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本立(?—1402),字原道,号巽隐,宋儒程颐后裔。曾祖程鹏自杭州徙居崇德(今桐乡)凤鸣里。 本立少有大志,曾拜鲍恂、贝琼为师,读书不事章句。闻金华朱克修得朱熹之学传于许谦,遂远道前去求教。明洪武九年(1376),举明经秀才,授秦王府引礼舍人,明太祖赐楮币鞍马。值母亲去世,辞官服丧。十三年...[详细]
程步高(1896—1966),字齐东,平湖人。早年求学于私立诒谷小学,后考入上海震旦大学,未毕业即回平湖,任教于登瀛小学。1922年去上海。1924年起涉足影坛,从事电影编导。先在大陆影片公司拍摄纪录片《吴佩孚》、《洛阳风景》,编写电影剧本《乡姑娘》,后与孙瑜、杨小仲等发起创办长城影片公司。19...[详细]
陈洪田(1917—1985),海宁长安褚石村人。出身贫农。1954年起从事农作物育种。二三十年间,育成麦、稻、油菜、黄麻等品种30多个。先后向本县及邻近地区提供良种400多万斤,增产效果显著。其中小麦“65白壳”获得浙江省科学成果三等奖,已大面积推广到江苏、上海、安徽、湖北等省市。1960年受聘...[详细]
陈敬箇(1915—1939),笔名金戈,后易名祖辰,平湖乍浦人。1929年去上海美丰针织厂做练习生,后与同乡徐律、徐达一起入上海商会所办的夜校补习国文、英语。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参加上海各界联合组织的抗日救国会。1935年春,参加徐律组织的秘密读书会(受生活书店中共组织指导)。次年联络同乡青年...[详细]
陈巨来(1904—1984),原名斝,别号安持、牟道人、石鹤居士,书斋名安持精舍,平湖乍浦镇人。寓居上海。1924年,拜名师研习篆刻技艺。1926年,从师名画家、鉴赏家吴湖帆。1927年5月,结识国画大师张大干,交往甚密,常为之镌刻印章。1946年10月,张大干在沪举办个人画展,从北平运沪的画大...[详细]
陈良夫(1868—1920),名士楷,字良夫,号静庵,嘉善魏塘镇人。少怀大志,学而勤奋,每至半夜方休。清光绪十三年(1887)中秀才,后弃儒习医,师事同县名医吴树人。吴授以祖师张希白、吴云峰等著作,陈良夫皆亲自抄录,朝夕诵读。更博览《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等经典著作,深得奥旨。对...[详细]
陈乃乾(1896—1971),海宁盐官人。1916年,任上海进步书店。1926年,任大东书局、发行所长,兼任持志学院、国民大学教授。抗战胜利后,任上海市通志馆及文献委员会编纂。建国后,任上海市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处编纂。1956年,调北京古籍出版社任,后又任中华书局。 陈乃乾出身书商,刻苦自学,...[详细]
陈世倌(1680—1758),字秉之,号莲宇,海宁盐官人。陈诜之子。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升侍读。历任山东、广东、顺天乡试主考官,后擢内阁学士。雍正二年(1724)出任山东巡抚。境内蝗灾严重,世倌先去各地察访灾情、吏治,然后到任,奖善惩劣,体民情、崇节俭、通漕运、筑堤...[详细]
陈书(生卒年未详),秀水(今嘉兴)人。钱纶光妻。幼读书,通大义,为人贤惠端敬,孝亲睦邻,善待宾客,有称于乡里。嫁纶光后,一次侍公公钱端征下乡上坟,大雪天,见一少年殴打佃农,佃农血染雪地。询问别人,才知少年是其堂侄。陈书就责打堂侄,把佃农抬到房中,予以医治,并送钱米。此事受到公公及众人称赞。钱纶光...[详细]
陈司成(生卒年未详),字九韶,海宁盐官人。陈家八代行医,精外科。司成受家庭熏陶,自幼爱好医道。年轻时应试杭州,曾参考祖传秘授,治愈友人性病。后专业行医。博览医学经典,临床悉心体察,并遍游江浙,向名医请教,历时20年,终于探索出一套治疗梅毒方法。于天启三年(1623)写成我国第一部性病专著《霉疮秘...[详细]
陈巳生(1892—1953),海宁盐官人。8岁丧父,家境贫寒。16岁到上海当学徒。后进商务印书馆印刷厂学铜版刻铸。又参加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学习英文。先后任上海和郑州青年会主任干事和总干事。后经青年会全国协会介绍,到欧美各国留学和游历,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1929年回国,开始从事工商业。先后任平安轮...[详细]
陈与郊(1544—1611),原姓高,字广野,号禺阳、玉阳仙史,亦署高漫卿、任诞轩,海宁盐官人。明万历二年(1574)进士,累官至太常寺少卿。二十四年,上疏乞归乡里,隐居盐官隅园,埋头著述。工乐府,雅好戏曲,著有传奇《宝灵刀》、《麒麟罽》、《鹦鹉洲》、《樱桃梦》4种,合称《詅痴符》。又有杂剧5种...[详细]
陈仲权(1880—1915),名以义,字仲权,嘉兴新篁人。辛亥革命嘉兴七烈士之一。幼有大志,不愿应科举试,求学于海宁县硖石双山讲舍,研究经世之学。戊戌变法失败后,知改良之不足恃,乃服膺孙中山的革命思想。清光绪三十年(1904)东渡日本,入早稻田大学,先后结识孙中山、黄兴、宋教仁、陈英士、褚辅成等...[详细]
陈子仙(1821—1870),名毓性,别号一了山人,海宁硖石人。8岁就棋艺不凡,常代父与客对弈,屡胜。11岁随父到杭州下棋,名噪远近。13岁到常州与国手董六泉对局,董年逾花甲,须发皆白,而子仙还是红丝扎发,一时传为佳话。后棋艺大进,东南罕见敌手。清同治四年(1865)游武昌,时晴川阁刚落成,应邀...[详细]
池耕襄(1905—1928),又名池楷,字菊庄,化名史学章,崇德石湾(今桐乡石门镇)东高桥下塘人。少年丧母,与继母及其子共同生活,性刚强而时感孤独。小学毕业后,曾入嘉兴浙江省立第二中学和湖州海岛教会学堂读书,都没有毕业,爱好文学,常阅读《小说月报》、《新青年》等书刊,接受进步思想。1925年初,...[详细]
戴补斋(1864—1931),名耀,字补斋,嘉善干窑镇人。戴氏为干窑望族,窑业世家。幼年延师诵读-,然屡试不中。清末废科举后兴新学之风,补斋矢志兴办学校,造福乡里。宣统二年(1910)聚合地方人士捐资,作为教育经费,并发动学生捐献砖瓦,将本村鹿形浜口竹青庵正殿辟为教室和办公室,创办新式学校,名为...[详细]
戴国权(1926—1988),平湖新埭镇人。1948年毕业于唐山铁道学院,进开滦唐山矿工作,曾任通风科科长。解放后,在开滦林西矿任副总工程师,集体研究成功“倾斜分层采煤法”,并合著出版《开滦林西矿缓倾斜厚煤层分层采煤法》、《矿业空气压力》等书。1964年起,担任开滦矿务局副总工程师兼安全监察局总...[详细]
单不庵(1878—1930),又作不厂,名丕,号伯宽、角优,以字行,曾用名恭修、常惺,祖籍萧山,生于海宁硖石。父沅华、伯父棣华均以治宋学闻名。不庵少年丧父,家境清贫。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补博士弟子员,获第一。三十二年,应钱恂之邀,去日本半年。后任双山学堂堂长,不久任嘉兴秀水学堂教习。先后任...[详细]
达受,俗姓姚,海宁石井村人。生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6岁丧父,与母亲褚氏相依为命。9岁出家于盐官白马庙。别号很多,如万峰退叟、慧日峰主、南屏退叟、西子湖头摆渡僧、寒泉、同寿、小绿天庵僧等。晚年,达受倦游回首,重归盐官白马庙,并建楼起阁贮藏所集书画、金石文物等,道光十八年(1838)阮元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