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良佐(?-1667) 明末叛将。字明辅。大同左卫(山西大同)人。初与高杰同属李自成部农民军,后降明,官至总兵。弘光帝立,封广昌伯,守颍州,为四镇之一。1645年,清军南下,他率部投降,掳弘光帝于芜湖,献交清军。隶汉军镶黄旗,封三等子。曾到江阴劝降,被阎应元痛斥。后至江西与金声桓、王得仁作战...[详细]
刘康(1813~1890)字春禧,宁乡人,清代书法家。其书法,受到何绍基称赞。曾以所得名人墨迹钩摹石印,成《法帖》10卷。好藏书,晚年喜藏金石书画。又工诗,著有《红豆山斋诗钞》、《红豆山斋藏书图》等。 ...[详细]
刘基定(1775~1860)字子复,宁乡人,清例贡生。喜读书,周稽博览,与邓显鹤、周树槐等友善。有诗名,工古文词,卓然成家,为时人所推重。著述甚多,有《复园编年诗》传世。 ...[详细]
刘见南(约1783年前后去世),字见南,一字诚甫,南丰人。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进士,任刑部主事。兵部侍郎颜希深奉诏查讯山东案情,请□同行,对其才华大加赞赏。又得大学士柯桂举荐,留刑部补陕西司郎中。次年以0年近八旬,请假省亲。回乡数月,母卒。服丧后,补任原官。有豪富犯法,企图以贿赂脱罪,□按...[详细]
刘家福(约1870—1900),江山人。出身农家,少读私塾,粗识文字,好习武艺,常以流星攀折枯木朽枝,以铜钱方孔为靶习飞镖。成年后,拜终南会首领吴洪星为义父,与其子吴嘉猷拜福建浦城县九牧终南会友程铁龙为师习武。后充江山城守营兵勇,不久至浦城加入终南会为新副。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江山大旱,...[详细]
刘衡(约1840年前后在世),字蕴声,号帘舫,南丰人。清嘉庆元年(1796)副贡生。历任广东四会、博罗;四川垫江、梁山、巴县知县,升绵州、直隶州知州和保宁、成都府知府。后官至河南开归陈许兵备道。刘衡任地方官时,明察事理,管理有方,故有“遵理守法”的“循吏”之名。博罗城乡原设押征粮店,百姓苦于徭役...[详细]
刘光复(生卒年未详),字贞一,号见初,江南青阳(今安徽青阳)人。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二十六年至三十三年3次连任诸暨知县,颇有政绩。 浦阳江纵贯诸暨南北,历代为患,素有“小黄河”之称。光复上任次年,适遇暴雨成灾,埂倒堤决,田淹屋塌,湖民“居无庐,野无餐,立于沟壑四方,老幼悲号昼夜”...[详细]
刘官芳 太平天国将领。清朝广西人。籍贯不详。初参加太平军。1855年(咸丰五年),为冬官又正丞相,后隶韦志俊部。1859年10月,韦在池州(今安徽贵池县)降清旋被韦派往攻芜湖(今芜湖市),即与古隆贤、赖文鸿反戈讨伐,并得杨辅清之助夺回池州,以功升右军士将。次军1月自铜陵(今铜陵市)、青阳进占...[详细]
刘凤云,塘岸镇凉亭村人,世务农。其体格魁梧,膂力过人。青年时喜习武,娴拳棒,常往来于陆川平乐、郁林等地,结交江湖好汉。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陆川李立廷聚众结拜天地会,刘凤云参加,奉李为“大哥”。并在北陆交界处设会堂,吸收会众,自为首领。与此同时, 县内东华圩人谢华轩, 隆盛人陈十六、陈勉斋等...[详细]
刘端冕(1822~1892)宁乡人。初投清军赵焕联部,历保副将,继随左宗棠转战赣、浙、闽、粤,升总兵,加提督衔。同治六年(1867)应刘典召入陕西,镇压捻军和回民起义,以提督记名。继入甘肃,督办新疆转运事宜。光绪三年(1877),借补永昌协副将,驻安定。在任创书院,修桥梁。八年,随左宗棠至两江,...[详细]
刘定逌(1720—1806),字叙臣、叔达,号灵溪。壮族。太平乡葛阳村人。自幼聪颖好学,博闻强记。清雍正二十年(1734年)应县试,考取案首(第一名),进入学宫,继续攻读。乾隆六年(1741年)考选贡生。乾隆九年,参加广西乡试中解元(第一名)。乾隆十三年上京参加殿试,赐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因...[详细]
刘典 (1818~1878) 刘典,字伯敬,号克庵,宁乡县人,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生。成年后为县学增生,喜读性理之书。咸丰六年(1856)太平天国起义迅速发展时,奉命在宁乡办团练,镇压罗仙寨“斋教”会众起事,保训导。十年,助左宗棠办理军务,围剿太平军黄汶金、李世贤部,转战于江西、浙...[详细]
刘八(?-1871),名结,柳城县人,咸丰七年(1857)起义,据大埔北面山立寨,对抗官府。 后人称此山寨为刘八寨。当时龙头人王晚,同时起义,后投降官府,奉命驻军龙头,攻击刘八。对峙之中,王部王七率部叛离。王晚势孤,遂为刘八击溃,远逃黔省。 咸丰八年5月, 李文茂所占府、县城相继失守,九...[详细]
刘阿蒂,县北部人。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带领饥民进攻山围村富户抢粮,以劫粮济贫为号召,饥民群起参加,一时声势浩大,郁林知州顾谐庚亲自到县围剿。北流知县阮正惠也下令各里组训团练。道光三十年(1850年)信宜凌十八率众入北流南部,进而围攻郁林州城,县内小一里梁二十、梁十八、郑十一等率二千余人配...[详细]
刘镛(1825—1889),字贯经,因排行第三,人称“刘三东家”。祖籍上虞,清康熙初,远祖刘尚迁居吴兴(今湖州)南浔,在大桥湾泰安桥下设小铜匠铺。刘镛初在一家绵绸庄为学徒,后到邱启昌丝经行当伙计。曾与邢赓星合资创办正茂和恒顺丝经行。发迹后,独自经营蚕丝生意。经销淮盐,在扬州设盐务总管理处,为全国...[详细]
刘璈 (1829-1887年),字凤翔,号蘭洲,祖籍临湘桃李桥(今云溪区云溪镇建军村),后迁籍今岳阳县西塘乡高城村。刘璈幼年家贫,但少而有志,学业名列前茅,以博学多识闻名乡里。 咸丰三年(1853),刘璈以附生(秀才)从军,后任左宗棠亲军统领兼记室(秘书),先后率亲军参加攻克遂安、龙游之战,...[详细]
刘庠(1824~1901),字慈民,号钝叟,清南丰人。祖父刘衡为清代循吏,官至兵备道。其父刘良驹,官至两淮盐运使。刘庠幼时随父居京师,受业于曾国潘。 咸丰元年(1851)顺天乡试举人,官内阁中书,充国史馆、方略馆校对。后淡于仁途,辞官归里。咸丰六年(1856)至同治三年(1864),太平军在...[详细]
刘孚翊(1848~1881),字鹤伯,又字纶阁,清南丰人,外交家。孚翊博学通达,品学兼优。光绪二年(1876),他以幕僚身份随刘鍚鸿、郭嵩熹出使英国,使馆奏章和外交文书多出自其手,与参赞黎庶昌并称“使署二贤”。次年随刘鍚鸿出使德国。光绪六年,由通判提升为道员,仍留德国。第二年,因肺病在德国柏林去...[详细]
清康熙年间,有一部影响较大的古典白话讽刺小说行世,其名叫做《钟馗斩鬼传》。此著虽然存在着“辞意浅露”的不足,但是,它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尤其是讽刺类小说的发展史上,起着承上启下、开拓题材的重要作用。它的作者长期以来不为人知,只是以“樵云山人”、“烟霞散人”、“瓮山逸士”、“阳直介符刘先生”等笔号...[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