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广东省> 江门市> 新会人物

张荫棠

[清][公元1864年-1937年,清末著名外交家]

张荫棠为[清][公元1864年-1937年,清末著名外交家]

  张荫棠(1864-1937),字朝弼,号少卿,又号憩伯,广东省新会县双水豪山乡人。清末著名外交家。
  清同治三年(1864)生,出身官宦世家。其父张蓉光为清代浙江海防水师总兵,其兄张荫桓为清朝第三任驻美公使。
  张荫棠早年以张灼文为名中举,在京候补。
  光绪十八年(1892),捐官为内阁中书,次年考取海军衙门船政股章京、任海军衙门撰文,后任驻日本参赞。
  光绪二十年(1894),负责万寿庆典撰文并缮写恩诏、总办万寿庆典点景,管理中书科事务,兼办诰敕房事务。
  光绪二十二年(1896),任方略馆校对官。出任中国驻美国使馆三等参赞。次年,改任驻旧金山总领事,旋调任驻西班牙代办。
  光绪二十四年(1898),任驻日斯巴尼亚国二等参赞官,代办日斯巴尼亚国使臣事务(二等参赞官充)。因与张元济创办通艺学堂,且与维新派领袖康有为、梁启超等有来往。戊戌变法失败后,因涉嫌参与维新派“逆党”而被罢职,赋闲多年。
  光绪二十七年(1901),捐官为试用知府。
  光绪二十八年(1902),特赦得“宽免”,任直隶特用道补用道员,授布政使衔。
  光绪三十年(1904),英、俄两国觊觎西藏,西藏头领0喇嘛拟联俄抗英,英军侵藏,占领拉萨。英方迫使西藏地方当局商订《印藏条约》,清廷驻藏大臣不允画押;朝廷任唐绍仪为西藏查办事件大臣,张荫棠任藏印议约参赞,前往印度与英方谈判。英方拒不修改,谈判无结果。
  光绪三十一年(1905) 八月,唐绍仪奉调回国,诏谕张荫棠任西藏议约全权大臣,留与英方续商。但英方只求画押,不愿谈判,张荫棠据理力争,而英方罢议,谈判中断。
  光绪三十二年(1906)初,留于印度议约的张荫棠以电报奏清政府,提出治藏新政策。清政府采纳张荫棠治藏新政策,于同年4月14日降旨特派张荫棠由印赴藏,赏给布政使副都统衔为钦差西藏查办事件大臣。张荫棠于10月12日到达拉萨,其时0已外逃,其余全体藏官列队迎接,藏民万多人夹道焚香顶礼欢迎。
  光绪三十三年(1907),任开议西藏事务全权大臣。1月13日,提出《治藏刍议十九款》,上报外务部,建议对西藏的官制、办事机构、经济建设、教育文化、贸易等方面实行根本性的革新。并弹劾原驻藏办事大臣有泰及汉、藏官员十余人-媚外、鱼肉藏民、颟顸误国等罪,旋即奉旨将他们革职查办。藏民称快,赞“张大人”贤明。
  光绪三十四年(1908)四月二十日,签订《中英修订藏印条约通商章程》,章程规定英人不得越过亚东、江孜经西藏任何地方而至噶大克的来往路线,缩小英方侵入西藏的范围;还否定英国与西藏当局的直接交往。后张荫棠奉召回国,先后授任外务部右参赞,代理外务部右丞、外务部左丞。
  宣统元年(1909),任外务部左丞。6月27日,任驻美国、墨西哥、秘鲁和古巴四国公使。当时,墨西哥发生内乱,大批华侨遭劫杀,张与墨西哥政府交涉,争取到墨政府赔偿款310万墨元,安置受难侨胞。
  宣统三年(1911)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张支持革命运动,遂称病辞去公使职务。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张转而接受孙中山中华民国政府的任命,担任驻美国外交代表。次年,又被任命为驻美公使。
  1913年6月,民国政府任命夏偕复继任驻美公使,张荫棠卸职回国,拟派作中方代表参加西姆拉会议,后因英国坚持拒绝未果。
  1914年5月,袁世凯任张荫棠为参政院参政,张不愿出任,于6月22日辞职,后赋闲在家。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爆发,当天在北平寓所病逝,享年73岁。著有《使藏纪事》五卷。
同年(公元1864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37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