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映星,字文焕,又名角宿,清光绪初年生于南平县儒罗村(今南平市太平乡葫芦山儒岭村)。 林映星少年随老中医傅龙章学医,勤奋好学,潜心钻研古典医籍,医术精深。有一次,龙章自己病,难以自开下药。映星献方,一服痊愈。龙章对映星更加器重,将自己医术毫不保留地传授给他。当时官员有病,均请龙章诊疗,龙章就...[详细]
李深,字叔平,光泽乌洲人。生于北宋皇祐元年(1049年)。少孤,力学不倦,熙宁九年(1076年)中进士。初任曹州济阴县(今山东曹县西北)主簿,后历任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县东)、蔡州遂平(今河南遂平县)知县,为官清慎。 绍圣初(约1094年),李深被召充编敕所详检校文字官。时章惇为相,议改雇役...[详细]
刘璋,字廷信,明延平府南平县(今南平市)人。明宣德四年(1429)生。天顺元年(1457)中进士,任户部主事,以“器度温雅,济以廉慎”升为户部郎中。任职山东左右参政时,正遇农业歉收,瘴疫流行,刘璋不顾劳累,不畏疫染,“悉心往返经理赈恤”。之后,调任浙江左右布政使。初政时诸郡仓储缺粮,刘璋通计出入...[详细]
刘夔北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生,字道元。建州崇安(今武夷山市)人。大中祥符(1008~1016年)进士,补广德军判官。累迁尚书屯田员外郎,权侍御史。历江西、两浙、淮南转运使,加直史馆、知陕州,改太常少卿、知广州。所至有廉名。河北大水,民多流入东京,诏命刘夔以给事中、枢密直学士知郓州,发廪赈饥...[详细]
刘爚(1144~1216年) 字晦伯,建阳人,宋绍兴十四年(1144年)生。 乾道八年(1172年),刘爚考中进士,受任山阴县(含属浙江省)主簿。上任后认真整理当地的户口、粮册,避免原先粮食管理的混乱,使税吏无从-舞弊。后调任连城知县,免除当地添丁钱、纲运例钱、上贡银钱、军期米钱等杂税;...[详细]
刘韐(1060~1127),字仲偃,崇安县五夫里(今五夫镇)人。北宋绍圣元年(1094)考中进士,历任江西丰城县尉、秦州陇城县令。崇宁二年(1103)王厚镇守熙州,任他为狄道县令,提举陕西平货司。当时,宋军驻扎在河、湟,当地人民由于饥荒,日食不继,刘韐以金银布匹向当地酋长换取粮食,赈济饥民。后调...[详细]
刘崇之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生,字智夫。建阳人。宋淳熙二年(1175年)进士,任福清县主簿。梁克家任福州知府时,崇之为其幕僚,赏识其才能。后梁克家任相,将其与詹体仁等6人同荐于朝,任敕令所删定官。淳熙九年(1182年),迁太府丞,应诏上 书“消弭灾变五说”。绍熙五年(1194年),朱熹罢...[详细]
刘德浦 字志南,生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祖籍建阳回龙乡坪州村,祖父迁居建瓯城关,后举家寓居上海。德浦幼承家学,11岁进上海澄衷中学,后考进山东烟台海军学校,毕业后派往雷电学校进修,研究测量技术。 民国13年(1924年),刘德浦任海军部海道测量队股长。民国14年,派往美国海道测...[详细]
刘国兴(1920.9~1992.12),崇安县星村镇曹墩人,家庭出身贫农。民国21年(1932)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民国2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闽北第五十五团,历任战士、班长、排长。 民国24年1月,他跟随闽北红军游击队坚持在闽浙赣边区,进行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于民国26年加入中国共产...[详细]
刘妹(?~1949),又名刘美良,崇安县坑口村人。父亲刘喜生,曾先后担任大安红军医院看护、红军军需等职。民国21年(1932),父亲被共产党内部错定为“改组派”而被害。刘妹的母亲被国民党军队抓走。他举目无亲,后来参加了新四军。 民国30年1月皖南事变时刘妹被捕,关押在上饶集中营。次年集中营迁...[详细]
刘勉之(1092~1149),字致中,号草堂,崇安五夫白水(今属上梅乡)人,时称聘君,学界称之为白水先生。他是南宋理学家、教育家,以乡贡入太学。当时蔡京严禁元祐书,伊洛之学不传。刘勉之和胡宪秘藏和传抄程氏之书,并潜心研读,后来辞离太学,拜理学家杨时为师,筑草堂于故乡,耕耘自给,淡泊功名,与胡宪、...[详细]
刘廷熙,又名绩五,松溪著名中医。清光绪十年(1884)出生于政和县范屯村,后迁居于松溪城关九曲巷。7岁入私塾,17岁因家庭经济拮据,到农村设馆教书维持生计。20岁参-试考中生员。27岁钻研中医兼营中药铺,35岁行医。他对《黄帝内经》等经典医学有深刻研究,灵活运用于临床实践,他行医多年,经验丰富,...[详细]
刘午坡(1908~1950),又名刘燮炎,崇安县五夫镇人。刘在童年时代聪明伶俐,但桀骜不驯。民国9年(1920)他在五夫屏山高等小学堂毕业并考上县职业中学,经常与同班刘祚同、刘运功、林政芳、朱子秀等学生一道阅读进步书刊。民国13年中学毕业,因家庭经济困难,无力升学,回到家乡五夫。 当年五夫的...[详细]
刘秀英(女),民国8年(1919)出生,民国24年,国民党军进攻崇安苏区时,刘秀英被国民党军一个排长抢去,卖给松溪县张屯村一农民为妻。两年后,丈夫病死,再嫁湛卢山麓南场村民郑风顺为妻。民国28年,中共松溪县委在湛卢山建立湛卢游击队,刘秀英担任游击队交通员,经常出入县城传送情报、买办生活用品、护理...[详细]
刘逊谦(1874~1913),崇安县四隅里(今城关)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入上海商业补习会训练。当时,正值清朝衰微,国势日蹙,仁人志士不满现状,亟谋救亡图存。孙中山在日本发起成立同盟会,倡导反清革命。上海部分资产阶级上层人士,鉴于国民旧习日深,体质羸弱,至蒙“东亚病夫”之讥,乃抱“强国必...[详细]
刘宜(?~1744年) 字崇义,自号“古疾民”。建阳县永忠里(今麻沙镇)人。生活于清代康熙末年与乾隆之初。幼失父母,寄养于叔父家。少年,无资攻读,每上山砍柴,见乡里子弟到书院读书,十分羡慕。十几岁,才得以上学,因家贫,不能终其学业。后来经常跟乡里有学问的先生游学,遇有所闻,必穷究其道理。天资...[详细]
刘葆彝 字明伦,号序五,建瓯人。生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民国8年(1919年)就读于福建省第五中学,民国12年毕业,进北京郁文大学文科。感于国弱民贫,有志振兴实业,于次年考入中国工业大学,潜心工业研究。曾撰《论实业与革命》一文,痛恶军阀乱政,实业不振;恨帝国主义侵略,民族工业备受摧...[详细]
刘志标 刘志标,原名家福(幅),清光绪年间人。原籍浙江江山。家贫,务农,少曾读私塾,性好习武。曾加入反清的“终南会”,为“新副”三级职员。后投入江山县衙为清兵营勇,仍暗与“终南会”成员来往,被觉察革职。光绪二十五年(1899),江山大旱,米价飞涨,豪绅巨商囤积居奇,有米无市。他率领饥民打开江...[详细]
刘志平(1960.9.5~1979.2.17),崇安县兴田人。他出身于革命干部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读小学时,曾两度被评为三好学生。到崇安城关念初中时,他曾和其他同学一道,在崇溪激流中救起一位溺水的女同学,受到学校领导的表彰。初中毕业后,他于1976年11月15日参加工作,分配在黄土-农场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