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斿(1775—1842),字仲常,号霞樵,自署太霞山人,泰顺罗阳人。清廪生。幼慧,书史过目成诵。屡试不第,历游浙、苏、鲁、湘、鄂、陕、滇、蜀等省30余年,所到之处,均与名流逸士会聚,唱酬咏和。其人诚实端方,诗风冲雅温厚,卓然中唐名家,交往者无不惊其才华。 嘉庆三年(1798),李銮宣任温处...[详细]
方介堪(1901—1987),原名文渠,字溥如,后改名岩,字介堪,以字行,永嘉城区(今温州鹿城区)人。先世居泰顺县,祖父养卿进府学,始著籍永嘉。父冠英,精书法,有名于时。因经商失利,家道中落。介堪幼进蒙塾,15岁为鼎源钱庄学徒。两年后依父设摊刻字,心灵手巧,术艺非常。1920年,从金石家谢磊明治...[详细]
冯豹(1859—1922),原名隆杰,改名豹,字地造,一字笛樵,晚号勿翁,乐清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在家乡白石凤岙创办延祥书院,常向学生讲授太平天国故事及历代兴亡史实。次年,和吴郁周、石蕴辉等筹办柳市高等小学。旋闻孙中山先生在海外倡导革命,遂曰:“复兴祖国,此其时也,丈夫处世,岂可抱卷...[详细]
傅式悦(1891—1947),又作傅式说,字筑隐,乐清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去日本,先后就读中学、高等学校及东京帝国大学工科,获工学士学位。宣统三年(1911)回国,曾任沪宁北伐义勇队参谋。后再赴日本,入东京帝大工学部为研究生。与同学创立丙辰学社、中华学艺社。1918年毕业回国,任通易矿...[详细]
高觉敷(1896—1993),名卓,字觉敷,以字行,永嘉城区(今温州鹿城区)人。1916年入北京高等学校英文部学习。1918年由北洋政府遴选,考入香港大学文学院教育系。1923年9月毕业,获学士学位,后在上海暨南学校师范科任教。1926年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哲学教育部、主编、主任。1932年任...[详细]
高明(生卒年未详),字则诚,一字晦叔,号莱根道人,瑞安崇儒里柏树村(今阁巷镇)人。大约生于元大德九年(1305),卒于明初。瑞安古属永嘉郡,故常自署永嘉高明。至正五年(1345)中进士,授处州录事。八年,辟为江浙行省属掾。为人刚正耿直,办事干练娴熟,省掾任上“书生称其才华,污吏推其练达”,声闻益...[详细]
高友玑(1461—1546),字肃政,号南屏道人,乐清十二都高岙(今属北白象镇)人。母病,朝夕侍奉汤药,衣不解带,以孝闻于乡里。明弘治三年(1490)进士,丁母忧。服除,授南京刑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治狱详明。十六年,擢江西九江知府,治绩为十三府之最。正德二年(1507),升广西参政,营田州府...[详细]
高仲伦(1890—1977),谱名乃彝,学名秉纲,号楷之,泰顺罗阳西外人。1916年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史地系毕业。历任浙江省立第十一中学(处州)学监,省立第四中学(宁波)、省立第五中学(绍兴)、省立第十中学(温州)教师。抗日战争爆发后,返回泰顺。又先后执教于战时补习中学、温州师范(莒江)、泰顺简师...[详细]
管雄(1910~1998)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家。浙江温州人。长期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50年代,到江西大学工作,为革命老区培养了一大批人才。70年代,担任南京大学越南留学生进修班教学工作,为扩大中国文化在海外的影响作出了贡献。80年代以来,同病魔作斗争的同时,坚持培养研究生。精于魏晋南北朝和隋唐...[详细]
郭沔(?—1207年后不久),字楚望,永嘉城内(今温州鹿城区)人。南宋庆元(1195—1200)、嘉泰(1201—1204)间以琴艺鸣于时,毛逊、杨缵(度宗淑妃父)、徐宇等名家奉为宗师。大梁人张岩,乾道五年(1169)进士,历官监察御史,和时相韩侂胄交好,累迁给事中,除参知政事,平素善曲律,博采...[详细]
洪式闾(1894—1955),字百容,乐清乐成镇人。少时就读温州府中学堂,后随父至河南开封,入客籍中学(即中州第一中学)。1913年考入北京医学专门学校,1917年毕业,留校任助教。1920年夏,派赴德国进修,初在柏林市立病院学病理学,后专攻寄生虫病学。1923年回国,任北京医科大学教授,一度兼...[详细]
侯畐(1204—1258),字道子,号霜崖,乐清缑山(今属蒲岐镇)人。三贡于乡,两试转运司,皆第一,进礼部考试,未取,弃文习武。南宋淳祐七年(1247)以武举出仕,历任合浦县尉(今属广西)、柳城(今广西柳州)知县、卫步军司干办公事、侍卫马军行司计议官等职。宝祐五年(1257),调任海州(今连云港...[详细]
侯一元(1512—1586),字舜举,号二谷,乐清缑山(今蒲岐镇侯宅村)人。自幼聪慧,5岁时父廷训授以章句,能随问随答。11岁随父读书南京。明嘉靖三年(1524)“议大礼”之争,父廷训属杨廷和继嗣派,反对张璁继统说,被“逮械下狱”。一元年仅13岁,随父北上,伏阙上 书。七年其父得释,“谪为泗州判...[详细]
黄群(1883—1945),初名冲,字旭初,后改溯初,因家居永嘉(今温州鹿城区)城北,自号朔门,原籍平阳郑楼。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赴杭,考入求是书院。在《新世界学报》发表《法律约言》、《法律与爱国性之关系》、《公利》、《秦汉后法律之变相》和《奴隶》等文。于三十年四月自费肄业于日本同文书院,...[详细]
黄绍第(1855—1914),一名景毓,字叔颂,号缦庵,瑞安人。清光绪六年(1880)中举人,十六年中进士,入翰林。十八年留馆授编修。二十年任江南乡试考官,所取多知名之士,如通州范钟、如皋冒广生、吴县曹元忠等;孙锵鸣贺诗:“门前多少新桃李,半是君家手自栽。”甲午战败,翰林院反对割地求和诸疏,凡堂...[详细]
黄绍箕(1854—1908),字仲弢,父亡后更字鲜庵,自署斋居士,别署斤竹山民,瑞安人。清光绪三年(1877),肄业国子监南学。六年中进士,人翰林。九年散馆授编修,十年兼会典馆编修,十一年任武英殿暨国史馆纂修。十二年,奉派教习庶吉士。十三年,赏加侍讲衔。校读孙诒让《墨子间诂》,举正十余处,为写跋...[详细]
黄体芳(1832—1899),字漱兰,自署东瓯憨山老人,瑞安人。清同治二年(1863)中二甲进士,初授翰林。四年散馆授编修,六年充顺天乡试同考官,七年擢侍讲,八年视学福建,十二年为山东学政,十三年转翰林院侍读,九月转右春坊右庶子。光绪二年(1876),学政任满还朝。三年六月,上《裁定外省陋规疏》...[详细]
黄友(1080—1126),字龙友,平阳人。有大志,15岁入太学,认为“大丈夫不能为国立功,亦造化中赘物耳”。遂投笔西游,边帅刘法延致门下。宣威(今甘肃西宁市)战役,都护高永年阵亡,友赋七绝七首哀其忠勇,其一云:“粉身碎骨勇无难,祗为君恩重泰山。风淡月明都护府,功名千古在人间。”其后幕府奏功,不...[详细]
胡公冕(1888—1979),永嘉五乡人。出身贫苦农家,曾读过两年私塾。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赴杭州入浙江新军随营学校当学兵。次年回乡,在溪山广化小学任体育教员。宣统三年(1911)辛亥革命爆发后,在革命军第一师教导团任排长。1912年春,到杭州任体育专门学校教员,继至省立第一师范任体育教员...[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