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禄 府谷县红泥寨村人。少有大志,出言吐语,颇有见识。后投笔从戎。清雍正七年(1779)随川陕总制西征有功,升广武营把总。一次,与游击段景贤率部进攻哈密,不料被数万敌军围困。王禄奋勇杀出重围后,却不见景贤,便复杀入敌阵。厮杀中他身中数枪,跌落下马,众敌欲生擒,不料王禄挥刀如风,数十个敌兵或做刀下...[详细]
王郡(生卒年不详),陕西乾州(今乾县)人。清康熙三十年(1691),陕西发生饥荒,他逃荒流落于福建,后从军当兵,被补授把总,升千总。台湾发生民众起义,他奉命自厦门率士兵渡海前往镇压。到达台湾后,他安抚百姓,收复城府,平息事变,被朝廷提升为台湾总兵,在台镇守20年。雍正十年(1732),被擢升...[详细]
王久昌 (1857--1911),洵阳县白岩河石佛寺人。清末加入青、洪帮,为洵阳青、洪帮首领,人称“江湖大爷”。石佛寺主持柯和贵亡故后,王久昌清理庙产,将稞48石留归本寺,尚余10石开办学校。宣统二年(1910)九月初,洵阳知县吴念章欲提石佛寺稞石入县高等小学堂,王久昌及庙中道士郭庆云以保...[详细]
王金禄 字斗山,府谷县城人。少时求学于三晋名儒阎绍丕先生门下,后家贫辍学,从事商业,数年间竟成大贾,积钱十余万元,驰名遐迩。然而,斗山喜读书,好施舍,经商非其所好。本县书生刘学孔、关乙臣学业拔萃,苦于向学无资,不得不辍学谋业。斗山及时解囊相助。后来二人双双赴考登科,斗山因之被时人誉为“济世之才”...[详细]
王杰(1725年-1805年2月9日 ),字伟人,号惺国,陕西韩城人。清朝状元、名臣,有清一代陕西第一名臣。初在南书房当值,后经多次升迁,官至内阁学士。乾隆三十九年(1774)任刑部侍郎后又转调史部,擢升右都御史,乾隆五十一年(1786)出任军机大臣,上 书房总师傅,第二年又出任东阁大...[详细]
王见川(清康熙至乾隆年间人),字道存,号畜斋,别号介石,仙师乡锦丰村人。雍正十年(1732年)乡试中式,次年联捷进士。随以父丧,回家守制。十三年(1735年)守制期满,被派往浙江担任乡试评阅试卷的“同考官”。乾隆元年(1736年)参加殿试,入选为翰林院庶吉士。不久受褒赠回乡侍亲。七年(1742年...[详细]
王化吉(1829~1882)清,上庠生,平生好仗义疏财,识胆兼优。 清光绪五年(1879),宜川知县孙尔炽与某些粮绅相互勾结,擅自把田赋钱粮由原来的每亩交纳620文钱加高到1200文,以搜刮民脂中饱私囊。逼钱粮凶狠,加之天旱缺雨,连年欠收。百姓没有饭吃。致使“十室之邑,强半逃亡,八口之家仅留...[详细]
王化(1811年—1878年),字召卿,号树棠,原籍南靖,自其先世即居漳城西隅顶庙。父王朝仪,是位著名的塾师。王化幼承家庭教育,聪明过人,经史诗文,无不精通。王化喜欢研究宋儒心性之学,致力于伦理的躬行实践,修养功深,人们都敬仰地称他“粹然儒者”。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新进南靖县学秀才...[详细]
王宏撰(1622~1702年),字修文,亦字无异,号山史,陕西华阴县人,清代关中著名学者。幼年随父亲在南京读书,聪明勤学,曾手抄《左传》、《史记》、《汉书》及历代诗词等。 顺治初年,他游历江南,结交名士,后应贾汉复的聘请,参与纂修《陕西通志》。与当时关中著名学者李颞、李因笃、李楷等人多有往来...[详细]
王弘祚(?~1674年),字懋自,祖籍陕西三原县,后迁居云南永昌(今云南省保山县)。明崇祯三年(1630)成举人,累迁蓟州知州,擢户部郎中。奉令在山西大同督催军饷,遇清军入关投降。顺治元年(1644)授任岢岚兵备道,仍留大同为清军筹措军饷。二年,由总督李鉴推荐,清廷授他户部郎中。 当时,清...[详细]
王鼎(1768~1842年),字定九,号省崖,陕西蒲城县人。他为官一生,正直清廉,爱国爱民,坚决反对帝国主义,反对投降派,是一位著名的爱国主义者。 王鼎幼年家贫,刻苦读书,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中举人,嘉庆元年(1796)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以大考成绩优异,授詹事府右赞善大夫。十八年...[详细]
王登科 字捷庭,安康人。少时放荡不羁,常与无赖聚, ,后弃, 投军,在杨遇春提军麾下,充任亲兵,以战功授千总职,留督标补用。道光六年(1826)秋,没落封建贵族张格尔在浩罕统治者及英国殖民主义者的支持下,制造民族叛乱和0,清政府派兵进剿,王登科任西固营千总职,转战南疆,晋升都司。道光七年(...[详细]
王得禄(1769~1841年),字百遒,号玉峰,台湾嘉义人。年15入武庠。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台湾爆发以林爽文、庄大田为首的反清起义,他募集乡勇,追随大将军福康安镇压义军。林爽文、庄大田的起义平息后,叙功赐花翎五品顶戴,授千总。乾隆六十年补督标营,自此迁居厦门。嘉庆元年至五年(1796...[详细]
王聪儿(1777-1798) 清川楚陕白莲教起义女首领。襄阳(今属湖北襄樊)人。自幼随父习武卖,娴于骑射,豪爽侠勇。乾隆末,其夫、白莲教首领齐林遭官府杀害,遂于嘉庆元年(1796)三月与姚之富等聚集教徒数千于襄阳黄龙垱起义,被推为总教师。先破樊城,转攻襄阳,直逼孝感,楚西各地教徒纷起响应,...[详细]
王承祖(生卒年不详),字贻云,号岳生,陕西渭南县人。清顺治三年(1646)任福建晋江知县。晋江临海,物产富庶,一武官企图0百姓,诬陷当地人勾结海盗。他据理以争,使百姓免遭0。他减轻赋税,兴办学校,治理颇有成绩,被提升为兵部主事。后任员外郎、武库司政郎、职方司郎中。康熙皇帝即位,他任兵科给事中,后...[详细]
王承烈(生卒年不详),字逊功,陕西泾阳县人。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中解元,四十八年(1709)考取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检讨。雍正初年,他任监察御史时曾出巡东北,查清了谋财害命大案,因有清正廉明之声,受雍正皇帝特准召见。次年,被升为湖北漕运使。他采纳当地人意见,把应运送的粮食就便兑换成银两...[详细]
王步蟾(1853~1904年),字金坡,号桂庭,厦门人。少时聪颖过人,凡参与猜谜均无不中,人称神童。每应府县试,名列前茅。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学使孙毓汶擢其为秀才拔萃第二名,光绪二年(1876年)省考获优等。光绪五年,中举人。精研经史,诗文高雅,富有民族气节。清末,兼究时务。一度被派为闽清...[详细]
汪炳璈 (1808年—1882年),清光绪二年(1876年), 以六十八岁的高龄到镇远任知府。在镇远府主政四年期间,克勤克俭,勤政爱民,除恶霸,清讼词,劝农桑、兴教育等,于官於民,都颇有政绩,深受镇远百姓的爱戴。在任期间祝圣桥上倡修魁星阁,为巷道防火修封火墙,汪炳璈文采出众,尤善撰联,在贵州多地...[详细]
王璋,生卒年不详。字昂伯,南埔乡沙格村人。大约生活于清康熙、雍正年间。 王璋本郑成功谋士王忠孝的侄孙,郑成功收复台湾后,王氏举家迁居台湾,王璋随同前往。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王璋参加福建乡试,与郑基生同榜中第六名举人,为台湾置府后的第一个举人。主考官孙莪山说:“如果没有看到郑基生的试卷...[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