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振标

  • 张振标小溪镇古楼村人,民国27年7月生。1963年上海复旦大学生物系人类学专业毕业,分配北京中国古脊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任副研究员。出版专著《江陵凤凰山168号墓西汉古尸研究》;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32篇;合著、合译书5册、科普文章25篇。1978年获国家科学大会奖;1981年获北京市科学技术...[详细]

张振财 [公元1925年-1949年]

  • 张振财(1925~1949年),官陂公田村人。民国33年(1944年)春参加闽南特委组建的闽南政保队。10月,参加“禾仓岽伏击战”,这次战斗消灭官陂、公田联防队,击毙联防队长张钦,大大振奋苏区人民的革命斗志。民国34年2月,调入王涛支队四大队,转战闽南。翌年夏,任云和诏武装第二大队队长,率队活动...[详细]

张佐治 [明]

  • 张佐治(嘉靖至万历间),字思谟,云霄菜埔村人,后居邻村西林,万历二年(1574年)进士。一生中,以其所至令行禁止,而一直被调到政务特别繁杂的县、府任职。 初任高淳县令,又历长兴、高明二县,以勤政廉明、断案精确又能体恤民间隐情著称。他奉文丈量土地,亲自深入田间,使之不失尺寸,减轻农民不合理的田...[详细]

詹师傅 [明][?-1517年]

  • 詹师傅(?~1517),名已佚,平和县芦溪连新人,以竹工为业,人称为“师傅”。 芦溪位于县之西偏,山高林密,盛产竹子,当地居民大多以竹业为生,或以造纸为业,朴实勤劳,与世无争。自明中叶以后,土地兼并日趋剧烈,田赋日渐繁重,而皇室王亲及豪绅大吏却穷奢极侈,致使“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详细]

詹永和 [清][公元1845年-1895年]

  • 詹永和(1845~1895年),祖籍南靖县,祖上移居台湾,定居淡水龟山乡。詹永和幼年时读过两年私塾,长大后从事农耕。他精拳术,为人豪爽侠义,深得乡人敬重。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日军侵占台湾,詹永和义愤填膺,动员乡民“吾辈乃汉人之子孙,岂能替日寇作牛马为奴隶乎?是父母所生者随我来!”。在他...[详细]

赵德懋 [明][公元1530年-1607年]

  • 赵德懋(1530~1607),字伯昭,今华安县丰山镇银塘村人。明隆庆四年(1570)举人,任新兴知县,终任淮府审理,后晋阶长史大夫。 德懋莅任新兴三年,顶歪风,治赃官,纠正冤假错案,为许多无辜百姓平反;兴学重教,建置书院,勤授课业,培育人才,他的学生遍布各地;他还劝民勤种庄稼,亲自植松于梓潼...[详细]

赵范 [明][公元1543年-1617年]

  • 赵范(1543~1617年),字范之,一字护光,号鸿台。漳浦十七都官塘(今湖西赵家城)人。生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其祖上是宋朝帝室后裔,南宋末,流落定居漳浦佛潭桥积美村(今佛昙石埕村积美)。父亲赵大清,字淑宽,号南田(清朝修志避讳,改以字行),延请名师教督子弟,广聚里中诸弟子为朋侣,探花...[详细]

赵怀玉 [明][公元1573年-1632年]

  • 赵怀玉(1573~1632),字与瑶,号旬龙,今华安县丰山镇银塘村人。明天启进士,授四川监察御史,后升广东肇庆推官。 怀玉自幼颖悟不凡,天启二年(1622)中进士,授广东肇庆司理。任职期间平反冤假错案,挽救无辜百姓。崇尚气节,杜绝请托说情,平反冤案时严格依照法律条例办事,一丝不苟,即使上司授...[详细]

赵师缙 [宋]

  • 赵师缙(生卒年未详),籍贯不详,南宋嘉定间(1208~1224年),任漳浦县知事。初上任,适遇学宫火灾,他重建学宫,大力兴办学校。当年,获荐辟者就有8人,漳浦的科第自此兴盛。 县城西边自古以来有水陂,接受西面各山流来的水,但年久壅塞。嘉定八年(1215年),赵师缙亲自察看地势,组织人力重新开...[详细]

赵彦衡 [清]

  • 赵彦衡(生卒年未详),字允平,漳浦人(居里未详),清初著名工艺家。 赵彦衡聪明灵巧,善于钻研科学技术,制造出各种先进的器具。他能用水晶玻璃制造望远镜,把远处的景物看得如在眼前一样;能制造自动报时的自鸣钟,时刻准确无误;又能造指南针等。漳州著名工艺家孙大良是他的好友,两人经常在一起研讨制造工艺...[详细]

郑畴 [公元1903年-1975年]

  • 郑畴(1903年—1975年),又名牧之,伯修,原籍福州,后定居漳州。民国9年(1920年)到日本留学,民国16年底于日本东京加入中国共产党,编在中共留东支部。翌年回国,在上海任中学教员,同时参加中共法南区委宣传工作。民国18年因参加五一节--被拘,民国19年再度被捕入苏州反省院。民国21年脱离...[详细]

郑静安 [公元1910年-1970年]

  • 郑静安(1910~1970年),龙海市人。年青时在漳州省立第二师范(简称“二师”)学习期间,正值五卅运动0,他积极参加漳州学生联合会开展的反帝宣传和-。民国15年(1926年)8月,与翁振华、林义民等9人在“二师”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翌年12月,中共福建省委在漳州成立支部后,转为中共党员。“二师...[详细]

郑开 [清][?-1779年]

  • 郑开(?~1779年),乳名洪,兄弟3人,排行第二,云霄高塘村人。少时家贫,后外出谋生,皈依佛门。僧名提喜、涂喜,人称洪二和尚,又称洪李桃,反清组织“天地会”创始人。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郑开从广东惠州返闽到云霄高溪观音亭(址在今溪塘村),取“人生以天地为本”之义,创立天地会。以“三...[详细]

郑朗川 [公元1874年-1960年]

  • 郑朗川(1874年—1960年),漳城苍园街人。他少聪敏,好医学,读诸子百家书,兼习医学,凡医学经典名著,无不恭读。后到北斗新厝村设馆教书,兼执医务,及父死回家,继承新华东路长源药材行父业。由于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以济世为怀,因而求治者日众。后因诊务繁忙,无法兼顾药行,乃将药行转给别人经营,得...[详细]

郑深道 [明]

  • 郑深道(生卒年未详),名文玄,以字“深道”行。明龙溪县人。 洪武二十年(1387年)郑深道乡试中举,次年入京参加会试落第,暂任两浙盐运司视狱官。深道得知狱中有数人受屈,报告上级给他们开释。事后还乡时,有人带白银追上深道乘坐的船送给他,表示感谢。深道坚辞拒收。后任程乡县(治所在今广东梅县)教谕...[详细]

郑士成 [公元1902年-1939年]

  • 郑士成(1902~1939年),漳浦县城人,祖籍旧镇埔尾。出生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爱国民主人士。 抗战时期,郑士成曾任国民党政府雇员,城厢联保主任,因部属-被撤职,后居住于中共漳浦县委活动基点下楼村。不久,被中共漳浦县委作为-对象争取过来,担任下楼村战时民校教员,并以此职业为掩护...[详细]

郑图 [公元1920年-1977年]

  • 郑图(1920年—1977年),出生于漳州新桥下街一书香之家。其父早逝,由年迈的母亲抚养成人。他年少时就读于南方小学,毕业后转入龙溪中学,民国32年(1943年)高中毕业,又考入上海暨南大学深造。抗日战争爆发,暨南大学南迁福建建阳。在校期间,他学习认真,为人诚实,办事勤快,很受校内长者器重。抗日...[详细]

郑裕德 [公元1908年-1931年]

  • 郑裕德(1908年—1931年),漳州城区人。他少时聪颖,勤奋好学,为人正直,小学毕业后即升中学。在校期间经常阅读一些进步书刊,与同学谈论国事,深恨封建制度和军阀的统治。民国15年(1926年)冬,北伐军入漳,在中共党组织的帮助和配合下,漳州开展一系列的革命活动,搞得轰轰烈烈,他受到熏陶。革命的...[详细]

郑藻山 [公元1873年-1914年]

  • 郑藻山(1873年—1914年),字勺湖,龙溪县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考秀才第一名,后乡试取为正榜举人,选候补知县。平生为人淳朴耿介,不求仕途,而志在兴教化、尽师道,以培植后进为乐。历任汀漳龙师范学堂,漳州中西学堂文史教席。他诲人不倦,教导有方,深受学生爱戴。其家有祖遗巨产,一向不分心...[详细]

周超 [公元1916年-1983年]

  • 周超(1916~1983),字逸凡,霞寨群英村人,16岁考入霞寨龙文中学,后因家贫中途辍学,其叔周诵三带其往龙海县私立日新医院拜师学医。 民国26年,周超学医五载,被该院评为最优练习生,后返归故里,在霞寨圩开设济民诊所,并受聘为龙文中学、霞寨小学义务校医和生理卫生课教师。 抗战期间,周超...[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