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季箎(生卒年不详),名韶,字季箎,以字行。明代官吏,浙江余姚县人。洪武中进士,任行人。他在出使朝鲜时拒绝餽赠,明太祖朱元璋知道后赐给钱钞、衣物等,并擢升他为陕西参政。当时,陕西很多百姓拖欠田赋,地方官严加督收,凡无力交纳田赋的百姓都被逮捕拘押,甚至带上镣铐。他到任后,和他的同事们分别到各县...[详细]
刘景勃,放射线科主任医师、教授、曾在辽宁医学院附属一院放射科主任、辽宁省中华影象学会常务委员、国家医学影象专业教学咨询中心委员 工作简历:1964年毕业于锦州医学院,曾任锦州医学院放射医学影像教研室主任,中国临床医学影象杂志编委,中国临床医学杂志副秘书长,中华医学论文集副主任编委,中华医学...[详细]
刘佩芝(1890~1968年),又名刘瑶,生于辽宁省金县董家沟莺卧石村。少时在村里读过私塾,14岁到金县天兴福杂货店当店员,做零杂活,代写书信,兼管帐簿。1906年被派到大连天兴福代理店先后担任会计、会计主任、营业主任。1921年担任长春天兴福第一制粉厂经理。1923年担任哈尔滨天兴福第二制粉厂...[详细]
刘品鑫,又名萧霖、刘宗帮、刘少平,1922年8月生于云南省晋宁县广济村(原属云南省呈贡县)一个普通农民的家庭。尽管生活十分艰难,父母希望儿子能有出息,便节衣缩食供他读书。1939年3月,刘品鑫考入呈贡中学初三班。 1940年,呈贡中学聘请西南联大学生许唯宁(徐晃)、陈宜平(陈瑞图)(均系中共...[详细]
刘清书(1851--?)字秀臣,辽宁省海城县人。由笔帖式投效吉林将军,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首任长寿县知事。 任职期间坚持"有利于民者兴之,有害于民者去之"的主张,走访民众,倾听呼声,悉心治理地方,深受民众拥护。其时,蚂蜒河附近盗匪猖獗,民众不能安居耕种。刘清书到任后,修建县衙和监狱,...[详细]
刘清扬(1906~1959年),福鼎县前岐井头村人,生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少时聪慧好学,览卷不忘。青年时代就学于省立第三中学。回乡后在前岐小学执教,并与王宏文等人从事秘密革命工作。民国24年(193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25年任中共福鼎县委书记。民国26年12月后,先后调任中...[详细]
刘尚清 (1873- ),字海泉。辽宁省铁岭县人。奉天法政学堂毕业,清朝宣统年间任奉天度支使,财政厅科员。曾任东三省官银号总办、奉天省长兼财政厅长。1925年9月任中东铁路公司督办。1926年9月离职。此后历任东北大学校长。北京潘复内阁时任农工部总长。东北易帜后,代表东北进入南京国民政府...[详细]
柳上芝(1616~1696年),字圣生,号省斋。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生于寿宁鳌阳。 崇祯四年(1631年)中秀才,崇祯八年补廪。顺治六年(1649年)北上参加礼部会试,中第二名岁贡。后任卢州府巢县知县。到任数月,闻父讣回乡奔丧。二年服满,补陕西兴平县知县。任上,廉能清介,听断明敏,勤...[详细]
刘世恒 (1913-1943),辽宁省辽阳县人。1931年高中毕业后从事教育工作。1933年2月,考取公费赴日留学生,入日本东京第一高等特设高等科大学预备班,1936年3月由罗大愚介绍于东京加入国民党。1937年2月同罗大愚、高士嘉、张宝慈等人组织了抗日团体"抗日大联合",为东北留日青年地...[详细]
刘士木(1889~1952) 刘士木,名志权,字更生,广东兴宁人。出身于农民家庭。童年在家乡兴民小学读书。14岁到广州,考入黄埔陆军小学就读。不久出国到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初在望加锡(今乌戎潘当)中华学校任教,后受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华锋报》之聘,到该报任。 宣统元年(1909...[详细]
刘铁城 (1900-1952),字凤石。辽宁省辽阳县人。1923年毕业于南满医学堂。1924年应聘到大连铁路总医院工作。1929年应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教务长李希真的邀请,与张柏岩、贾连元等一道来到哈尔滨,任东省特别区市立医院内科主任,兼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教授。1935年该院由日本赤十字社接...[详细]
刘廷珍(1852~1926年)又名斯盛,字式儒,号聘臣。宁德城关人,清光绪二年(1876年)丙子科举人,光绪二十一年乙未科进士。次年任奉天凤凰厅知县(今辽宁省凤城满族自治县)。 光绪二十六年十一月四日,沙俄侵略中国,占领陪都奉天。时刘廷珍任职于凤凰厅。兵临城下,民情忧惧。奉天巡道本仪出迎,廷...[详细]
刘文治,1941年生于辽宁凤城,毕业于辽宁省戏剧学校表演系,任辽宁人民艺术剧院演员,现为该院院长。中国影视、话剧演员。 1977年,刘文治参加拍摄长春电影制片厂故事片《熊迹》,由此开始了他的电影表演生涯。此后,他在《水晶心》、《失去的歌声》、《寒夜》、《孙中山》等影片中扮演主角或重要角色。其...[详细]
刘兴亚,曾用名张继武,外号刘大布衫子。中等个,漫长脸,公鸭嗓,说话较慢,有板有眼。原籍辽宁省辽阳县二道河子。曾读两年书,后迁居吉林省珠河县,先住铁北区侯林乡,后住铁南区三股流。伪大同元年(1932年),在三股流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铁南区委员会组织委员、宣传委员。伪康德元年(1934年),任中...[详细]
刘映奎,又名聚星,字幼苏,宁化城关人,生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中举,光绪三十三年会试中经济科第四名,授法部主事。后回乡担任云龙学堂山长,又到汀州学堂任教。辛亥革命后,被初选为福建省议会议员并任副议长,后又当选为国会参议员。 映奎品学兼优,颇有声望。曹锟在民国1...[详细]
刘永隆,原名刘世盈,宁化县淮土乡淮阳村人,生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 民国22年(1933年)7月,经中共宁化县委介绍,永隆加入工农红军宁化游击队。民国24年参加共产党。当过宁化游击队战士,历任红军独立营一连班长、新四军二支队三团二营五连事务长、五十五团三营军需、皖南支队铜陵大队军需...[详细]
柳元,字仁甫,号印泉,坊四图(鳌阳镇)人。生于明嘉靖十二年(1533)。万历十二年(1584)贡生,历任南平县儒学训导、广东省惠州府兴宁县教谕。他酷爱人才,在任时常以自己的薪饷济助好学者之生活费用。其著作有《剑溪讲馀》、《长溪讲馀》、《理学指南》、《养蒙诗草》、《易经阐微》、《五经管见》、《山居...[详细]
刘泽民,福安溪潭乡磻溪村人,清宣统三年(1911年)年生,自幼在其父刘墨林的教育影响下,崇尚义气,嫉恶如仇,对-污吏、地霸土豪互相勾结盘剥百姓的行径恨之入骨。民国19年(1930年),在马克思主义思想薰陶下,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奉命回磻溪和父母一道从事革命活动。他组织全村贫苦农民...[详细]
刘肇基(?-1645),字鼎维,辽东人。明末抗清名将,以与史可法死守扬州而闻名。 出身于将门之家,祖辈世袭指挥佥事。1634年,刘肇基跟随总兵尤世威镇压中原地区农民起义,战事颇不顺利,后刘肇基接替尤世威,与游击罗岱力战,终于将其击破,升任辽东副总兵、总兵官。1639年,蓟辽总督洪承畴调刘肇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