典试、浙江学政等职。为官期间,秉公办案,提携有识之士。喜藏书,爱好金石文字,曾构楼于榕湖南岸以收藏...[详细]
李中梓(1588-1655) 字士材,号念莪。明末著名医学家,本县惠南镇人。李中梓出生于书香门弟,父亲是万历己丑进土。中梓幼年擅长于文学、兵法,但屡试不第,加之体弱多病,乃弃儒学医。他悉心钻研当时医学界的张、刘、朱、李四大名家的著作,深得其中精要,在实践中创立了自己的医学理论,成为一代名医。...[详细]
李雨春(1837—1910),宝堰镇人,为丹徒县拥有近百万资产的商业巨子。清咸丰年间,创建铭记酒行。数十年行薄利多销、保质保量之方针,酒行不断发展壮大,名噪-,极盛时期年营酒近40万担。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在欢庆花甲时,向亲友庄重宣布告退,铭记酒行由其子李培田接管,自己则留意于慈善事业,...[详细]
李元庆(1838~1904.10),回族,清祥符县治台村人。清末开封农民抗粮斗争领袖。出生于农民家庭,自幼习武,为清道光年间武庠生。平素性情耿直,不满清廷统治,富有反抗思想。他组织贫苦农民成立"老虎会",被会员推举为"会首"。 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签订后,清廷把巨额赔款强加在人民头上。19...[详细]
李御(1712-约1796) 字琴夫,号萝村,晚号小花山人或小花樵长,镇江人。性情孤洁,厌恶时文。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应王文治之邀到北京。蒋和宁、毕沅、蒋士铨、诸重光、董潮等馆阁名流,对他的诗都很钦慕,集资替他捐了监生,劝他应顺天乡试,认为必取高魁,结果仍然下第。而他本人则在出闱后就离...[详细]
李宜民(1704~1798) 字丹臣,号厚斋,江西临川人。少孤贫,清康熙末年携笔一支、伞一柄来到桂林,以替人代写文字书信为生。雍正年间,往来于桂林、柳州、太平、镇安等地贩盐。乾隆二十五年(1760),广西官府奏请将盐由官运改为商运,宜民承运,并竭力规划,遂致富百万。曾受聘为州县掌书记、管文书...[详细]
李文彩(?—1872) 壮族。又称李七。永淳(治今横县)人。清道光三十年(1850)在永淳平朗起义,劫富济贫。咸丰元年(1851)初为清军招抚,充当勇目。八月在横州(今横县)飞龙圩,联合永淳十三屯等地村民,重举义旗。二年率义军、民众万余人围攻永淳县城,遭清军和团练截击未果,转而攻陷灵山县城。廉...[详细]
刘自唐 字尧村,凤翔县人。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进士。为官清廉正直,关心百姓疾苦。任云南禄丰县令时,因县地处偏僻,地瘠民穷,他“轻徭薄赋”,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使其地渐成富庶之乡。该地文化落后,每年应童子试者(考取秀才资格的应试者)只三四十人。自唐遂于四乡兴建义学,拿出自己俸...[详细]
刘震元,宇定斋,清同冶、光绪年间范里人。家资巨富,豪爽好义,办义学,舍义田,焚券舍衣,广做好事。同治元年(1862年)四月、八月,捻军两次来卢,军中留下的难民很多,他根据道路的远近,一一发给归家盘费。光绪一、二年间,卢氏大旱成灾,饿殍遍野,乞食者动至千百,刘震元亲自开仓发放,不惮烦劳。在光绪三年...[详细]
刘曾騄(1845~1926),字骧臣,号新里,晚号梦园,清祥符县(今开封市)人。家住城内馆驿街。其父刘遵海,道光二年(1822)进士。刘曾騄幼而聪慧,7岁能诗。8岁不幸丧父,心痛母亲苦节,对母孝养备至,遵母教诲,奋发向上,每日早起,终日苦读。13岁通群经。十五六岁时,即与同乡邵兰宾、沈生甫、王介...[详细]
刘元栋(1884—1911),字钟群,福建闽县人。幼年家贫,故仅读几年私塾。为人性格豪爽,嫉恶如仇,身材魁梧,善长拳术。他目睹清政府吏治腐败、丧权辱国,十分不满。1900年,参加-会党组织复明山堂,与林斯琛等人结为挚友。1902年底,加入共和山堂,成为骨干分子。1904年,参加共和山堂领导人设立...[详细]
柳兴恩(1797-1881) 原名兴宗,字宾叔,又字润江,镇江人。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举人,后来读书授徒,不再应考。道光末年曾在扬州阮元家教读。柳兴恩是镇江研究经学的杰出者,特别是对《春秋·榖梁传》钻研甚深。他学问渊博,先后得到汤金钊、阮元、林则徐、曾国藩等的赏识。所著《谷梁大义述》,对《...[详细]
刘世安(生卒年不详) 字小亭,居吴湘。父端湾曾恢复积德善堂,世安继承父志,每遇地方慈善事业,率先捐资赞助。为兴复救生局,他作出规划,独立筹垫经费,在海滨造船建屋。光绪九年(1883年)七月,暴风巨浪冲毁镇东签船码头塘石十余丈,全镇哗然,世安是重金招募乡民抢修,共出私资五万金,在汛期修复出险,...[详细]
刘六符(1887-1911年),广州黄花岗起义七十二烈士之一。长乐市潭头镇二刘村人,原名刘峰,字肩宇,兄弟六人居末,故又名六符。祖德威,举人;父栻,贡生。六符生于书香门第,幼入乡塾,1902年入闽县学堂,旋又考入福建法政学堂。勤学不辍,警悟过人,以报国为己任,寄慨诗文,署名“热啸”,盖取热血蕴于...[详细]
刘凤楼(1878~1911.12),字子修,河南省襄城县人。河南第二师范学堂完全科毕业,后任教于中学堂。1911年10月武昌首义后,刘凤楼与张钟端等共谋起义大事。1911年12月,河南辛亥革命起义时,任革命军督队长。他四处奔走,争取陕西、湖北义军声援,联络京汉铁路沿线豪杰,准备在起义时劫清军粮台...[详细]
刘成章(1754~1831),字达甫,号锦堂,亦名以实,郊区西冯封村人。乾隆戊申科(1788)举人。嘉庆六年参加朝考,大挑一等,以知县用,曾署武昌、汉阳两府通判,嘉庆甲子科同考文武试官。又历署罗田、嘉鱼、通城、利川、来凤等县事。后历任湖北黄安(今红安)、浙江宣平(今武义)等县知县。在宣平县任知县...[详细]
刘成俭(1845—1910年),字子端,西向镇龙泉村人。他从小爱习医道,二十岁攻读医书,二十五岁随叔父到济南府学医。三十二岁开始行医,以医术精通,医德高尚赢得广大人民的信任和爱戴。人民赠以“医冠齐鲁”的匾额,官方赐给“奉直大夫、五品军功”。...[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