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昌彝 (1803~1876年) 字惠常、芗谿。号石求石己子、茶叟、五虎山人等。侯官县人,家住南后街。师从经学家陈寿祺,饱览其藏书。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中举;后8次上京会试,皆落第。在归途中遍游大江南北、黄河上下,发为诗歌,皆豪气如云。 战争爆发,写成《平夷十六策》及《破逆法》4卷...[详细]
林宠 (约1621~?年) 字异卿,号墨农,闽县人。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生员,入清不仕,潜心读书练字。工楷书,小楷尤端谨秀润,一时奉为典范;擘窠大字亦苍劲有力,闽中碑版匾额多出其手,誉为一代书家。...[详细]
林崇孚(1596~1679年) 林崇孚,字永中,号介山,侯官县洪塘瓦埕村(今福州郊区建新镇瓦埕村)人,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生。 崇孚少时补郡庠弟子员,征辟任肇庆府(今广东高要县)推官。他刑清政简,办案迅速,操守严格,吏民畏服,于是钦加同知,升授广东惠州府(今惠阳县)知府,因政声卓...[详细]
林传光(1910~1980年) 林传光,字继耕,号浣生,福州郊区城门乡城门村前宅人。 民国12年(1923年),林传光考入福州格致中学初中部,民国15年入福州英华中学高中部,民国18年考入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民国22年大学毕业,留校任助教,民国24年回福州协和大学农学院任教,并在福清县农...[详细]
林传甲 (1877~1922年) 号奎腾,侯官县人,家住城内。早年就读于西湖书院,博览群书,尤长经史、地理、文学,为张之洞所器重。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乡试第一。两年后,出任京师大学堂文学教授,主讲中国文学史。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起,在黑龙江、湖南、湖北、北京、广西、内蒙古等...[详细]
林春溥 (1775~1861年) 字立源,号鉴塘、纳溪。闽县人,世居道山路怀德坊。清嘉庆七年(1802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派习国书(满文)。嘉庆十年(1805年),散馆考试,钦取翻译第一名,授编修。林则徐、郭尚先皆拜他为师。翌年,任功臣馆纂修,勘校《实录》。嘉庆十二年(1807年)...[详细]
林鼎鼎,生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闽侯上街人,福州盐运使刘步溪的厨师,福州“鼎日有”肉松创始人。 从小父母双亡,家境贫寒,十几岁就只身到福州谋生,林鼎鼎先是在光禄坊一家菜馆学艺,后又到光禄坊刘步溪刘府当家厨 刘步溪是清光绪辛卯科举人。林鼎鼎感激刘府对自己的器重,决心努力工作,让刘府一...[详细]
林鼎复,字道极,一字天友,坑田人,清康熙初年,经大将军范达礼推荐,授常州通判。在任九年中,经常领运粮食进京。他看到各地独自运货,十分不便,便向朝廷建议:“粮食专运,人力浪费,且十分不便。如果能统一并付漕运,每年可节省十余万缗。且民间漕运,苦于关兵为难,如果运送官粮,则可省去许多麻烦,这样官民两便...[详细]
林侗(1628~1716年) 字同人,号来斋。侯官县(今福州市)人,家住城内光禄坊,林佶之兄。弱冠补诸生,以博雅闻。清康熙间贡生。后随父官寓秦中,纵观三辅名胜,寻周秦遗址,晋谒唐昭陵,广泛搜集金石文字,进行考证。康熙十五年(1676年)任尤溪教谕,后因失明归里,筑荔水庄蒹葭草堂而居。康熙五十...[详细]
林枫 (1798~1864年) 字芾庭,号退村居士。侯官县人,家住城内西门。道光二十年(1840年)举人。工诗;喜访古探胜,广泛搜集地方掌故资料,勤于著述。晚年家境清贫,“老屋三楹,炊烟不继”,行医自给。年67岁卒。著有《榕城考古略》上中下卷、《听秋山馆诗钞》10卷、《全闽郡县图记》8卷...[详细]
林赶山(1908~1985年),闽县(今闽侯县)尚干镇人。11岁入“旧赛乐”闽剧班学艺,拜昆曲名丑翁成坤为师,习丑角,亦能演小生、老生、花脸等行当。赶山善于刻划人物性格,擅演剧目有《炼印》、《搜书院》、《莲花湖》、《蓝桥会》、《八大锤》、《陈世美》、《走麦城》、《夜光杯》、《阎瑞生》、《九命沉冤...[详细]
林庚白(1896~1941年) 林庚白,原名学衡,字凌南,又字众难,自号摩登和尚,闽侯县螺洲镇(今福州郊区螺洲镇州尾村)人。 庚白幼孤,由其姐抚养长成。7岁入私塾便能读书断句,8岁在北京读书。宣统元年(1909年),庚白13岁,即在北京师范大学堂肄业,参加京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被推为众...[详细]
林国赓(1886年~?),字向今,福州人。年青时就读福州英华书院、马尾船政专门学校,后赴英国格林维基大学留学。民国6年(1917年)任驻英公使馆海军武官补佐官。民国8年,任驻日公使馆海军武官。民国11年回国,历任海容舰二副、通济教练舰教员、建安舰管带。民国13年海军驻厦,受总司令杨树庄任命为参谋...[详细]
林衡可(1885~1950年) 林衡可,又名林济襟,闽侯县城门乡(今福州郊区城门镇林浦村)人。 衡可幼时即住在福州水部河堘村。他的父亲林元赓是光绪二年进士,曾任刑部主事,晚年在福州“三牧书院”教读生员,因此衡可也就读于“三牧书院”。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乡试中举后,北上求学铁道工程,...[详细]
林洪 闽县人。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从事丝织业,工杼轴,“以吴中重锦,而闽织不逮”,认为两地差距在于织机,遂将织机改为4层,织出闪光、阴花等色彩不同的新品种,以及龙凤、飞禽、走兽、福禄寿禧等复杂的花纹图案,世称“改机”。福州丝织业为之一振,产品有绸有缎,俗呼土绸(或土槽)、汉府...[详细]
林鸿翥(1907~1989年),闽侯县(今福州市区)人。民国21年(1932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画系,毕业后任中学美术教员。民国34年起,入福建省立高级中学任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鸿翥创作的宣传画《和平万岁》荣获全国美展一等奖。1958年,参加北京人民大会堂福建厅的设计工作。196...[详细]
林鸿年 (1804~1886年) 字勿村,侯官县人。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进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道光十八年(1838年),奉旨为册封琉球国王正使,赐一品服,代表清廷谕祭故王,册封新王。在琉球160天,摒绝馈赠,禁止随从人员携货勒售,拒绝接受琉球国送给使者的“宴金”。归国后,著《使琉...[详细]
林几 (1897~1951年) 字百渊,侯官县怀德坊(今鼓楼区)人。民国5年(1916年),赴日留学。翌年,因参与爱国活动-回国。民国7年7月,考入北京医学专门学校,4年后毕业留校,专攻病理学。民国13年,发表《收回领事裁判权与法医学之关系》,指出收回法权乃当务之急,“改良法医应成为司法...[详细]
林济庵(1917~1967年) 林济庵,又名林应剑,福州郊区螺洲镇洲尾村人。 民国20年(1931年),济庵在福州林烺铨医寓学医。民国22年出师,参加福州市中医师合格考试,名列全市榜首。他一度在城门谢坑村悬壶行医,不久到马尾开业,坚持“朔望义诊,贫不计资”,医名鹊起,每日登门求医者多达1...[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