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典

  • 王文典(1882—?),又名维清、扬清,遂安芹川(今淳安浪川)人。父启俦为浙西名士,四世书香。文典自幼受到家庭熏陶,少有大志。东文专修科毕业。 早年投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宣统二年(1910)发起浙路拒款公会,得到两湖、四川民众的响应,形成席卷全国的保路风潮,成为辛亥革命的直接导火线。王文典从...[详细]

王文韶 [清][公元1830年-1908年]

  • 王文韶(1830—1908),字夔石,一字赓虞,清仁和(今杭州)人。咸丰二年(1852)进士。同治三年(1864)任湖北安襄荆郧道盐运司,后由左宗棠、李鸿章举荐为按察使,十年升为湖南巡抚。光绪四年(1878)补礼部左侍郎,后调户部左侍郎、户部尚书。十三年任兵部侍郎。十五年擢云贵总督。二十一年调直...[详细]

汪亦澄

  • 汪亦澄(生卒年未详),号颖川,昌化(今临安)石瑞牛胫人。才思敏捷,过目不忘。16岁中秀才。因家境清寒,迫于生计,将一手绝好文章卖与同考人,自己未曾进举。及长身材魁伟,风度潇洒。刚正不阿,嫉恶如仇。执教于昌化一带,并曾参与修志,文章、书法名噪一时。不谄权贵,体察民情。平民百姓托其办事,进门辄呼:“...[详细]

王永树 [公元1910年-1989年]

  • 王永树(1910—1989),字重三,淳安横双乡横塘村(今属威坪镇)人。毕业于国民党中央军校高等教育班第四期、陆军大学第六期、中训团、国防大学、国防研究院、美国指挥参谋大学。历任国民党第十八军十一师独立团上尉副官、连长,第七十九师营长、团长,第三战区干训团教育处长,浙江省保安处干训团教育长,青年...[详细]

王兆槐 [公元1906年-1986年]

  • 王兆槐(1906—1986),号铁庵,遂安(今淳安)人。杭州师范学校毕业,战地政务研究会第十六期结业,黄埔军校四期步科毕业,入伍生时期曾参加东征之役。历任北伐总司令部上尉参谋、师副官处长、中校团附、淞沪警备司令部上校侦缉队长、军委会调查统计局桂林办事处主任、特务总队少将总队长、西安监察分处少将处...[详细]

王之荣 [公元1958年-1979年]

  • 王之荣(1958—1979),淳安鸠坑乡青苗碣村人。1966年上学读书,在校担任过学习委员、班长,多次被评为学习雷锋积极分子。1975年高中毕业后在家务农,受过公社党委的奖励。1978年4月应征入伍,三个月后,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1979年初,王之荣所在部队奉命选调骨干开赴前线,以对付越南当局...[详细]

翁鸿业 [明][?-1639年]

  • 翁鸿业(?—1639),字一桓,号永固,明钱塘(今杭州)人。天启四年(1624)举乡试第一。次年进士及第,授礼部仪制司主事。崇祯十年(1637),出任山东督学、右参政。次年冬,清兵入关,进山东,直逼济南。鸿业奉命从沂水赴济南救援。当时济南城西门阻于水,南门道路狭窄,车马不能行,而东门平旷,无可据...[详细]

吴煦 [清][公元1809年-1872年]

  • 吴煦(1809—1872),字晓帆,又字晓舫,清钱塘(今杭州)人。以捐纳历任江苏宜兴、震泽、吴江、金坛、嘉定等县知县,后署松江知府,奉命参与镇压上海小刀会起义。咸丰八年(1858)冬,为苏松太道。十年,太平军进军上海,他奉署江苏巡抚薛焕命令,向英、美、法等国借兵,勾结美国人华尔,招募外籍士兵,组...[详细]

吴焯 [清][公元1676年-1733年]

  • 吴焯(1676—1733),字尺凫,晚号绣谷老人,清钱塘(今杭州)人(一说安徽歙县人)。家居荐桥街(今清泰街九曲巷口),有藏书楼,名“瓶花斋”,藏书十分丰富。焯收藏有许多珍本秘籍,尤其是不少宋元刊本更为珍贵,单南宋陈起刊刻的《江湖集》版本,就达64家95卷之多。他还自编《薰习录》,专记所藏图书珍...[详细]

吴福孙 [元][公元1280年-1348年]

  • 吴福孙(1280—1348),字子善,自号清容野叟,钱塘(杭州)人。自幼聪明,容貌俊秀,长大后学习勤奋,博览群书。元贞元年(1295),荐补为嘉兴路儒学学录,迁宁国路儒学学正。至治二年(1322)授潮阳县青洋山巡检。至顺二年(1331),大学士阿荣将他所书小楷数万字献呈文宗,得到欣赏,被选至京师...[详细]

褚无量 [唐][公元646年-720年]

  • 褚无量(646—720),字弘度,唐盐官临平(今余杭临平镇)人,家濒临平湖。一说盐官许巷(今属海宁许巷乡)人。幼年就读湖畔,曾留有读书堆胜迹。无量初从沈子正学经,努力学习儒家著作,读书专心,励志刻苦。一日,湖有龙舞,诸童皆去观看,而无量不为所动,端坐攻读如初。及长,精于《三礼》、《史记》,举明经...[详细]

吾邱衍 [元][公元1272年-1311年]

  • 吾邱衍(1272—1311),字子行,号竹房、竹素,亦称贞白,钱塘(今杭州)人。酷爱古学,博通子史百家。善隶书,精小篆,治印与赵孟頫齐名。操行高洁,终生不仕不娶,隐居不出,专事吟咏,与当时文人学士多有酬唱往来。设帐授文字、音韵、训诂等课以为生计。工诗文,曾自编诗集,惜未传世。诗风效唐李贺,神韵独...[详细]

吴尚先 [清][公元1806年-1886年]

  • 吴尚先(1806—1886),名樽,原名安业,字尚先,又字师机,清钱塘(今杭州)人。年轻时迁居扬州,又移泰州乡间。当时其地药物缺少,他创用内病外治法,以膏药、熏洗等法治疗内、外、妇、儿等科各种疾病,颇有成效。著有《理瀹骈文》(又名《外治医说》),书以骈文写书,为一册治疗各种疾病的外治法专书,内容...[详细]

吴时森 [公元1881年-1938年]

  • 吴时森(1881—1938),号荫堂,兰溪回回塘村(今属建德)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春,目睹外患内乱,人民涂炭,时森感慨地说:“人若无济世之才,当具济世之心!”于是投师兰溪叶渭荣门下习医。学成回乡挂牌行医,医术精进,誉驰远近,人称“回回塘先生”。龙游名医王永涛赞他“病情察看分新久,方法详...[详细]

吴叔丹 [公元1893年-1969年]

  • 吴叔丹(1893—1969),字协成,新登(今富阳新登镇)人。少即笃实持重。高小毕业后,就读杭州宗文中学,为教师钟毓龙所器重。1915年卒业后,回乡任新登县立高等小学校长,兼任县学务委员。1918年,钟毓龙任宗文中学校长,聘之为数学教员,后任“学监”,前后长达20余年。在此期间,叔丹爱校如家,团...[详细]

吴祥达 [公元1851年-1914年]

  • 吴祥达(1851—1914),又名星亭,清淳安桥西镇田中人。出身贫寒,10岁时随太平军辗转潮州,由一位好心人收留修文习武。28岁后,因抗击侵略者,骁勇善战,多次立功,提任潮州府和梅州府镇守使,掌握辖区军务。光绪年间,升任广东省陆路提督,统兵驻守广州。吴祥达担任提督后,关心桑梓,归故里为家乡做了三...[详细]

吴颖芳 [清][公元1702年-1781年]

  • 吴颖芳(1702—1781),字西林,自号树虚,清仁和(今杭州)人。出身商人世家。15岁时父亲去世,家业沦入奸商之手,所得父业财产不到一半。一次赴县应试,遭到吏役呵斥,引以为奇耻大辱,从此不再应举,惟以发愤读书自娱。他与厉鹗往来甚密,常在桑麻田间促膝长谈,推讨史传旧事。家有桑竹园池之胜,游客常至...[详细]

吴振棫 [清][公元1790年-1870年]

  • 吴振棫(1790—1870),字仲云,号毅甫,晚年自号再翁,清钱塘(今杭州)人。嘉庆十九年(1814)进士。二十四年任贵州副考官。道光二年(1822)为云南大理知府。任间禁止当地百姓种植 ,劝民种桑播谷,还修筑桥梁,颇有政绩。道光七年后,历任山东登州、沂州、济南和安徽凤阳知府,山东登莱青道,贵州...[详细]

夏珪 [宋]

  • 夏珪(生卒年未详),又名圭,字禹玉,宋钱塘(今杭州)人。宋宁宗时(1195—1224),为画院待诏,赐金带。理宗时(1225—1264)为画院祗候,阶训武郎。早年专攻人物画,后以山水画著称,与李唐、刘松年、马远并称南宋四大家。他的人物画,墨汁淋漓,笔法苍老,人称“奇作”。山水画法自李唐,而风格技...[详细]

夏承熙 [清]

  • 夏承熙(生卒年未详),字崧亭,清富阳灵峰里(今里山乡)人。少时,体弱多病。其父深信古人“练武祛病”之说,乃命承熙从里中王师傅习武;后又投拜同邑环山武举裘联芳为师,由是膂力日增。经5年勤学苦练,遂精通击剑及刀牌诸艺,能使两刃矛作四平 ,复能于马上挂两鞬左右破的。乾隆十八年(1753),承熙考中浙江...[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