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庄(1898~1927),字临之,今东山瑶族乡斜水村人。中共党员,国立中山大学肄业,在中大学习时是校内中共地下组织一名活跃分子。曾主编过《支部生活》。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 -政变后,于同年6月29日被中山大学以有“证据的共青团分子”为由开除出校,后转入地下活动。 相关院校: ...[详细]
文子郁(1901~1954年),两江镇人。当地人依照姓名谐音戏称他为“蚊子肉”。10岁投师学彩调,初唱旦角、生角,后改丑角,表演滑稽风趣,面部表情丰富,擅临场发挥,有编才。一次两江彩调班到渡头乡罗城圩演出,他用两江土话和渡头土话数课子,如“八、杀、擦、挟、塌”字音,两江土话是“bo、sho、co...[详细]
吴德忠(1926~1967年)侗族。乐江乡地灵村人。1940年考入义龙国中(校址宛田),1942年夏毕业,考入省立桂林师范就读。1944年冬,日军入侵桂林,学校迁三防,吴离校回家避难而辍学。 1945年9月, 吴德忠任江底中心校校长,当时县教育科开展全县性论文比赛,吴获得论文比赛第一名。 ...[详细]
吴金银(1690~1740年) 出生于平等乡广南村平坝。家庭小康,从少习武,为广南、庖田等地武术头领。与庖田石金元交往甚密。金银为人正直,扶困济贫,广交朋友并从事反清活动,以致家道中落。遂出永福、临桂和三江等地打工,并进行地下反清活动。 乾隆三年(1738年),吴金银从三江返故里,与石金元...[详细]
吴腾芳(1910.2~1971.10) ,灵川镇吴家村人。少年随父去永福苏桥打铁十年,备尝困苦和艰辛,为了寻找解救工农之道,他23岁丢下铁锤去桂林补习文化,28岁才考入灵川县立国民中学。1938年10月参加广西学生军;后被编到国军广西新编十九师五十五团机 连当宣传员。他目睹国民党当局腐败无能和消...[详细]
吴通翰(1883~1964年) 侗族。号文卿,平等乡平等寨人。1914年毕业于龙胜县师范讲习所,在平等私馆执教。1916至1920年任北区团局局长。1921年孙中山在桂林组织大本营,吴通翰赴桂林投入革命军,被委任为桂林警备处龙胜警备连连长。1922年加入石成山自治军,担任营长。1923年,离开...[详细]
吴以基(1926—1975) ,又名郭生,白沙镇吉庆街人。1947年2月考入桂林师范学校。在革命思想影响下, 积极参加进步活动。1948年6月参加中共桂师地下党 组织——爱国民主青年会。 同年12月31日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4月任桂师地下党支部宣传委员、支部书记。 1949年6月10...[详细]
吴展(1907—1944) ,字镜清,号鸿光,莲花新圩(今属莲花乡)人。幼年随父绍伯(广东兵工厂采购专员) 往广州读书,曾受革命思想熏陶。民国17年考入中央军政学校南宁第一分校第二期炮科及高级班学习。毕业后在国民革命军第十五军任职。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三十一军特务营营长,随-战大江南北。民国28年...[详细]
吴中柱(1883~1939年),字擎天,原名吴中山,白石乡白竹村人,开蒙于白石乡鳌头村私塾,青年时外出求学。光绪三十年(1904年),毕业于保定军校。同年,由该校保送日本士官学校学习。光绪三十一年 (1905年) ,在日本由蔡锷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回国后,历任团长、旅长...[详细]
萧甘牛(1905—1982),原名萧钟棠,壮族,广福乡马陂村人,出生教师之家。民国二十一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系。其时,鲁迅常到该院讲课,萧深受影响,以“横眉冷对千夫子,俯首甘为孺子牛”为座右铭,并更名为“甘牛”。读书期间,写了《中国文词辩论》 和《中国修辞学讲话》 。民国二十三年毕业后...[详细]
谢济舟(1901~1983年) ,又名润保,临桂两江镇人。高小文化。民国4年(1915年)开始彩调艺术生涯,师从当地彩调界前辈邓木福、廖连华。勤学苦练,善于博取众家之长,表演技艺精熟,生、旦、净、丑都能胜任。在唱、做、念上造诣较深,善于舞蹈,扇花、站桩及各种行当的表演程式均优美,有鲜明的艺术特点...[详细]
谢良琦(1624~1671),字仲韩,一字石眼,龙水桥渡村人。明崇祯十五年(1642)中举。 入清后历任淳安、蠡县县令。任内能正风俗,惩土霸,伸张正义,颇著政绩。后调常州府通判,兼司狱讼。八月,即判决大案十数件。并致力平息盗患。继任宜兴县令。后补延州通判。 一生坎坷,卒年48岁。 ...[详细]
谢忠华(1955~1979年) ,界首镇苏家村人。1955年11月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7岁入苏家小学读书, 毕业后进苏家农中学习。1973年9月,进入界首高中就读。平时生活简朴,乐于助人,在学校加入共青团组织。1975年秋高中毕业回乡后,立志改变山乡面貌,当年冬带领5名青年,向生产队承包了一片...[详细]
徐徵字君求,荔浦人,通晓律令,性耿直,办事果断。东汉延熹五年(162) ,任苍梧郡督邮。当时,宦官唐衡得宠于桓帝刘志,任中常侍郎,传达诏令,掌管文书,一言以慑百官,被称为“唐独”。一次,唐衡派采员到苍梧购货,采员仗势,恃强买卖,污辱妇女。徐徵不畏权贵,依法施刑,将采员剃光头发加以鞭打。事后,徐徵...[详细]
徐秋兰(1948—1969),女,百寿镇人。1968年在寿城农业中学毕业后,被贫下中农推荐到寿城七年制学校(今百寿中心小学)任民办教师。她生性活泼,唱歌、跳舞样样能干,成为学校女生最喜爱的教师。 1969年7月11日下午,全体师生到学农基地劳动。徐老师已重感冒几天,身体不好,仍带病参加劳动。劳...[详细]
杨庆祝(1923~1949),化名文球,今凤凰乡七里村公所杨家村人。少有奇志。16岁在省立全州初级中学读书时,目睹驻秦家塘一带国民党军强迫衣单体弱的士兵在寒冷刺骨的河中抬石头,遭军官鞭打的情况。杨愤然投书桂林《救亡日报》予以揭露。又见报上载有日寇从南宁撤退的消息,兴奋异常,立即向学校当局倡议,发...[详细]
杨瑞清(1921~1982年)苗族。伟江乡洋湾村人。1934年秋考入县级小学十七班,1936年秋毕业。 1939年秋考入县立师资训练班学习,修业一年毕业,任碧林小学教师。1943年2月考入省立桂林师范学习。1944年11月日本侵略军入侵桂林,学校疏散,杨回家避难,从此辍学。1946年初杨被选为马...[详细]
阳守敬(1910—1965年) 和平乡白石村马塘屯人,前清秀才阳品山之三子。 阳为人忠厚老实,勤俭朴素,庄重和蔼,平易近人,一生好学重问。1916年开蒙于本村私塾。1926年考入县高级小学,次年考上桂林桂山中学。1930年毕业回家,因经济困难,助家农耕。1933年入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校长...[详细]
杨文藻(1875—1972年),苗族,两水苗族乡社水村人。为人豁达大度,乐善好施,“趋人之急,甚已之私”。他帮助了别人,不吹嘘、不自夸,也不图别人回报。青年时代,即是远近闻名的私塾教师。民国14年(1925年),已步入中年的杨文藻改教从医,在社水开了一家名为“-堂”的药店。若有贫苦农民患病而无钱...[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