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荣春(1904~1947),字雍冲,号炎民,句容黄梅乡人,苏州农专毕业。北伐前,追随孙中山的-,加入国民党。1927年,在国民党句容县党部工作,并主持全县民训事宜。1930年,倡办县立师范,不久,因教育经费拮据,与县立中学合并,张亦入县中任教。1933年后,曾任吴淞职工学校、南京下关职工学校校...[详细]
张绍轩(1912~1971),名长顺,号永祥,扬中县三涫,乡长乐村张家墩子人。 张幼入私塾,国学基础较厚,成年后,立志学医,拜圌东乡母子圩(今三茅乡圌东村)老中医奚龙章为师,学习中医3年,后从常州朱容棠学西医1年。回扬后,在兴隆镇南山寿药号开设中西医诊所,后又参加天津名中医汤世彦及上...[详细]
张斯麐(1885~1967年),字仲书,镇江市人。为光绪末年至民国初镇江绅商界知名人士张金门之次子。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张斯麐留学日本横滨振武学校,得识孙中山,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先后任第六旅旅长、第三师参谋长、第五混成旅旅长,被孙中山授予陆军中将军街。出任过长清、涡阳、凤阳、永...[详细]
张献之(1877~1942),原籍丹徒县。岳父徐功甫,扬中油坊中滩乡绅。张靠岳父资助,于中滩围垦长生、长兴、珠滩三个圩。圩里土壤沙质,栽桑70多亩。世亲殷金文在丹徒黄墟设蚕种制造场,兄张佩之在姚家桥开设茧行,基于这些条件,张于鸣凤乡中滩开设“江东蚕种制造场”。 1930年,制造场有...[详细]
张映珍(1909~1981),句容陈武乡戴村人,中医妇科名医张延珖五代后裔。年轻好学,专心中药中医,成年后即沿用张大房老牌,坐堂行医,以中医妇科著称,专治妇女产后风寒、咳嗽、贫血、月经不调、红白带下、节骨疼痛、食滞等症。张医风医德高尚,从医40余年,不管生人熟人,老叟孺子,一视同仁,关心备至,患...[详细]
张勇(1918~1945),又名张士高,句容东昌张家村人。高小文化。日军侵占句容,他耳闻目睹百姓惨遭日军烧杀之苦,悲恨交集。1938年6月,参加洪天寿组织的地方抗日武装。1939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村党支部书记兼游击小组组长。并利用任两面派保长的合法身份,组织党员群众,为新四军传送情报,征...[详细]
张曾(生卒年均不详),约乾隆十三年(1748年)前后在世,“京口三诗人”之一。字祖武,性淡泊未仕,布衣一生。诗笔清华,多有逸响。客居苏州,与诸名士宴于勺湖亭,每赋一涛,同席咸服其才,后游京师,馆大学士英廉家三载。然恃才傲物,酒酣辄骂座,晚年困苦以终。著有《石帆山人集》。...[详细]
赵芬(1892~1919),女,字吟香,又字芸香,为赵声之次妹。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生于丹徒县(今镇江市区)大港镇。才女,辛亥女杰。幼受父教,聪明过人,10岁能写文章,先后肄业于镇江、南京、上海、香港等女校。赵声筹划黄花岗之役时,即参与运送弹药,通讯联络,至起义失败未稍却;同年武昌起义,随...[详细]
赵俊欣(1913—1986),大港镇人。为赵念伯次子,赵伯先亲侄。幼从祖父学习,后赖其岳父冷遹帮助,得进镇江润商学校、江阴南菁中学就读。民国24年(1985),毕业于中央大学法学院,经柏文蔚、于佑任联名提案,送法国巴黎大学法学院攻读国际学,获博士学位。民国27年,转德国柏林威廉大帝国际法研究院深...[详细]
赵良斌(1910~1943),扬中县杨家高滩赵家埭(今兴隆镇红专村)人。幼入私塾,1929年考入黄墟师范,1931年转学至黄渡师范。1933年师范毕业,至丹徒县大港小学任教,一年后任镇江市磨刀巷中心民校校长。抗日战争爆发后,返回扬中。1938年春担任扬中县青年抗日团副团长。1939年参加江南抗...[详细]
赵鑑明(1919—1973),女,幼名静媛,安徽金寨县花桥乡人。父为清末廪生,田产较丰,后家道中落,靠出卖、出租土地和竹园收入维持生活。大姐、三姐均于30年代初加入共产党。不久,大姐文媛被国民党逮捕坐牢三年;三姐慧媛在大别山苏维埃政府工作,工农红军撤退时被敌杀害。赵曾就读于安庆第一女中、上海沪...[详细]
赵念伯(1887—1919),原名毓驯,又名,字驭六,大港镇人,为赵声大弟。赵光(1890—1929),原名毓光,又名馨,字翊三,为赵声的二弟。两人幼随父读,后念伯考入南京陆师学堂,毕业时部试一等,任排长、队官;光则于南京陆军召募新兵时应征入伍。经赵声引导介绍,均入同盟会,参与赵声领导的反清...[详细]
赵鸟根(1926—1948),大路乡小港村人。父母早亡,家境凄苦。民国32年(1943)6月,参加新四军,为山北县警卫营战士,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四军北撤时,被挑选为镇江县武工队员,留守江南。民国37年10月27日,与马正贵夜宿大山村严巧根家。次日清晨,本村赵云艾密报大港国民党县保安队,小队...[详细]
赵启騄(1894—1964),字次骅,大港镇人。13岁被赵蓉曾先生纳为弟子,师生情同父子。16岁考入南京陆师学堂,是年参加同盟会;继入武汉第二陆军预备学校及保定军官学校深造,与叶挺友善。毕业后不愿在北洋军队工作,去广州寻找叶挺,经介绍任大元帅府参谋,后调黄埔某师任参谋长,与吴玉章、周恩来、叶剑英...[详细]
赵荣森(1917—1949),大港镇人。不到20岁去上海眼镜厂学徒。“八·一三”事件后,目睹日军暴行,参加了上海地下党领导的抗日活动。民国28年(1939)秋,在韩念龙的率领下,参加崇明县抗日自卫总队。次年冬,任苏中四分区游击第三旅(即崇、启、海常备旅)六团三营教导员。不久,六团开赴南通掘港地...[详细]
赵蓉曾(1852—1924),字镜芙,系赵伯先的父亲。博学强记,精通古文,数次乡试未中,遂无意功名,家居教书。学生先后500余人,成名立业者很多。他教的内容虽为四书五经,但注重德育,教授方法则多鼓励学生思考,领会内容实质,常以“临危不惧”、“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富贵不能淫”等教育学...[详细]
赵绍虎(1941.10—)江苏镇江人。擅长中国画。1962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历任镇江报社、江苏人民出版社美术,镇江地区文化馆、镇江市文联美术干部,镇江师专美术系主任、副教授、镇江市美协副主席。作品《上夜校》、《大讲革命故事》、《六老》等入选全国美展。出版有《绍虎画集》、《当代国画家——...[详细]
赵桐庆(1894—1966),字汉生,大港镇人。早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南京高等商业学校,先在津浦铁路局及中国银行工作,后得上海商业储备银行总经理陈光甫赏识,委为该行储蓄部经理。不久,南通分行经理张祝三年老告退,赵受命前往接任。未几,调总行工作。民国16年(1927),总行拟设沈阳、大连、哈尔滨3...[详细]
赵文豹(1920—1988),原姓宦,名暮林,因继承舅家,改姓赵。大港乡宦家村人。幼从塾师,后去南京学徒,抗战爆发后,失业回家。经新四军“挺纵”-科长周苏平培养,于民国28年(1939)3月加入共产党,任挺纵服务团青年股长、镇五区区长。积极建立民兵组织,发动人民群众抗日;领导武装人员先后抓土匪...[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