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正谊(1893~1956年),云霄白塔村人。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进县城学堂读书,后又进漳州、福州修完初中、高中学业。民国8年(1919年)秋,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闽南 区决定选派和资助一批青年学生赴法勤工俭学。吴正谊和方文徵(方逝世于法国)两人由云霄县选送赴巴黎,先专门攻读法语,后进里...[详细]
萧佛成(1862~1939年),字铁桥,祖籍书洋,出生于泰国曼谷,后定居暹罗(今泰国),以经商为业。萧佛成少年时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其塾师高传百曾是太平天国军师,革命失败后逃到暹罗任教。萧佛成在他的影响下,萌发民族革命思想,成为辛亥革命前暹罗革命的中坚分子。 光绪十四年(1888年),萧佛...[详细]
萧笠云(1897~1984),原名焕章。东山县城关(今铜陵镇)人。县内第一个出国留学生,县立初级中学首任校长。 萧笠云生于书香之家,父亲萧伯庸(箫森)是清末秀才,县商会首任会长。萧笠云幼时就读于东升小学堂。他兴趣广泛,课余也修练昆曲和中西乐器弹奏。高等小学毕业后受聘为养正初等小学教员。民国4...[详细]
谢北垣(1877~1947年),字光斗,北门圣祖街人。清光绪年间季科秀才。清末诏安兴办官立丹诏高等小学堂,谢北垣被推选为学堂膏伙董事。后为了给诏邑修志存史,他举荐并协助吴梦沂纂修《诏安县志》和《诏安乙丑屠城记》。闽省督军李厚基赏识其学问文章,拔擢为闽军总司令秘书兼监印官。任职期间廉洁自守,颇有政...[详细]
谢联棠(1888.12~1974.6),又名莲塘,东山县南埔村人。早年出洋谋生,侨居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他为人敦厚诚朴,乐善好施,被誉为“慈善老人”,是东山县著名的爱国华侨。 谢联棠的父亲务农兼营榨油业,油坊倒闭后家庭经济急剧衰落,谢联棠是在父亲去世7个月后出生的,母亲忍着丧夫...[详细]
谢松山(1894~1965年),城关人。幼年受业于族亲、秀才谢北垣,后就读家乡丹诏书院。辛亥革命时,他带头剪掉辫子投身革命,追随同盟会诸先贤奔走。后考入香港“圣保罗学院”英文系,毕业后任县政府教育局长,不久赴港经商。 民国21年(1932年),谢松山移居新加坡,受聘为∠洋商报》副刊。民国30...[详细]
谢浣湘(1801~1871年),女,字芸史。清嘉庆年间生于北关,为著名诗人谢声鹤之女,著名书画家谢颖苏(琯樵)之姐。浣湘幼承庭训,饱读经书。39岁设帐授徒,依靠学费维持生计,开创诏安第一所由女子主讲的私塾,是诏安历史上第一个女教师。浣湘诲人不倦,循循善诱。从教30年,她的学生(包括邻县、邻省负笈...[详细]
谢颖苏(1811~1864年),北关人。初字采山,后改琯樵,号懒樵、懒云山人、北谿渔隐、书画禅。其叔祖谢廷爚、父谢声鹤、姐谢浣湘、兄谢维崧、弟谢颖锋多擅诗词书画,饮誉当时。颖苏家学渊源,兼受邑中风气薰陶,9岁即能画能诗能琴,尤工书法。稍长,无意科举,埋首丹青。初拜沈锦洲为师,奠定周密不苟、秀劲工...[详细]
谢镇江(1879~1972年),字又秋,北关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在福州参加中华同盟会,化名金水。宣统二年(1910年)在福州政法学堂毕业后,回诏安创办振东高级小学和筹备组织农民协会。宣统三年(1911年)七月,根据同盟会福建支部的部署,到厦门、漳州、汕头等地了解组织有关革命光复事宜。...[详细]
徐登甲,字仲升,南靖县人。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中举人,康熙四十五年登进士。授福山县知县,在职七年,政绩显著,升任署理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市)知州。当时,海州连年水灾、旱灾,居民流离失所,田地荒芜。徐登甲忧心如焚,说:“民困急矣,古良吏大兴工程,以佣钱当赈贷,其法可师也。”遂报请上司,拨银2...[详细]
徐鼎(生卒年未详),字思重,漳浦县城东郊象墩(今炉尾村和尚墩)人,后迁居县城。祖父徐仕耕,宣德年间,漳浦县儒学扩修,仕耕捐献屋地,扩为学宫门径,漳州府通判关谅主持此事,要以钱补偿,仕耕坚辞不受;后来,学宫前面要开凿泮池,仕耕又以地2亩赠送,大家都赞扬仕耕献地建学的举动。 嘉靖二十九年(155...[详细]
薛佛记(1793~1847年)又名薛文舟,祖籍漳浦县东山上营(今石榴东山村上营)人。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出生于马六甲(今属马来西亚)。父亲薛中衍,于清乾隆间到马六甲谋生。薛佛记从小随父学习经营,善于理财。道光初,新加坡刚开设商埠,薛佛记就与一批华人到新加坡从事商业经营,他在新加坡购置7大...[详细]
薛起凤(生卒年未详),字飞三,号震湖。海澄县(今属龙海市)人,后迁居厦门。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考中举人。他通晓经术,待人重义气,曾与黄莲士等人结“云洲诗社”,常登山临水,唱和不绝,时厦门岛上人称他们为风雅之士。 清乾隆年间,同安县令吴镛请他参与撰修同安县志。此外,他还与杨国春、黄名香一...[详细]
薛士彦(明嘉靖至万历间),字道誉,云霄西林村人。幼年失父,由母抚养教督读书,万历八年(1580年)登进士。任陕西、湖南学政,又任广西左布政、云南右布政。至致仕还乡,仿效江西旰-氏的办学模式,创办共学堂讲学,尽心施教,循循善诱,四方负笈前来就学者数以百计。士彦生性勤敏,至老不倦。后终老乡间,云霄人...[详细]
许海福(1385~1447年),字伯畴,号兰香,三都人。海福少年博学,素有大志,不乐仕进名利,耻与流俗往来,“隐然有道风度,人咸宗为乡先生”。 元朝漳州守将右丞罗良为确保元军供给,曾在南诏溪东建土桥屯田,置有耕牛600头,后屯田解散,改由承养户纳税,每头牛税米2石。时至明朝,牛只早已死尽,但...[详细]
许辉星(1909~1937年),西潭乡新春村人。民国17年(1928年)秋,毕业于诏安县初级中学,被聘为新春小学教员。民国24年参加革命,先后在坪路、搭桥、长埔、月港、山河一带乡村活动,组织农会和农民自卫队,发动农民抗捐抗税。同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云和诏县委一区区委会委员。后在诏饶边境的...[详细]
徐君亮(1933~),西坑村人,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河口与海岸学和海岸带开发管理的研究。1985年后,他把自己的研究领域扩展到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和区域规划、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等,并取得丰硕成果。论著《珠江口伶仃洋水文特征》与《伶仃洋水文调查资料整编》,获水电部1981年优...[详细]
许可(1918年—1995年),曾名许福全、许盈,漳州人。民国26年(1937年)侨居马来亚。在抗日战争期间,身处异国,积极参加当地抗敌后援会等进步团体活动。民国34年加入马来亚共产党。民国37年因英帝国政府宣布紧急法令搞-,翌年被英帝国政府遣送出境。回国后,立即与组织接上关系,历任粤东游击区福...[详细]
徐梦龄(1899年—1959年),字子寿,漳州市人(今芗城区)。民国5年(1916年)拜儿科名医黄鸿初为师,两年后又到厦门拜名师学医。他刻苦钻研,医术大有进展。民国10年回漳,不久在龙溪埔下村开设“延龄寿”诊所,挂牌行医。民国22年诊所迁进市区巷口街,改称“神州药房”。他出身贫寒,深感穷人求医难...[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