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忠(462年—518年),字思贤,又字千年,北魏洛阳人。曾官至侍中、领军将军,权倾一时。 于忠出身名门,是北魏名将于栗的曾孙。初仕孝文帝,任武骑侍郎、太子翊军校尉,被赐名登,以朴直见称。宣武帝时渐被重用,以平元禧之功,封魏郡开国公,宣武帝改其名曰忠。正始二年(505年),为太府卿、使持节,...[详细]
张寡妇(1880-1933),名贺贞,张有妻,河南省洛宁县草庄村人。民国时期女匪首。 清光绪六年( 1880 )生。 光绪二十四年(1898),嫁与同县德里兆农民张有为妻,育三子:振升、明升、先升。 光绪三十二年(1906),张有病故,遂以“张寡妇”称。后其长子张振升受地霸欺凌,被迫...[详细]
张明禄,1932年6月19日生于河南省汝阳县三屯乡三屯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里。他很小就失去了母亲,跟着老实巴交的父亲在田地里熬日子。家里只有不足一亩的山坡地,父子俩吃了上顿愁下顿。1951年,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三屯村进行土地改革,张明禄一家分得三亩水浇地和两间新瓦房。谁知好日子才刚刚开头,分到...[详细]
张玉珽(1896~1957年),字珽方,河南省宜阳县人,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炮兵科。初任国民军陆军第一师炮兵营营长,继任察北多伦镇守使署督察处处长、晋北警备司令部副官、黑龙江省保安骑兵第二大队第一旅少将旅长,后任五十三军一三○师师长、中将高参等职,大都在边疆布防。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企图...[详细]
张治公(1881~1951年),又名张树林,河南省伊川县人,出身于绿林世家。祖父张士耿是清末“刀客”,叔父张黑子曾与“中州大侠”王天纵一道在嵩县杨山聚义,后张黑子被清南阳镇总兵谢宝胜捕杀,张治公遂上杨山,与王天纵等结为“杨山十大兄弟”。 武昌起义爆发后,张治公率部跟随王天纵攻打洛阳,因谋事不...[详细]
张之朴,1895年出生于河南省偃师县(今偃师市)山化乡牙庄村一户贫苦佃农家庭。他从小爱读书,但父母无法供他上学,他跟着邻居武介人读了四书五经,认了一些字。 青年时期的张之朴,血气方刚,富有正义感,爱打抱不平。辛亥革命后,张之朴曾参加反对袁世凯和北洋军阀的护国护法战争。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详细]
赵金鉴(1875~1931年),字劲修,河南省宜阳县人。两岁丧父,孤苦无依。村中设有私塾,金鉴好学,但家贫无力,常携篮剜菜拾柴,路过塾门,总被读书声所吸引,留恋墙外,倾听先生讲解。先生赵余庭见金鉴依墙之势,怜其好学,免学费,供纸笔,收其入学,并代他租种数亩薄田,得以生活有着。自此金鉴节衣缩食,刻...[详细]
赵章成,男,(1905-1969) ,河南洛阳人,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副司令员。 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三军任炮训队队长、红三军第9师炮兵连连长、红一军团炮兵营营长。 1934年随中央红军参加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部炮兵团营长、第129师司...[详细]
种暠(103年—164年),字景伯,东汉洛阳人。他的父亲是个县令,有财产3000万。父亲死后,种暠把全部财产用来救济同宗及周围乡里贫困之人。后被河南尹推举为孝廉,又被征至太尉府,之后,种暠历任侍御史、州刺史、郡太守、中郎将、度辽将军、大司农,最后官至司徒。《后汉书》将他列入《循吏列传》,“号为贤...[详细]
种谔(1027~1083年),字子正,北宋西北边将。祖籍洛阳(今河南洛阳),迁居关中,父种世衡为名将,谔与兄古、弟诊被关中人誉为“三种”。谔以父官累为左藏库副使,延州帅陆诜荐知清涧城(即今陕西清涧县)。 西夏一部落首领嵬名山住故绥州(今陕西绥德县),其弟嵬夷山先投降宋军,种谔趁势让夷山诱降名...[详细]
种古(约1024~1093年),字大质,北宋西北名将。祖籍洛阳(今属河南),其家早年迁居陕西。他是西北名将种世衡的长子,与其弟种谔、种诊皆有将才,被关中人号称“三种”。种古年轻时仰慕从祖父种放的为人,不事科举。当被授予官职时,则让给其弟。因而当时人称他为“小隐君”。因父卒,他被录为天兴(今陕西凤...[详细]
种师中(1059~1126年),字端孺,北宋末年名将。祖籍洛阳(今属河南年),世居陕西。其祖父种世衡、兄种师道皆为北宋名将。种师中曾历知环州(治今甘肃环县)、邠州(治陕西彬县)、秦州(治今甘肃天水)、庆阳府(治今甘肃庆阳),为侍卫步军马军副都指挥使。 靖康元年(1126),金兵大举南下,种师...[详细]
白眉珊(1879~1925年),河南省洛阳人,清末秀才。曾任陇海铁路洛阳劳动补习学校主任,是洛阳陇海铁路大-的宣传者和组织者之一。民国11年(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北方区早先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民国10年(1921年),他在洛阳铁路补习学校任教时,就满腔热情地支持革命,积极维护职工...[详细]
蔡芷生(1907~1994),河南省宜阳县人。民国11年(1922年)夏考入省立留学欧、美预备学校英文班,学习6年。民国16年(1927年)6月间蔡芷生进入冯玉祥在开封创办的河南党政训练班,10月毕业,被国民党河南省党部派回宜阳筹备县党部。 民国17年(1928年),蔡芷生考入冯玉祥举办的省...[详细]
常志箴(1894~1944年),名勤铭,字志箴。河南省栾川县人。少时家贫。其母以树枝画地,教其认字。及长,入塾攻读后,考入开封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民国8年(1919年)毕业,留校任教。翌年任直鲁豫巡阅使署蚕桑处长。为洛阳西工的绿化亲自规划,巡视栽种。洛阳桑园街因当时栽种大量桑树而得名。民国12年(...[详细]
陈惟芝,字德祯,号光宇,明末河南孟津人。万历庚辰科(1580年)进士,他为人正直,敢于为民请命。 明神宗时为选取御史,负责选拔官员。他曾上疏请起用直言敢谏之人。后被提升为大理丞、大理少卿。 当时,明王朝为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曾下令各地开采矿藏。不想这竟成为有些地方官员大发横财的机会。南京守...[详细]
丁同升(1889~1916年),字公甫,河南省洛宁县人。其父丁继兰,执教私塾,因争地界与当地劣绅兴讼,屈死狱中。其母被匪抢去为妾,不屈而死。丁同升尚未成年,只得寄居未婚妻的家里。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18岁的丁同升被岳父退婚逐出,遂与结拜弟兄杨德升一起行劫于华沟坡,购土造 2支,潜...[详细]
翟燕身(1891~1956年),河南省洛阳市人。豫剧演员,工花旦。10岁坐科洛河南滩高崖科班,攻旦行。出科后搭班演花旦、青衣、老旦,后主攻花旦。民国初年,翟燕身曾在洛阳国民剧院演出《凤仪亭》,被观众誉为“活貂蝉”。20年代同周海水、张小乾等豫西名家到开封演出,后活动于洛阳、密县、孟津、沁阳、温县...[详细]
葛青(1855~1930年),河南省洛阳县人。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山东爆发义和团运动。时45岁的葛青由洛河经黄河放筏贩运货物到山东,参加了义和团下属组织“金钟罩”,同山东人民一起反对帝国主义。回乡后,联系一部分农民群众设坛祭道,舞拳弄刀,运气练功,传教收徒,自称“枪打不进、刀砍不入”,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