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大鹤字子皋、芝山。陕西大荔人。清道光五年(1825)拔贡,朝考一等,曾任吏部主事,官至按察使。 咸丰十年(1860)奉命回陕督办地主团练武装,在原籍招募乡勇500名进行训练。同治元年(1862)春,陕西回民反清起义的烈火燃遍三秦大地。四月下旬(1862年6月下旬),同州府回民围攻府城,知...[详细]
黄淳耀(1605~1645)明末进士、抗清英雄。初名金耀,字蕴生,一字松厓,号陶庵,又号水镜居士,汉族,南直隶苏州府嘉定(今属上海)人。曾组“直言社”,崇祯十六年成进士,归益研经籍。弘光元年,嘉定人抗清起义,与侯峒曾被推为首领。城破后,与弟黄渊耀自缢于馆舍。能诗文,有《陶庵集》。 黄淳耀生于...[详细]
黄必就 (1822~1895) 六都湖头人。家贫,父早逝,与兄必诚一起靠务农赠送母亲。兄有四子,负担甚重,必就决意不娶妻,并外出打工赚钱帮助兄嫂。后兄亡故,必就竭尽全力抚育诸侄成人,并先后为他们娶亲。母亲不爱与媳、孙一起过日子,必就只好另外租田耕种,另起炉灶侍奉母亲。十年后,母亲已年逾古...[详细]
黄锷(生卒不详),字剑友,将乐县人。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中举,授四川省双流县知县。当时,该县农田大多缺水,一遇干旱,田地龟裂,收成无望。黄上任后,筹划兴建蓄水、排灌工程,使不少农田有水灌溉。他振兴人文,整肃社会风气,捐修义学堂,修纂县志。他亲自纂写劝戒12条,说理明晰,语气恳切,淳淳如告...[详细]
华定祁 (约1820~1883) 华定祁,字叔宋,连城县曲溪乡(原为姑田乡)蒲竹溪人,约生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前后。幼年聪慧,颇负文名。道光二十五年(1845)中进士,被选为农部主事,后升为郎中,再后外放广东韶州知府。 在韶州任内时,正值军务纷繁。有自敌方军营逃出前来的士兵,都...[详细]
华嵒(1682~1756年) 华嵒,原字德嵩,后改字秋岳,号新罗山人,又号白砂道人、离垢居士。清康熙二十一年十月初七(1682年11月21日)生于上杭县白砂华家亭(今属蛟洋乡)一农民兼造纸工人的家中。他小时曾上蒙馆读书,不久因父亲早死,家境贫寒而辍学,上纸坊当学徒,常利用纸坊废弃的破损纸张自...[详细]
胡焯猷(清雍正乾隆年间人),字瑞铨,号仰堂,下洋镇中川村人。例贡生,通医术。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统一台湾后,随即制定了薄赋招垦台湾的政策,“令各府商民有能力者任地开垦”,每甲(合11.31市亩)上等水田只收田粮二石七斗四升。闽粤一时许多人赴台。雍正十一年(1733年),胡焯猷到...[详细]
侯峒曾(1591-1645年),汉族,明苏州嘉定(今属上海)紫堤村(今属闵行区华漕镇)人。号广成,字豫瞻。明赠太常少卿侯震旸长子,天启五年(1625)进士。雅好诗文,能书法。曾任浙江参政。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1645年)嘉定民众起义抗清,他与黄淳耀被推为首领,于闰六月十七日起兵守城,至七月四日...[详细]
侯鸣珂(1834~1898)宇韵轩。湖南永定(今湖南张家界市永定区)人。历任署陕西孝义厅(今柞水县)同知,韩城、勉县、兴平、凤翔、保安(今志丹)、渭南、咸阳、平利、白河等县知县。 清同治二年(1863),孝义厅阴雨60多天,庄稼霉烂在地,加之洪水冲淹,收获甚微;三年(1864)六月,蝗虫自东...[详细]
洪旭(1604~1666年),字念荩,号九峰,祖籍窗东,出生于金门后丰港。父洪公抡,明万历年间官至守备,卒于任上。洪旭幼时念过几年书,父亡后辍学,在务农的同时精练武功,体壮力大。壮年投奔郑芝龙,以军功任千总。郑芝龙降清后,洪旭跟从郑成功,成为反清复明的一员重要部将。 洪旭为人老成持重,慎谋远...[详细]
洪升(1645-1704) 清代戏曲作家,诗人。字昉思,号稗畦、稗村,又号南屏樵者。浙江杭州人。生于世宦家庭。或说生于顺治二年(1645)。少负英绝之才,康熙七年(1668)进国子监肄业,次年回到故乡。不久,因同父母关系恶化,过着飘零寄旅的贫困生活。十八年,其父“被诬遣戍”,更使他坎坷的生...[详细]
何中安,生卒年不详,字连山,惠安县人,约生活于清初。 中安自幼聪颖,年少勤奋好学,年青时精医术,尤擅治奇异疾病。病者就医,无不药到病除,因而名闻遐迩。 中安早年寄居安溪。时有读书人突然不省人事,两足弯曲不能伸,请他医治。中安详审病况后说:“这是血脉上下隔绝于膝间,一时气塞,还没死呵”。就...[详细]
贺仲瑊 (?~约1842),字葛山,号美珩,湖南善化人,贡生。先为褒城县令,曾修复汉樊哙所建马道樊河铁索桥,方便行旅。当地居民立石碑在河岸,颂其功德。现其碑仍存。清道光二十年(1840)调任留坝厅同知,创修《留坝厅志》,道光二十二年(1842)成书,共计14卷,约10万字。同年(公元1842...[详细]
何治运 (1775~1821年) 字志贤,号支阝海,闽县人,家住西门迎仙门外。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乡试中举,为教谕。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冬,经陈若霖推荐,被阮元聘为《广东通志》总纂。治运著述很多,有《公羊精义》、《论语解诂》、《孟子通义》、《东越志》、《周书后定》、《太玄经补...[详细]
贺珍,明末清初人士。原是明朝的官员,后投降李自成,成为大顺军驻守汉中一带的主将,成为大顺军驻守汉中一带的主将,然后投降满清任汉中总兵,最后又走上反清的道路,接受了南明永历政权的封赐,封岐侯。1662年,病死在抗清的根据地大宁。 明末清初,时人费密在《荒书》中说:“(樊)一衡尝为陕西边道,(赵...[详细]
何玉书字梦麟,光泽县城人,清光绪十八年(1892)生,成年后毕业于北京法政专门学校。民国15年(1926)历任广州黄埔军官学校潮州分校政治部主任、国民革命军东路军总指挥部政治部主任、中国国民党福建省临时政治分会委员、福建省财政委员会主席、福建省军需委员会主任。民国16年4月,调任江苏省政府委员,...[详细]
何玉瑛 (1757~1810年) 女,字梅邻。闽县人,家住城内。生于书香之家,性聪慧,习史,论史多有创解;善为诗、弈、画、音乐,尽皆精妙,吹洞箫尤佳。其诗“清婉不俗,咏史诸杂特识,寄托清远”。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六月病卒,著有《疏影轩诗集》2卷传世。...[详细]
何义(1628~1696年),又名忠甫,云霄马舖客寮村人。14岁丧父,平日喜欢习武不事生产,人称其为“憨”。 清顺治六年(1649年),郑成功在铜山(今东山县)招募抗清义士,义往投,被授为偏将。翌年,郑军攻广东潮州,守将郝尚久诈降,郑进城至湘子桥(浮桥,用船连结)中埋伏,坐骑被射伤,义急砍断...[详细]
和耀曾 (1834—1897)字荣轩,纳西族,云南丽江人。1857年为武举,历任滇省副将,汉中镇兵等职。1881年任镇远镇总兵,记名提督。在镇远任十六年,创置义仓、义学、义地,每逢凶年即开仓济民;劝民发展农、林、牧及养蚕业以养其生;修筑道路利地方交通;修卫城护城堤,城垣、码头等设施;设义学以发展...[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