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吴近 [公元1913年-1936年]

  • 阮吴近(1913~1936年),原名国藩,又名吴润,字明介。民国2年(1913年)出生于周墩(今周宁县)玛坑乡东坑村的贫苦农家。幼年因家贫只读过一年私塾。 民国23年,参加安德县游击第一支队。同年受中共组织派遣,回乡发动群众,建立革命团体。民国24年,被任命为周墩第五区游击队第二支队队长。是...[详细]

阮英平 [公元1913年-1948年]

  • 阮英平(1913~1948年),原名兰茹,又名阮玉斋,1913年9月24日出生在福建省福安县黄岐乡顶头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读过两年私塾,在一家饼店当过学徒。在闽东水陆交通重镇——赛岐“旭记”茶行当茶工时,他结识了茶行木工、共产党员陈洪妹。陈洪妹是赛岐附近象环村人,他领着阮英平秘密开展农-动。1...[详细]

阮元皋 [公元1905年-1951年]

  • 阮元皋(1905~1951年)字鹤鸣,号承九。洋中镇青潭村人。 元皋少时,上过私塾,后在霞浦作元学校和福州格致学校就学。民国16年(1927年)1月,在国共合作时期,中共地下党员郑长璋受组织派遣参加国民党,并被国民党省党部派回宁德筹建国民党宁德县党部。阮元皋参与筹建工作,任筹委会委员、常务指...[详细]

阮子骥 [公元1894年-1972年]

  • 阮子骥(1894~1972年)字家骏,号南人先生。漳湾下塘人。阮家祖辈行医,至子骥已6代。子骥幼承祖训,博览医书。23岁崭露头角,名噪乡里。28岁时,乡间暑瘟流行,他走街串户,挽救危重者甚众。 子骥性刚直,常言“为医者不应只求身家温饱,要有济世活人之心”。 新中国成立后,更加勤奋工作,经...[详细]

如长 [清]

  • 如长和尚,俗名不详,清同治初年生于屏南县陆地村,幼年出家资福寺。 资福寺照诚和尚精眼科,能治新旧眼疾,医术代代相传。如长诵经虔诚,做事勤快,深得老和尚喜爱。依太和尚向如长传授医治眼疾医术,并告诫出家人要消除民间烦恼,为世人救苦救难。自此,如长悉心学习治疗眼疾医术。老僧依太坐化后,如长足迹走遍...[详细]

僧盛慧 [公元1874年-1959年]

  • 僧盛慧(1874~1959年),又名隆泉,俗名王佳福。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出生在福安坂中乡湖口村农家。读过几年私塾,学过裁缝。因从小茹素,不杀生,19岁便拜辞父母投入空门,前往福州鼓山涌泉寺礼文明禅师为师。第二年得戒于振光和尚座下,学律三年,旋即遍参南北名山大刹,云游南洋诸岛,东渡海峡台...[详细]

沈冠国 [公元1910年-1938年]

  • 沈冠国,乳名和尚,清宣统二年(1910年)10月生于福安松罗洋溪村的贫农家庭。民国21年(1932年)参加“贫农团”,民国22年参加“红带会”。后又参加“甘棠-”、“赛岐-”,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红军闽东北第二独立团成立后,成为光荣的红军战士。 民国24年夏,冠国任警卫班长,翌年冬升任红军独...[详细]

石磊 [公元1892年-1951年]

  • 石磊(1892~1951年)原名东坡,字笑凡。石后乡石厝村人。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其父石思善在莆田教会任牧师。是年,石磊11岁,随父在莆田进群小学读书。宣统二年(1910年),进福州青年会中学就读5年。民国5年(1916年),在友人资助下远渡重洋,在美国爱乌州大学就读两年。191...[详细]

施霖 [公元1900年-1935年]

  • 施霖(1900~1935年),原名昌期,字雨林,福安溪柄镇田头岗村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生。 民国13年(1924年),入福安湖山小学读书。两年后,考入福州私立国学专修学校,同年冬,他回乡和张少廉、张宝田共同发起组织“柏柱乡农民协会”,提出“除贼、除、除流氓”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详细]

施脓禄 [公元1913年-1933年]

  • 施脓禄(1913~1933年),女,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生于福安溪柄镇田头岗村,后嫁到霞浦与福安交界的南溪村。 民国22年(1933年)初,马立峰、施霖等到南溪开展革命活动后,她走上革命道路。同年10月2日,中共福安中心县委在南溪召开会议。叶飞、詹如柏、施霖三人先抵脓禄家。随后小郭等...[详细]

施月姿

  • 施月姿,女,福安柏柱洋田头村人,生年不详,自幼家贫,父母将她送与人家当童养媳。她在繁重家务下度过苦难的童年。 她自小受堂兄施霖影响,在党组织的培育下毅然脱离家庭投身革命,成为柏柱洋妇女运动的组织者之一。她深入妇女群众之中,宣传革命道理,组织姊妹们给红军洗衣、缝补和护理伤病员。 民国23年...[详细]

宋焕光 [公元1914年-1938年]

  • 宋焕光,又名岳碑、瑞岚。民国3年(1914年)生于屏南县深洋村。民国14年,就读于屏南县县立第一小学,刻苦读书,成绩优异。他小学毕业后,由于家境不济,回家务农,白天劳动,夜里挑灯苦读不辍。他看到富人不劳而获,穷人终年劳动却过苦日子,心里萌生对现实的愤慨。在竹制笔筒上刻着“敢锯龙头上角,誓拔虎嘴边...[详细]

苏必标 [公元1925年-1951年]

  • 苏必标,屏南县葛畲村人,民国14年(1925年)9月18日出生于一个贫苦农家。他的两个弟弟同一年死于天花,年仅3岁的妹妹也卖给人家为童养媳。必标12岁时,父母先后染病去世,从此成为孤儿。此后,必标由-婶娘陆宗榴照管,靠砍柴、摸泥鳅等换些粮食度日,尝尽生活的艰辛,也养成坚毅、耐劳的优良品质。 ...[详细]

苏良标 [公元1938年-1990年]

  • 苏良标,曾名苏醒,第三区围江村(今沙江镇围江村)人,民国27年(1938年)8月生。1958年7月,福安师范普师科毕业,以成绩优异留附属实验小学任六年级语文教师兼班主任。他教学有方,能因人施教,耐心辅导,循循善诱,全班语文成绩名列前茅。1960年暑假,他的“《从仿到作》是小学生作文的必经途径”的...[详细]

苏铃佺 [公元1887年-1972年]

  • 苏铃佺(1887~1972年),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生于福安甘棠外塘造船世家。外塘村背山临水,造船业居闽东之冠。铃佺劝承庭训,耳濡目染,20多岁便得其父真传。30岁时,为探索乌舵的造型及如何使其在风浪中行驶保持稳重,亲赴浙江沈家门拜师求艺。返乡后,他废寝忘食,反复试制。几年后所制乌舵在工艺...[详细]

孙翼如 [清][公元1848年-1898年]

  • 孙翼如,名贻谷,字兆燕,号翼如,以号行,洋中村人,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十一月生于书香世家。祖湘湄,少司马奉政大夫,父武翼都尉。翼如自幼聪慧,受到良好的家庭影响,对经史研习有素,能诗善文,弱冠参加童子试,名列第一。同治八年(1869),补博士弟子员。次年,参加乡试,中副榜举人。光绪三年(18...[详细]

苏永篇 [公元1904年-1980年]

  • 苏永篇,屏南县寿山村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出生于破落家庭。永篇少时就读两等小学堂和私塾,稍大好手工,自制小轮车、小板凳之类。时有外地五金师傅进乡做手艺,他整天围观,连午饭也忘了吃。18岁那年,他家住进一位名叫和顺的浙江师傅,颇精锡艺,其制品美观耐用,受乡人欢迎。永篇常细心观察,询问技巧奥...[详细]

汤耳 [唐][公元806年-893年]

  • 汤耳,字闻之,里渺村(川中村)人,生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宣宗间中进士,任长溪县(今霞浦县)知县。 汤耳原居宁德黄檀,后与其弟携家眷迁至里渺,筑屋凤山南麓,修道路,建木桥,造磴步,以便行人。汤耳致仕后回川中定居,开发良田。咸通二年(861)捐舍基地与普济和尚建凤山寺,舍己田作寺田。此后...[详细]

汤荣标 [清][公元1771年-1841年]

  • 汤荣标,字尚宾,号霞城,玛坑村人,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七月生于将门望族。祖父汤贵玉,清云骑尉,乾隆五十三年带兵随军进驻台湾,在战斗中阵亡,诰赠“武翼都尉”,赐“世袭罔替”。父汤宝华世袭任闽安守备、建宁松溪都阃府、峰火门游击,诏赠“武翼都尉”。荣标自幼习武,体魄魁梧,练就一身武艺。因早年丧父...[详细]

汤万益 [公元1915年-1944年]

  • 汤万益,又名第三,玛坑村人,民国4年(1915)生于贫苦农家。读过几年私塾,粗识文字,跟随父兄务农,后来到咸村鱼货店当学徒,谋生糊口,曾接触过革命同志,受其影响。 民国22年,万益投奔红军游击队,走上革命道路。他革命意志坚决,吃苦耐劳,作战勇敢机智,深受同志爱护,领导信任,不久被任命为闽东游...[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