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巧 女,演员。原名张琴珠。1926年10月12日出生于浙江省嵊县大王庙王门头村。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1937年入嵊县马堂村科班,拜毛头师傅为师,专工丑角。第一年串红台演出《碧玉簪》饰王夫人。1939年至1946年间,与金雅楼、张桂凤等合作,长年巡演在杭、嘉、湖一带。1947年到上海,...[详细]
张雪君 女,二级演员。浙江嵊县人,1934年1月出生。1947年进嵊县申江舞台科班学艺。1949年去上海参加鲁家班演戏。解放后参加上海光华越剧团任小生。1953年参加上海虹口区少少越剧团任头肩小生。演出主要剧目有《双 陆文龙》、《哪吒》、现代戏《漏洞在哪里》等。1956年剧团改为国营,任副团长...[详细]
张茵 艺名粉牡丹。女,一级演员。浙江嵊县廿八都村人,1927年1月30日出生。7周岁进“小高升舞台”学戏,工花旦,4年满师。前后随班在绍兴、宁波等地演出,后进上海,因抗战爆发与同班年少演员逃难回家,搭班演出于浙江城镇,剧目有《夜来香》、《卓文君》、《杨贵妃醉酒》等。抗战胜利后演出于宁波大光明戏...[详细]
张元忭(1538—1588),字子盖(子荩),别号阳和,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隆庆五年(1571)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翰林侍讀、左諭德,與孫鑛同撰《紹興府志》50卷,有明一代修史屬翰苑諸臣,故稱張太史。萬曆己卯,教席內書堂,取《中鑑錄》諄諄誨之。卒於明萬曆十六年(1588年)。天启初年,追...[详细]
张云标(1895—1965) 男,演员、教师、编导。越剧男班四大小生之一。浙江省嵊县廿八都村人。从父(私塾先生)读书3年,以看牛割草维持生计。19岁拜相来炳为师学习落地唱书。1917年6月,随名演员卫梅朵、马阿顺至沪。其间,开创与绍班同台献艺之先例。与卫梅朵联合艺人废除戏班老板,自己负责戏班艺...[详细]
赵传家(1897~1993年) 赵传家,浙江嵊县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举家迁余杭。宣统二年(1910年),入嘉兴秀州中学。翌年辛亥革命兴起,孙中山赴嘉兴演说,赵聆听后即剪去辫子,改着短装。民国6年(1917年)毕业后留校任教。民国9年,转往湖州浸礼会中学任教。民国10年,考...[详细]
赵瑞花(1912—1982) 女,演员、教师。浙江省嵊县孔村人(祖籍赵宅村)。因家贫,于1923年进第一副女子越剧科班学艺,拜金荣水为师,工花旦。因身材矮小,特穿着定制的半高跟靴,踮起脚尖苦学苦练基本功,打下扎实功底。1924年1月,随科班去上海演出,后随该班改名的“女子的笃班第一舞台”在浙江...[详细]
赵虞(1916~1988年) 赵虞,又名赵礼冉,浙江嵊县人。民国27年(1938年)3月参加革命工作,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嵊县战时政治工作队崇仁区队长,中共嵊县县委组织部长。民国29年8月起,先后任中共上虞县委组织部长、县委副书记、书记等职。当年嵊县严重粮荒,赵...[详细]
支兰芳 (1922—1942) 女,演员。原名支春珠,浙江省嵊县支鉴路村人。曾在嵊县公立小学就读5年,1933年进崇仁镇戒德寺的“凤鸣舞台”学艺,工花旦。科班因故中期解散,后随屠杏花演出于桐庐、富阳、杭州等地,崭露头角,被称为“小筱丹桂”。18岁加入施银花领衔之“第一舞台”至上海,演出于太原、通...[详细]
支维永(1895—1967) 男,演员。男班四大名生之一,小名达松,浙江省嵊县支鉴路村人。14岁进小歌班学戏,拜金荣水为师,工小生。1920年12月到上海,加入王永春领衔的戏班,首次挂牌演出于小西门绮云茶园,后在第一戏园和大世界演出。20年代后期已成为台柱小生,与李桂芳、金筱邦、楼天红、陶素莲...[详细]
钟谟,字仲益。南唐政治人物。 祖籍会稽(今绍兴)人,后徙崇安(今属福建),最后侨居金陵(今南京)。南唐李璟时为翰林学士,进礼部侍郎,判尚书省,坐事被贬耀州司马。著作皆佚,《全唐诗》收遗诗三首。...[详细]
周宝奎 女,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原名周彩娥。1920年3月14日出生于浙江嵊县开元乡。1930年进嵊县崇仁镇高升舞台科班,与筱丹桂、商芳臣、贾灵凤、裘大官等同科学戏。半年后班主裘光贤领着她们边演边学,曾到嵊县黄泽镇和富阳、新登镇等地演出,学会了《百花台》、《赵五娘》、《玉蜻蜓》和京戏...[详细]
周海婴(1929年9月27日-2011年4月7日),鲁迅先生的儿子,曾任中国鲁迅研究会名誉会长、上海鲁迅文化发展中心理事长等职务。周海婴代表作有《我与鲁迅七十年》、《鲁迅家庭大相簿》等,多次担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周海婴认为,方言也是文化的一种,也是很重要的一种语言,应该把各地的方言保持下去,同...[详细]
周健尔 原名周建儿,笔名健儿,山风。男,一级编剧。浙江嵊县人,1939年3月25日出生。解放后随伯父伊兵移居上海,1958年毕业于上海中学。1961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后,分配在上海越剧院创作室。1971年调上海图书馆书目部。1973年调浙江越剧团任编剧。1981年调浙江省艺术研究所...[详细]
周玲芳 女,演员。浙江嵊县人,1924年2月19日出生于杭州。13岁进叔父周鸿升的“春风舞台”科班,随父亲周香根学艺,专攻老生。在启蒙戏《仁义缘》中饰韩义。1942年与施银花、张桂莲搭班,饰《包公打鸾驾》中的包公、《斩经堂》中的吴汉,以嗓音宏亮、吐字清晰、唱腔悦耳在观众中享有盛名,有“金嗓老生...[详细]
周鹏奎 (乳名金凤)女,演员。浙江嵊县人,1932年5月出生。1943年进丁筱芳科班学戏,拜丁筱芳为师。专工大面。1946年加入宁波红牡丹剧团为演员,后进如意剧团为花脸演员,演出于浙江丽水、青田,温州一带。1951年应温州市东南剧院之邀,在该院演出,1952年调入温州市越剧团,为拓展戏路兼演小...[详细]
周孝堂(又名周绍棠)(1890—1957) 司鼓。浙江嵊县开元镇人。年轻时入京班唱过大面,擅演《黄金台》等戏。因喜爱音乐,兼学司鼓。离戏班后参加本村的坐唱班,专攻打鼓又拉板胡。30年代初,受结拜兄弟鲁伟的邀请,赴临安担任鲁伟举办的女班“鲁家班”司鼓。艺徒出科后,周返嵊回坐唱班操旧业。嵊县解放后...[详细]
周中鋐(?~1728年) 周中鋐,字子振,浙江山阴(绍兴)人,清康熙年间,先为崇明县丞,后升任华亭县知县。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秋,大风暴雨成灾,海水骤涨,淹华亭等数县。周备衣食棺木救恤,并请赈减免田租,赈济饥民。周深虑海堤溃决为患,屡请修筑。雍正四年(1726...[详细]
朱儁(jùn)(?—195年),字公伟。会稽郡上虞县(今浙江上虞)人。东汉末年名将。 朱儁出身寒门,少年时因赡养母亲而闻名。其为人好义轻财,乡里都敬重他。后被太守徐珪举为孝廉。迁任兰陵令,有特殊政绩,被上表推荐。不久拜交州刺史,仅率家兵五千人就大破叛军,平定交州。战后以功封都亭侯,入朝为谏议...[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