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伋(1099~1173),字子先,句容望仙乡(今东昌乡青山)人。自幼奋发上进,博览经、史,自强不息,文学功底浑厚,书诗兼优。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中进士。任秀州华亭县青墩(今上海松江县西)盐场水路盐运官。继迁御史台、监察御史、同知贡举、谏议大夫、给事中、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同期出任过金国使...[详细]
吴伯让(1918~1942),原名振金,扬中县玉皇庙施家埭(今永胜乡合兴村)人。 吴青年时期阅读进步书籍,接受革命思想。抗日战争爆发后,积极宣传抗日救国,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在扬中师资训练班学习。1940年2月,主持成立了雷观乡党支部,任支部书记。曾先后任扬中县抗日民主政府...[详细]
巫昌祯,江苏省句容县人,1929年11月生,195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毕业后至今在中国政法大学任教,现为教授。主讲过民法、婚姻法、家庭社会学等课程,以婚姻法、妇女法的教学和研究为主。参加过四次立法活动(民法、婚姻法、妇女法等)。主持或参与六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婚姻法、法学四十年、计划生育...[详细]
吴桂林(1924~1945),句容东昌乡桥东人。出身农民。1939年3月参加句容县东北区 民众抗敌自卫团,后改编为新四军新三团。1940年2月,部队奉命转移到丹、金、武地区, 打击日伪清乡活动。1941年春,新三团与长滆人民抗敌自卫团合编为新四军第六师十六 旅四十七团,吴由班长升为排长。194...[详细]
吴惠民(1897—1964),原名伯纯,石桥乡西墙门村人。幼读私塾,19岁从其姑父、东乡名医仲景生习医,学成后,先后在家乡和如皋县掘港镇行医。民国18年(1929)东渡扶桑,悬壶神户,“七七事变”前归国。在西墙门为乡民治病,遇有贫苦病人,不仅不收诊金,还助其药费。时东乡一带,为新四军抗日根据地,...[详细]
吴寄尘(1873~1935年),又名兆曾,字缙云,别号咏秋,镇江人。5岁丧父。中年始协助张謇创办南通大生纱厂。1926年张謇病逝,吴为张作墓志。1930~1933年,负责并出巨资创建绍宗国学藏书楼,将自家书室“咏秋轩”藏书送往楼中收藏。1935年,因病由沪返镇,在绍宗藏书楼休养,并思考藏书楼长久...[详细]
巫孔玺(1909~1952),句容白兔胜潭人。句容县中毕业,在包巷村当过教师。抗日战争爆发后,从事新四军地方工作,任本村治安保卫队队副,协同王丰庆、曾昭墟组织句容一区抗敌救国自卫队兼队副。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句容、丹阳、镇江、金坛四县民政科科员,句一、句七区区长,句容县代理县长,镇江县...[详细]
巫兰溪(1901~1982),一名巫馥,字涵春,笔名巫春生,化名吴泰来,句容白兔上荣庄人。曾在县讲习所、南京国学专修馆、东南大学、上海中国公学就读。因经济关系,都未能结业。 1926年冬加入中国国民党,步入政界。1927年3月,北伐军第十七军进驻句容,巫和骆继纲等在该军二师政治部指导...[详细]
吴鹏(1910~2001) 吴鹏,男,江苏镇江人,黄埔军校第六期学生。 吴鹏抗日战争期间曾任军校学生总队队长、通信学校教官、军政部少将点验主任、第七战区司令长官部少将高级参谋等职。1981年起,吴鹏任南市区政协委员,1985年起任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南市区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1994年起...[详细]
吴兆恩(生卒年不详) 字泽民,镇江人。习业于镇江源记糖行,后创设生茂源糖北货行栈,不久倒闭,改创德新源号。营业日有发展,清偿了债务,信用大著。至光绪中叶,德新源已成为糖北货业中首屈一指的大型行栈,吴泽民在商界中也树立起很高的威望。他曾经纳捐和慈善公益的保举,获得许多官衔,由监生、同知、一直到道台...[详细]
吴子周(1884~1957年),原名鹤龄,以字行,镇江人。少时,潜心经世致用之学,读赫胥黎《天演论》,深以清代国势崩颓为忧。从其伯父吴兰宾习医,勤于学习,有所成就。 宣统年间,与陈邦贤等人创立丹徒县自新中医专科学堂,开中医教育风气之先,与沪、扬等地医友合作,兴办《医学扶轮报》,又复...[详细]
夏佩白(1887~1959年),镇江人。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秋,考入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学堂数理科。投师柳诒徵,两人成为忘年交。宣统三年(1911年)毕业后,任镇江第三高级小学教员,后至芜湖安徽公学任教。1930年8月,省立镇江中学聘他为教务主任。1932年秋。被聘为镇江师范教务主任。编写了《...[详细]
夏遹声(1907~1982年),原名福宝,又字力生,镇江人。自幼爱好美术。1931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艺术教育系,后执教于南通中学,授美术、工艺课。与进步戏剧工作者赵明彝、颐而已、舒绣文等相交往。著名演员赵丹是他的学生,两人并成终身知友,1937年,夏遹声回镇江,受聘于京江中学。抗日战争时...[详细]
谢逸智(1908~1986年),台湾省彰化县人。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眼科名医。1926年,在台中第一中学高中毕业后到上海求学。1930年,毕业于上海东南大学医学系,又东渡日本。1932年,于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部眼科专业毕业。学成归国,先后在厦门、南京、镇江等地开业行医,1951年8月,任镇江市第...[详细]
辛文龙(1901—1940),上会乡高陵村人。幼年丧母,家贫,父卖田供其上学。18岁即执教糊口。民国15年(1926),参加北伐战争,因负伤解甲归里,经营香烛为生。抗日战争爆发后,茅山地区盗贼蜂起,辛号召村民敛资购 ,亲任教官,组织村自卫队防匪、抗日。1938年冬,结识了新四军一支队的同志,加...[详细]
许沅(1878~1972),字秋帆,南京同文书院毕业。其父许黉竹在南通为张謇助手,许沅少年时得以活动于江南各地。民国成立后,出任外交部上海交涉使,后又担任过郑州交涉使。上海交涉使公署大厦就是他任职时所建。他精通数国外语,在对外交涉中,维护国家和民族工商业者利益不遗余力。在当时的弱国外交中,他处...[详细]
许德祐(1908~1944),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出生。丹阳城镇人。地质学家。从省立苏州中学毕业后,于民国16年(1927年)考入上海复旦大学外文系,兼修社会科学,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经同学陈鲤庭介绍,加入田汉、洪深办的南国剧社担任导演。民国19年大学毕业后留学法国,入蒙伯里大学攻读地质学...[详细]
徐德润(1891~1946),句容东昌三培村人。出身农民。识字不多,种田、捕鱼、打猎、烹 饪、磨豆腐、做商贩,样样在行,性情刚强开朗,不畏-。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国民 党军由上海溃退,路过东昌三培。徐忧心忡忡,除照顾吃住外,还多次护送国民党军。为此, 国民党军两位营长送徐3支驳壳 ,1...[详细]
徐九思(1481~1566),字子慎,江西贵溪县人。明嘉靖四年(1525年),在江西参加乡试,考中举人。据史料记载:徐任句容知县期间,在县衙前建立一堵石屏画菜辅官,屏面画一丛青菜,菜的上方和两旁,题词为:“为民父母,不可不知其味;为吾赤子,不可令有此色。”他为官清廉,自奉节约,衣着朴素,寒不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