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汉钦,号子武,城坊区东郊塔旺街(今松城镇东关街)人,民国12年(1923年)5月生。民国26年,考入县简易乡村师范学校,民国29年3月回县后,在三沙、牙城、城关等小学任教。他爱好文学艺术,受“五四”运动影响,憎恶黑暗,向往光明,曾以“七星”、“郭洛”等笔名在报刊发表新诗,风格清新流丽,为文学青...[详细]
吴珏,字二玉,号琢庵,坊一图(清源乡下楼村)人。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12月生。珏在学童时代就颇负才名,长大更博览群书,尤其对医学有造诣,深通《黄帝内经》,擅长针灸。 珏医德高尚,其一生以行医济世为己任,足迹遍及闽东北与浙南各县。为贫者医疗,不计报酬。从医数十载,治愈顽病痼疾不计其数,县...[详细]
吴成,字自恭,号廷敬。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初四日(1907年1月17日)生于东源村贫农家庭。幼时读过5年私塾,年青时随父学习缝纫,夜里学文习字,兼习拳术。 民国21年(1932)春,吴成在黄柏一带从事缝纫,结识共产党员周资成而参加革命。民国22年春,在东源村秘密组织农会、贫农团,发动农民开展抗...[详细]
吴峨,字雪岑,十二都(清源乡岱阳村)人,清乾隆十五年(1750)恩贡。擅长书法、诗、画、雕刻,他的《前赤壁赋》中楷书帖曾刊版发行,流传甚广。他画的花鸟,栩栩如生,尤以牡丹为时人赏识。吴峨画的牡丹为浙江省泰顺县博物馆收藏。乾隆二十七年吴曾参与《福宁府志》的采辑工作。其卒于乾隆四十五年。...[详细]
吴法弟,曾名吴雄,黄柏乡下石二村人。民国5年(1916)10月出生。15岁时,因生活困迫去当兵,曾在国民党驻赛岐海军教导团任过排长之职。 民国20年,法弟在马立峰的启发下,投身革命队伍。他积极参加福安溪柄一带的农民抗债斗争,并参加中共福安县委组织的“五一-”、“八一-”和“溪柄-”。民国21...[详细]
吴国华(1579~1627年)字朝宾,号爱日,城关人。性忠朴,折节读书,崇拜程、朱,排黜佛、老。 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中举人,万历四十四年中进士。初任行人司行人。尝奉使赵、鲁,温恭有体,谢绝馈赠,贤声著于藩服。 天启初年,升任兵科给事中。当时宦官弄权,朝中以直言受祸者,踵踵相接。工...[详细]
吴基现又名培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七月生于福安溪潭乌石村亦农亦商的小康之家。民国20年(1931年),参加革命。 民国21年,基现积极参加詹如柏、郑宗玉领导的溪北洋几千人抗捐--。是年秋,基现在“兰田-”0色地完成侦察任务,为决策者提供可靠的情报。不久,经詹如柏、郑宗玉介绍加入中国...[详细]
吴立批(1914~1977年),福鼎县管阳西阳村人,民国3年(1914年)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其父早丧,家道贫寒。立批从小牧羊、砍柴、种田。15岁时,随一铜匠学艺谋生。其间,他耳濡目染红军打土豪分田地、为穷人撑腰的革命事迹,逐渐认识到只有参加革命才能脱离苦海的道理。民国23年4月,立批参加了红军,...[详细]
吴立夏,上东区大湾村(今水门乡小竹湾村)人,民国元年(1912年)3月生。民国22年7月参加红军,民国23年4月,由陈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民国25年7月13日,立夏(任班长)率侦察班9人,乔装为农民混在进城的群众中,乘敌人午休时奇袭塔头尾(今东关)保安队1个班,击毙哨兵1人,缴枪12支。...[详细]
吴南启(1911~1943年)又名吴兰棋、吴国雄。洋中北洋村人。 民国23年(1934年)夏,他担任私塾教师时参加游击队。不久,任游击队肃反队长,带领队员隐伏密林山洞,以野菜充饥,频频出击土豪劣绅。 民国28年9月,南启接任中共宁德县委书记。他经常深入群众,宣传革命道理,发展游击队员,先...[详细]
吴清友(1907~1965年),原名毓梅,笔名白芒、启明、青佑。生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福安城关东凤街人。幼年丧父,寡母孤儿,生活清苦。其叔吴景旺,为抚其成人终身不娶,以替人宰猪、种地所得苦撑其母子生活。 民国14年(1925年),清友从霞浦省立第三中学毕业后,考取北平俄文法政专科...[详细]
吴少安,又名廷熙、乳名锦衡,洋尾村人,光绪三十一年(1905)生于农民家庭。少安幼聪慧好学,先后就读于洋尾村私塾、宁德县立第三高等小学。民国18年(1929)到福建省立第一中学求学。在榕学习期间,接触到马列主义书刊,受到薰陶和启迪,与进步学生交往密切,加入革命行列,参加他们的-,上街张贴标语,经...[详细]
吴重福(1924~1989年),福建省屏南县路下乡路下村人。1953年起在同安一中连续任教36年。 吴重福于民国38年(1949年)7月毕业于厦门大学航空工程系,获学士学位。1953年8月奉晋江专员公署文教科调派,到同安一中任教导主任。从此,吴重福以提高同安一中的教育质量为己任,工作勤勤恳恳...[详细]
肖安轩,狮城人,清光绪二十年(1894)生,父亲开中药店,勉力送子读书。安轩10岁进宁德莲峰小学读书,聪慧好学,成绩优良。毕业后,受聘到周墩初晴小学(原宁德县立第三高等小学)任教,后任校长。“五四”运动后,安轩思想进步,关心政治。 民国21年(1932),王大尧等人回周墩秘密串连,宣传革命,...[详细]
萧宗潜(1909~1958年),字希陶,原名克沧,福鼎县白琳翁江人。生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宗潜幼承庭训,刻苦力学。民国7年(1918年)1月,入桐山小学,后又升入福建省立第三初级中学(在霞浦)、福州乌石山师范学校。民国21年考入北平华北大学教育系。民国23年大学毕业,还乡创办翁江小学。建...[详细]
谢阿拾,又名谢员。清光绪十九年(1893)生于溪坪里。幼时读过几年私塾。民国22年(1933)11月,参加马立峰领导的革命活动。民国23年3月,上西柘洋区苏维埃政府成立,他被选任区苏维埃政府文化部长。同年10月4日,国民党军队“围剿”柘洋苏区,他带领队伍撤退到岚前,后转移到英山。一天,他正在英山...[详细]
谢秉培(1911~1965年),又名甫宗,福鼎县桐城岭头村人,生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年轻时务农。民国25年(1936年)开始从事革命活动,利用群众选他任国民党保长的职便,为地下党通风报信,掩护革命同志。民国2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岭头村党支部书记、鼎泰区委宣传委员。民国28年,...[详细]
谢大大(1901~1934年)漳湾王坑村人。30年代初,在国民党统治下的闽东农村,灾荒不断,赋税繁重,民不聊生。时宁德城关有名的“十八帮”头目谢大大,以忠义结交朋友,抱打不平,劫富济贫,成为民间传奇人物。谢大大等为了生活,也干些如贩运私盐、宰私牛、开场的事,他们还在一起练拳习武,谈论时政。民国1...[详细]
谢丹籍,字仲文、鸿经,屏南县代溪乡谢厝村人,生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谢家数世操医业,迄之已六传。 丹籍幼受家学,16岁时负笈跋涉于四坪村九峰寺,就学于韦凤庭学馆。 民国8年(1919年),因家道日衰,丹籍遂弃儒学改承祖业从医。早晚攻读张仲景、陈修园的医书。一部《医宗金鉴》常置案...[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