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崇礼(?-1900年),字静字,清戊子科举人,因与考官同名犯讳,更名为澂瀛。赵崇礼为满洲三姓正黄旗,原系都京忠好佐领下人,依尔根觉罗氏。是依兰县唯一的一名清朝举人。 赵崇礼自幼就读于外祖母家开设的学馆,在原郎宅(石猴院内)门房。赵崇礼熟读五经四书,善长诗文,他获取举人功名就凭三篇文章一首...[详细]
詹正良,杉洋村人,生于清嘉庆十五年(1810)。道光间恩贡生,为人正直,乐善好施,热爱交通建设事业。 杉洋村位于福安、宁德、周宁三县交界地,溪流山涧错综,道路崎岖,往来交通不便。正良致力于桥梁道路修建,或独资,或为首捐资募建。咸丰五年(1855)铺长峰村外通往咸村、霍童石路一条,路边建路亭一...[详细]
詹永和(1845~1895年),祖籍南靖县,祖上移居台湾,定居淡水龟山乡。詹永和幼年时读过两年私塾,长大后从事农耕。他精拳术,为人豪爽侠义,深得乡人敬重。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日军侵占台湾,詹永和义愤填膺,动员乡民“吾辈乃汉人之子孙,岂能替日寇作牛马为奴隶乎?是父母所生者随我来!”。在他...[详细]
詹天颜(1595~1652),字僯伍,湖雷乡下湖村人。明泰昌元年(1620年),应童子试,文题《独孤臣孽子》,督学谭凡同阅其卷毕,批道:“忠孝之气,贯日呼霜,此国之桢也。”拔为冠军。崇祯元年(1628年),以恩例拔贡。十年(1637年),被选任为四川石泉县知县,任内招集-,苏民困苦,发展生产,深...[详细]
詹盛斋原籍安溪,清咸丰元年至十年(1851~1860年)带乌龙茶种携眷自安溪来建瓯定居,在建瓯水南山地开荒种茶,制成青茶出售。光绪二年(1876年),詹盛斋在县城创设金圃经记茶庄,招引广州、潮州、汕头等处客商前来采购。光绪中叶,詹盛斋经营乌龙茶,也经营水仙茶,用其近30年的制茶技艺,细工精制,无...[详细]
詹建忠(1908~1934年),福安赛岐詹厝村人,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出生。民国19年(1930年),参加“反帝大同盟”后,在赛岐小学任教,与立峰、施霖相互策应,促使福安南区一带的革命斗争逐渐发展。不久,因溪柄-失败,建忠-辞去教员工作,成为职业革命者,与施霖结下深厚的友谊。 民国20...[详细]
张自先(1830—1865年)。男,清代长武县枣园村人。父张相寅,靠种田出卖苦力为生。自先居弟兄5人之长。幼读私塾,粗通文墨,中途辍学,在家务农。他为人正直,急公好义,路遇不平,挺身而出,常为乡邻说公断直,排难解讼。 清同治四年(1865年),长武一带,兵连祸结,田园荒芜。县衙官吏趁火打劫,...[详细]
张沣中(?~1848)字兰沚。陕西潼关人。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进士,授刑部主事,主持提牢厅;后任郎中。因办事认真、执法公允,曾多次随部院大臣去黑龙江、奉天、山东和江苏、安徽等地平反冤狱。官至巡抚、刑部侍郎。 道光十二年(1832),在直隶大顺广道任上,率兵镇压“无生教”聚义民众。后升任...[详细]
张治安,字麟坡,晚号医楼,清上杭古田里(今古田镇小吴地村)人。生卒年不详。少年时,学儒业,沉迷于吟咏诗词。乾隆十二年(1747年),文、武通考,中武举,授杭州千总,不久升玉环守备,后升台州都司。任满考核,军、政两方面都名列第一,送兵部引见,授龙泉游击。龙泉无城郭,-案经常发生,便亲自带队擒拿窃贼...[详细]
张甄陶 (1713~1780年) 字希周,一字惕庵,闽县人,家住城内。少通经史,文宗苏轼。清乾隆十年(1745年)中进士,选庶吉士。乾隆十三年(1748年),授翰林编修。秋,廷试,改以知县任用,补广东鹤山县,调香山、新会、高要、揭阳诸大县,在粤6年。改任云南昆明县,适云贵总督署吏犯法,甄...[详细]
张允随(?-1751) 清朝大臣。字觐臣。汉军镶黄旗人,张一魁之孙。初入赀任光禄寺典簿。后长期为官云南,历官知府粮储道、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总督云贵,至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加太子太保。雍正、乾隆两朝中,对云南铜政、军政、少数民族事宜皆有建树。乾隆中,先后筹划云南农田水利,疏浚金沙江水道及...[详细]
张玉德(生卒年不详),字比亭,陕西鄠县(今户县)人。青年时期勤奋好学,尤喜习诗文。20岁肄业于荐福寺(今西安市小雁塔)。他曾撰成《雁字回文诗》360首,倒顺皆可成句。后刻苦学书法,吸收前人各家之长,善写楷、行、草、隶、篆五种书体,尤以行草见长。他将《雁字回文诗》以楷、行、草、隶、篆五体书成诗碑...[详细]
张远 (1648~1717年) 字超然,侯官县人,家住乌石山榕庵。清兵占领福州,圈占土地,民多-。张远于康熙初年逃离福州,至江西,题诗南昌滕王阁曰:“高阁东南此大江,西山对面卧龙蟠。岂无词赋惊阎帅,姑把文章让子安。人世百年风浩浩,长天终古水漫漫。南州高士今谁是?有客斜阳独倚栏。”适侍郎曹...[详细]
张永贵(1858-1911),直隶宝坻(今属天津市)人。清末铁路工人运动领袖。 清咸丰八年(1858)生。出身农家,父为泥瓦匠,母系农妇。张永贵自幼勤劳好学,并习武术。 同治十一年(1872),15岁时,因家乡闹虫灾去天津学徒当银匠。 光绪九年(1883),银铺被盗,涉嫌被捕入狱。十...[详细]
张勇,生卒年不详,字企大,号浩亭,崇武镇海门村人。祖籍直录山后宜兴州(今江苏省宜兴县)。祖先张亮,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九月来崇武任千户所副千户,遂定居于此。至清初,其后裔都以渔业为生。 勇少时即与兄操舟捕鱼海上,深谙水性及秋夏风信;有雄才大略,风流倜傥。及长从军,很受长官器重。旋由士...[详细]
张勇(1616~1684年),字非熊,陕西洋县人,客居咸宁(今陕西西安市)。少年时善习骑射,后应募入伍,明末时为副将。清顺治二年(1645),清军阿济格部南下至江西九江,他率部下投降,并招抚他部明军七百多人同降清廷,被授予游击之职,隶属于陕西总督孟乔芳部。四年,他奉调随总兵刘芳名北援安定(今甘...[详细]
张荫棠(1864-1937),字朝弼,号少卿,又号憩伯,广东省新会县双水豪山乡人。清末著名外交家。 清同治三年(1864)生,出身官宦世家。其父张蓉光为清代浙江海防水师总兵,其兄张荫桓为清朝第三任驻美公使。 张荫棠早年以张灼文为名中举,在京候补。 光绪十八年(1892),捐官为内阁中...[详细]
张学敏(1797~1890),名补,字来轩。清诏安县铜山所(今东山县铜陵镇)人。一生从业医药,服务桑梓,深得乡人崇敬与信任,人们尊称他“补仙”。 张学敏出生于武功医药世家。父滨南开办“茂德堂”中药铺,以行医鬻药为生。有四子,学敏居四,诸兄弟也从业医药。学敏少时,于私塾读书之暇,就到“茂德堂”...[详细]
张秀眉(1823—1872),原名宝兄,苗族。清咸丰同治年间苗族起义领袖。贵州台拱厅(今台江)仰冈寨人。咸丰年初,苗族地区灾荒,无力缴纳军粮款,-联合众人于咸丰五年(1855)歃血盟誓起义。围-拱厅城,打死州吏吴复。攻击各地清宫汛堡。攻占丹江厅城。六年,相继占领台拱、黄平、清江、清平等厅州县,与...[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