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赤云 (1893—1963)名龙升,字赤云。沾化县于河村人。早期同盟会员。1927年任直鲁民军总指挥。1928年6月,任滨县县长。1948年赴香港参加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立会议,并被委任为民革山东省分会筹备委员会召集人。1950年,回济南,参与创建山东省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工作,任常委兼社联...[详细]
吴殿卿 (1947~) 笔名季长空、劳石。山东沾化人。中共党员。1984年自修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党政干部基础专业。1969年入伍。历任海军某部新闻干事,海政宣传部处长、理研室主任、副部长,海政编研室主任等职。海军大校军衔。中华教育艺术研究会暨中华教育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员。19...[详细]
吴开晋 (1934~) 笔名吴辛。山东沾化人。中共党员。1958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1949年后历任华北大学三部及中央戏剧学院普通科学员,部队文工队创作员,吉林大学中文系写作教研室主任,山东大学中文系讲师、副教授、教授、系副主任。中国诗歌学会、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中国新文学学会理事,山东...[详细]
吴匡五 (1914—1941)原名吴观志。阳信县后吴家店村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同年春赴乐陵县参加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训练班。1939年7月任陵县抗日民主政府第一任县长。1941年9月7日,在与日伪作战中负重伤去世。1943年冀鲁边区行政委员会曾将陵县更名为匡五县以作纪念。...[详细]
吴式芬(1796—1856),字子苾,号诵孙,海丰(今无棣)县人。室名陶嘉书屋、双虞壶斋。 吴式芬是清代著名的金石学家和考古学家。清道光进士,官至内阁学士,生平专攻训诂之学,长于音韵,精于考订,凡鼎彝、碑碣、汉砖、唐镜之文,皆拓本收录。其所撰《捃古录》(二十卷,共录自商周至元代金石文18...[详细]
信伟民(1922—1947)女。邹平县人。1939年初参加革命,任中共邹长中心县委妇委会干事。在抗日战争中,她确保了伤员的及时护理和安全转移。1940年,她被敌伪抓捕,可她竟用早已备好的一张真币裹着一卷废纸的“钱卷”,骗取伪军把她悄悄放走。1944年2月至1945年9月任渤海区第六地委妇委会书记...[详细]
薛九令(1882—1966)滨城区人。16岁当黄河河工。民国时期曾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工程队长。1946年投身人民治黄事业。60余年中,参与决策和主持了黄河、淮河、 长江堵口、 截流工程30多次,参加黄河水利委员会、山东黄河河务局主持的《黄河埽工》一书的编写,被誉为“黄河埽工专家”。 ...[详细]
薛寿先 (1928~) 山东博兴人。中共党员。历任济南军区文化部文艺科干事、创作员、创作室主任、剧团团员及分队长。1962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电影文学剧本《车轮滚滚》、《女交通员》、《暗礁》等。同年(公元1928年)出生的名人: 许显卿 福建省泉州市晋...[详细]
徐明远 (1930~) 笔名徐於陵。山东长山人。中共党员。1959年毕业于外交学院。1946年参加革命,在山东渤海地区从事文教工作。1952年先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发行事业局及文化部社会文化局科员。1960年起历任中国驻瑞典大使馆随员、三秘、二秘,外交部政治部组织处长,中国驻乌干达大使馆...[详细]
徐尚武,原名徐荣耀,无棣县人。1933年,于无棣师范毕业后,任教员。在教学期间,工作积极,思想进步,接受了党的教育,参加了创建“友谊读书会”、“救亡会”等进步团体组织。“七七”事变后,他参加了冀鲁边区第三十一游击支队,1938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队伍中,历任庆云县战争动员委员会宣传部长、...[详细]
阎登三(1908—1942)原名阎东瀛,化名邓小舟、张延年。阳信县人。1929年考入阳信师范,在学校受到进步思想的熏陶。1932年毕业后,到银高村教学。阎登三对穷人的子女充满阶级感情,他经常给学生讲时事,揭露国民党政府祸国殃民的罪行,教育学生积极行动起来抗日救国。1937年,阎登三加入了中国共产...[详细]
杨长峰(1954—1979)沾化县西山后人。他高中毕业后,曾任本村的民办教师。1975年应征入伍。 入伍后担任过班长、排长。197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被评为“优秀党员”。因他多方面表现突出,曾多次受到上级的“通令嘉奖”。1979年春节前夕,组织上批准他回家探亲。此时,杨长峰所在部队奉命参...[详细]
杨刚毅(1916—1981)又名杨有仁。阳信县前杨家村人。1932年考入山东省立惠民中学。 1936年10月赴延安入中国抗日红军大学二期四大队学习。1937年4月由董必武、邓荫东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7月转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38年1月回山东,先后任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四支队第五中队指...[详细]
阎容德(1873—1936)字绶卿。阳信县老鹳姚村人。1903年考入山东省师范学堂,受蔡元培等人兴办的“中国教育会”影响,逐步接受民主革命思想。1906年在济南参加中国同盟会,同年,在惠民县城创办棣州公学 (1913年改为岱北公学) 。1907年去利津县创办师范讲习所,任教习兼高等小学教师,同年...[详细]
游百川(]822—1895),字汇东,号梅溪,滨州(今滨城区)杜店镇中游村人。1862年(清同治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同治六年迁御史,巡西城。宗室宽和、宽亮等所行多不法,百川不避权贵,奏劾惩治。 1868年(同治七年)上疏严禁各省栽种罂粟。又上疏论内外官场积弊,主张“除吏弊在肃官方,...[详细]
于慎德 (1907-1942) 又名于敬庵,沾化县下洼镇于家村人。出身贫困农家,8岁入本村私塾,是品学兼优的学生。1927年,考入无棣县立第一高小。在校期间,曾参加-,初步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1930年,考入山东省立第四中学(即惠民中学)。1933年,省立四中毕业后,考入北京师范专科学校。1...[详细]
于守祝(1882—1945)字华三。惠民县人。幼年曾读私塾,后入济南山东省优级师范。1915年在省立第四中学任理化教员。自幼擅长书法,工汉隶及晋唐楷书,后改写魏碑。作品俊秀洒脱,别具一格。 ...[详细]
张传海(1905—1979)号镜清。博兴县阎坊乡刘官村人。著名吕剧演员。10岁学艺,17岁登台始唱花旦,后改唱老生。他表演朴实真切,嗓音宽亮,唱腔婉转别致,并能根据不同人物形象创造不同的唱腔。他在济南“义和班”时创造的正弦反唱吕剧四平腔,为后来的吕剧[反四平]奠定基础。1951年,与本村吕剧艺人...[详细]
张方胜(1916—1943)邹平县大由村人。1940年参加抗日游击队,任长山县大队二中队中队长。1943年9月某日凌晨,日伪军“围剿”长白山抗日根据地(今邹平县境内) 。他率部驻西董乡马庄村,发现敌情后,立即组织反击。天亮以后,长白山各个山头均发现敌情,他率部转移至鹤伴山西口,挺进南浔沟东山坡,...[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