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明,对越自卫反击战烈士。1955年10月出生于建瓯县一个工人家庭,在家庭熏陶下,他从小热爱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后随父迁松溪定居,1970年入松溪一中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校期间品学兼优,先后被评为“三好学生”和“优秀共青团员”。1974年初中毕业,到郑墩乡林屯村插队劳动,由于...[详细]
崔致尧字用之。先世清河人,父亿为建阳令,值唐末衰乱,遂居建阳。致尧少有才名,南唐保大(943~957年)到金陵献书求试,历江州彭泽、滁州清流二县主簿,改浦城军判官,所至均有名声。转将乐县令,迁常州录事参军,擢升殿中丞,迁虞部员外郎。宋兵下江南,任水部郎中,督掌馈饷。不久,金陵城陷,众皆随国主李煜...[详细]
道谦禅师生年不详,游姓,崇安县(今武夷山市)五夫里人。家世业儒,早年丧父母,因孤苦而愿从浮图。初到京师师事园悟大师,再师大慧宗杲,参禅20年,悟得密传心印。宋绍兴八年(1138年),归乡居仙洲山开善寺,与刘勉之、刘子翚等友善,相与探讨学问,并收集其师言论编成《大慧语录》、《大慧普禅师宗法武库》等...[详细]
道霈禅师 字为霖,清代建安(今建瓯)人,丁少轩之子,福州鼓山涌泉寺第六十五代主持。7岁学《论语》,能理解大意。14岁时得一场大病,其母往庙中许愿,若能将病治好,就送他出家终身侍奉佛祖。病好后,即到东门白云寺出家,拜僧深公为师。他学习各种经学功课,能背诵如流。初参瓶窑闻谷禅,有所省悟。接着又到...[详细]
邓大仙、邓筱仙,建瓯县人。为建瓯最早传授京剧艺师和京剧曲场创始人,人称邓氏兄弟票友。民国9年。(1920)前后,建瓯有昆曲、徽调曲场,邓氏兄弟爱好曲艺,参与演唱,为曲场主角。当时平津沪杭一带,已由昆曲进为京剧,谭鑫培、马连良、梅兰芳等均负盛名。邓氏兄弟仰慕京剧,变卖祖遗家产,得银圆千余元,于民国...[详细]
邓乐天(1774~1842),又名邓旒,邵武书坊(今胡书)人。自幼好学,精心研究医疗技术,集毕生精力,广泛收集民间有效单方验方。经过长期验证,积累丰富资料后,在其友黄梅园、弟邓□、子邓熀共同参加下,整理成《保赤指南车》10卷。该书经过他祖孙四代实践和验证,于光绪五年(1879)由其曾孙邓镠定稿付...[详细]
丁超五(1883~1967),字立夫,邵武故县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中秀才。光绪三十一年入基督教创办的邵武汉美书院就学,继转学福州格致书院。宣统二年(1910)毕业后,回到邵武担任旧制中学堂英语、数学教员。他经常向社会人士宣传清朝政治腐败,要推翻帝制的道理。民国元年(1912),丁超五先后...[详细]
丁德山(1893~1960),小名福仔,邵武县人。从小务农,闲时常捏泥人为戏,稍长赴江西学艺。20年代,在邵武创建福吉班,自任班主,演木偶戏。他演的是掌中傀儡,本地称“手掌戏”。全戏班仅3人,丁为师傅,另二人为助手。演出时,丁双手操作木偶(以五指套入木偶之头及四肢,使之活动),口或唱或白,双脚打...[详细]
丁辉如(1904~1933),崇安县上梅地尾村人。民国17年(1928)3月,他与地尾村5名贫农秘密参加中共崇安县委领导的民众会。5月,当选为民众会代表并加入中国共产党。9月28日,在中共崇安县委书记徐履峻领导发动的上梅-中,丁辉如是积极组织者之一。 民国18年7月,国民党卢兴邦部占据上梅后...[详细]
董生有,原名哲荣,外号老兵,松溪县郑墩乡黄沙村人。民国8年(1919)出生在贫苦农家,读过三年私塾,父母早丧,寄居姐姐董清娘家务农。民国23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七军团二十一师五十八团团长黄立贵率部挺进建(瓯)、松(溪)、政(和)地区,在松溪县的梅口、锦田、新铺、青山、路下桥一带开仓分粮,救济贫困...[详细]
董世闻(1902~1985),崇安星村镇曹墩人。自幼随父亲在福州读书,受到进步思想的熏陶,民国15年(1926)初参加中国共产党。这年底北伐军入闽,他在福州工人运动委员会任干事,负责人力车工人运动。 民国16年福州“四·三”事变后,他为躲避民国福建省政府的追捕回到崇安。7月底,参加中共崇安特...[详细]
杜庶字康侯,宋邵武人,生卒年不详。自幼性格刚毅、勤奋学习,熟稔宋朝历史典故,善为文。青年时期,随父亲杜杲留守边关,学习军事,抵御金、元入侵。嘉熙元年(1237年),元兵围攻安丰(今安徽寿县),杜庶调度得力,协力御敌,击退元兵。次年,元将察罕率兵80万,南犯庐州(今安徽合肥),杜庶奉命和统制吕文德...[详细]
海军北海舰队原副政治委员。 杜西书是福建邵武人,1932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历任班长、副政治指导员、团政委、支队政委、师政委、海军第一航空学校政委、海军航空兵政治部主任、北海舰队政治部副主任等职。他1961年晋升为海军少将军衔。革命战争年代,他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详细]
范冬如(女),省农业劳动模范,原籍浦城,生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六岁当童养媳,长大被卖到松溪给地主当丫头,后嫁与河东乡长江村贫农王大刚为妻。四十岁时,丈夫被抓去当兵,受折磨致死。她生活无着,只得带儿子到中峰寺当杂工。解放前夕,她已55岁。由于独生子因病死去而感到灰心失望。就在这时候,松溪...[详细]
房建子 房建子,字炳辰,浦城城关人。生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民国3年(1914)毕业于福建师范完全科,民国5年受聘浦城私立中学为义务教员。私立中学停办后,转入小学任教。民国10年县立初级中学创办后,在中学任教。民国18年被聘县立清华女子学校毕业班义务教师,因他教学得法,16名毕业生成绩...[详细]
方培銮,建瓯县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出生于丰乐□头村。幼年在农村私塾读书,略通文词。成年后在家务农,爱好雕刻技艺,每天农事后,必以农村旧屋门窗上遗留的花鸟人物雕刻为样本,自学雕刻。农村产竹,即以竹片为雕刻材料,雕刻各种艺术品和儿童玩具。虽然没有师承,但勤学无间,十几年后,终于自学成材,遂...[详细]
方文治,字毓煃,建瓯县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生。1919年就学于省立第五中学,“五四”运动爆发后,建瓯学生响应号召,--,-,文治均参加学生行列,开始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在运动中,认识同学杨峻德,意志相投,遂成少年契交。1922年文治在五中毕业,1924年赴福州进福建法政专门学校肄业,其时...[详细]
范茂先字华甫。松溪人。工古文诗歌,其诗自屈原、西汉以下及元和、长庆诸体都通晓,但不斤斤求似而风格自合。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主松溪抵御倭寇之策,使倭寇屡攻不下至撤走。与同县的陈木、陈至言及建阳叶纪及濬称为“五才子”。 ...[详细]
奉德字伯崇,如圭子。朱熹弟子。建阳人。初授庐陵(今属江西)属邑主簿,因办事认真,是人才,提为吉州录事参军。因能注重调查研究,百姓冤枉能得到昭雪,赢得全郡的称许。累迁朝奉郎、江东路师司机宜。朱熹见到念德所著的《言》,说:“持守不差,见理渐明。”朱熹临终,写下遗言,交代他修正《礼书》。念德官终宜黄令...[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