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腾蛟(1517~1560年),字士才,号三泉,永安贡川人。生于明朝正德十二年(1517年)。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选入太学,学业优异。嘉靖二十六年考中进士,出任广东新会县知县。他革除苛政,除暴安民,使原来很乱的新会县得到大治。后因母亲病逝回乡守孝,临行时,新会县民数千人送行百里。守孝期满...[详细]
林旺高(1903~1968年) 林旺高,今汤川乡溪滨村人,出身贫农。1950年8月初,尤溪县第四区武装工作队进驻香湖并到溪滨乡组织农会。林旺高配合工作队发动群众,参加围剿土匪,组织自卫队,在他带动下,有129位农民组成了乡农会,他被推选为农会主席。 嗣后,中国共产党汤川区委员会在溪滨乡组...[详细]
林维邦(1901~1951年) 林维邦,原名林以文,别名林士木,生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二月初八,大田县谢洋乡草垅崎人。先后任民军小首领、大田县民团营长、宁洋县知事、漳平县县长、福建省政府咨议员。解放前夕,任宁洋县游击大队大队长、宁洋县维持会主席等职。 林维邦青年时期,适逢军阀混...[详细]
林宜春(1859~1898年) 林宜春,学名咸杻,清咸丰九年(1859年)出生于大田县武陵乡百束村,父林高仰,清代增生,为家乡私塾教师。宜春从小随父读私塾六载,但他力气过人,更喜跟三位武秀才的叔父习武,常练大刀、提托“勇石”、拉弓,持之以恒,力大勇名。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他36...[详细]
林寅 字怀清,沙县人。清雍正二年(1724年)举人,任广东海丰县令。该县杨安镇地处海滨,潮水常常淹上陆地,百姓久受其害,他带领镇民修筑围堰,建造戽门,挡住海潮,开垦上万亩耕地,使镇民的生活有了保障。石桥盐场有部分盐田早已荒废,但盐民还得交纳税款。林寅了解详情后,将新场分给盐民,免除盐民的不合...[详细]
林正恩(1921~1948年) 林正恩,今联合乡连云村人。幼年丧父,全靠母亲替人做针线活来维持全家生活。7岁时就为别人放养鸭群,得些微薄收入帮补家用。稍长,向村里的财主租田耕种,每年收成的粮食,六成以上交纳地租。他虽然起早摸黑地劳动,仍然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村里的财主林红妹,保长包国成...[详细]
林壮谦(1885~1945年),出生于大田县武陵乡桃溪村。7岁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28岁才成婚,育下大蕃、大森两个儿子。他格外勤劳,种田、挑担、烧瓦、做红曲、酿酒等什么活都干,生活日益改善,克勤克俭,送子读书。 壮谦个性耿直,乐于助人,热心铺桥修路,接济穷苦乡邻。民国27年(1938年),...[详细]
李其瀚(1865~1934年),别名李志,字浩乎,城关大巷人。他18岁考中秀才,19岁专攻医学,拜本城老中医曾世杰为师,由于悉心钻研,医术造诣较深。他为人忠厚老实,医德好,不图名利,对一般求诊病人,从不计较报酬,脉金任人给予,如遇贫苦病员,不仅不收脉金,还为其代付医药费,可凭处方到李医师预约的两...[详细]
黎盛东,字紫宾,清宣统元年(1909年)生于宁化城关。父黎景曾,清末恩贡,能诗善文,才华出众,盛东自幼受其熏陶。 盛东秉性聪颖,勤奋好学,先后就读于宁化模范小学、鳌山高小、福州省立第二中学、第一高中。民国20年(1931年)毕业于上海吴淞中国公学大学部。初任国民党中央公务员惩戒委员会学习书记...[详细]
李世熊,字元仲,号寒支,媿庵,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九月二十日出生于宁化县泉上里龙乡(今泉上镇泉上村)。父名近春,母唐氏,家道小康。 世熊自幼颖慧,10岁就能应塾师之命,为手中扇子作破题句:“舒之风动四方,卷之退藏山密”。15岁应童子试第一。16岁入县学。17岁乡试不第,20岁再应乡试,...[详细]
刘朝榜(1876~1928年),号金门,乳名日榕,清光绪二年(1876年)出生在永安城内商人家。清光绪二十年甲午科(1894年)考中武举人,曾任将乐县和永安县千总。辛亥革命后,他从事商业,开恒利京果店,并出任永安县商会会长。民国7年(1918年)粤军孙本戎部攻下永安后,刘朝榜、刘少苔兄弟二人被该...[详细]
刘春海,原名映岚,字春海,宁化城关人,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出生。 春海15岁考中秀才,继而考入汀州学堂,再转学福州三牧坊高等学堂,未毕业即考取公费留学日本。初入日本经纬学堂,学习二年,毕业会考名列第一,而后考入日本中央大学经济系。 早在福州读书期间,目睹清廷腐败,他毅然参加林森、黄...[详细]
刘德骥(1848~1922年),字南星,号坦云,贡川人。生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曾以贡生资格出任大田县训导。后回永安掌教燕江书院。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年过半百的刘德骥,眼看清朝腐败,列强侵华,深感自己数十年来给学生灌输封建教育,难以造就人才,对国家无济...[详细]
刘牧群(1905~1979年) 原名芳秀,小名挺生,凤岗镇龙池坊(现府东路)人。因其父长驻福州经营笋、纸,11岁从沙县凤岗小学毕业后即随父到福州求学。民国7年(1918年)考入福州英华书院。民国12年毕业后,由航空界前辈、永安人刘鹰公推荐,入空军军官学校学习。毕业后先后在国民党空军第三队、国...[详细]
刘绍珠(1922~1946年),女,出生于大田县上京乡溪口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她从小热爱劳动,性格开朗,乐于助人,是个善良俭朴的农村姑娘。在中国共产党的教育下,成长为对党忠诚、英勇不屈的女共产党员。 民国27年(1938年),绍珠17岁,嫁给武陵林大蕃的侄儿林占庚为妻。当时,林大蕃任武陵小学党...[详细]
刘映奎,又名聚星,字幼苏,宁化城关人,生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中举,光绪三十三年会试中经济科第四名,授法部主事。后回乡担任云龙学堂山长,又到汀州学堂任教。辛亥革命后,被初选为福建省议会议员并任副议长,后又当选为国会参议员。 映奎品学兼优,颇有声望。曹锟在民国1...[详细]
刘永隆,原名刘世盈,宁化县淮土乡淮阳村人,生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 民国22年(1933年)7月,经中共宁化县委介绍,永隆加入工农红军宁化游击队。民国24年参加共产党。当过宁化游击队战士,历任红军独立营一连班长、新四军二支队三团二营五连事务长、五十五团三营军需、皖南支队铜陵大队军需...[详细]
刘占云(1905~1950年),原籍福建省长汀县南阳区西坑乡东山村岗子下人(1956年划给上杭县),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里,是从小失去父母的孤儿。民国16年(1927年)8月间,由罗化成、张赤男二人介绍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革命活动。 民国18年刘占云跟随罗化成参加...[详细]
刘宗枢(生卒年无考) 刘宗枢,字梅臣,号卓庵,正白旗人,居怀来。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任尤溪知县。在任内,创建正学书院,捐置学田48亩3分,将岁租收入用于书院教师的薪金,赡养贫穷学子,奖励每年县考成绩第一名生员,以及补助外出赴考生员的盘费。此外,他还捐钱购买书籍,作为书院藏书,供学生阅读...[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