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虹(1927-1945),何小静胞妹,曾参加曲艺协剧团少年组活动并饰演抗日救亡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剧目的角色。1938年10月参加动员委员会战工队第156队。1943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45年春,参加东江纵队,抗战胜利前夕,何虹随东江纵队北上,途径粤北始兴县时,因病与一批病员就地隐蔽留医,...[详细]
何少霞(1894-1942),名振渠,字乾调,沙湾北村人。出身书香之家,自幼受粤剧熏陶,为人诚实,学风严谨。何少霞在乡里以教书和创作广东音乐为主,曾在乡女子小学德明小学、象贤中学任教,与远房叔父何柳堂、何与年等探讨广东音乐的演奏、创作、评论,并与广东音乐名家吕文成、尹自重、何大傻以及西洋音乐家何...[详细]
何小静(1921-1942),沙湾镇北村人,曾就读于沙湾德明小学、广州职业学校英文夜校。抗战爆发后,何小静兄妹等七人参加抗日先锋队及艺协少年组,积极参与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何小静任广州少年抗敌先锋队第一大队副大队长。同年10月,参加中国共产党。1939年,何小静被派往国民党第七战区政工总队...[详细]
何与年(1880~1962),名树人,祖籍广东番禺沙湾北村,何博众之孙。何与年自幼受祖辈的音乐熏陶,跟随堂兄何柳堂学琵琶,后又精通三弦、扬琴等乐器,是广东音乐的多产作家。他留于后世的广东音乐有《寒潭印月》、《走马看花》、《上苑啼莺》等作品30余首。 个人作品 何与年一生潜心于广东音乐创作...[详细]
何柱彬(1900-1951),字乾楚,番禺县沙湾镇人。 1917年在广州广府中学就读,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27年毕业,同年返广州任教于广东国民大学。1930年起,先后任南京税警团和宪警处军需。 1932年,父何与柳及二兄何柱保双双病重,何柱彬即弃官回乡,接掌父业,经营何生利...[详细]
黄纪真(1941~1988),广州番禺人。1962年7月毕业于广东省教育学院数学专科班,随即派到海珠区基立道小学任教师,后又调到万松园小学任教师、副校长。 黄纪真热爱教育事业,刻苦钻研教学业务,注意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掌握各地教育改革的信息,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进行教学改革研究试验,...[详细]
黎铎(1895~1992),番禺县人,出生于广州中医世家,自幼在父亲的医学知识熏陶下,钻研医学书籍。20岁便继承父业,为民治病。后受当时新思潮的影响,考人广东公医专门学校(今中山医科大学前身)攻读现代医学。民国5年(1916)毕业,并以优异成绩获留任舍监兼助教及公医院研究班委员。民国10年受聘为...[详细]
叶公绰(1881-1968)现代词学家、书画家。他又名誉虎,一作裕甫,号遐庵、矩园。生于1881年,卒于1968年。广东番禺人。出身于京师大学堂仕学馆,留学日本。早岁从政,曾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建国后,历任北京中国画院院长、中央文史馆副馆长等职。...[详细]
刘敬时(1830~1926),原籍安徽省桐城人,其先祖辈南来后落籍于广东。刘出生于广东番禺,20岁已尽得其伯父刘山泉医术真传,医术颇精。擅治外感传里、游走痰火症、斑症(恙虫病)及离魂病等。清光绪年间,因治愈东洋大臣杨书的游走痰火症及两广总督岑春煊之斑症,被保举人京为太医。宣统元年(1909),刘...[详细]
吕坚(1742-1813)字介卿,号石帆,广东番禺人。乾隆年间岁贡生。生性兀岸自异,家贫甚,然胸次落落,无所介,虽箪瓢屡空,笑傲自若。李文藻见其诗,奇之。朱珪莅粤,与黎简尤见称许。但蹭蹬名场,老而不遇。坚诗文幽艳陆离,奇情郁勃,不肯作一常语,与黎简、张锦芳、黄丹书合称“岭南四家”。...[详细]
马景廉(1917~1980),穆斯林经名梳利靴,回族,出生于广州,是怀圣光塔寺“伊玛目”(教长)马仁峰之长子。 马景廉于民国26年(1937)高中毕业后参加广东省教育厅举办的小学校长训练班,受训1年后到番禺县县立第二小学任教。民国28~30年先在香港侨立小学任教员,后在香港大东书局印刷厂当工...[详细]
毛钧年,男,汉族,1937年生,广东番禺人,生于香港。中共党员。1961年参加工作。大学学历。1961年香港大学文学院毕业。后在循道中学任教,任副校级课主任。1984年在新华社香港分社工作。1985年任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秘书长、文教部部长。1987年任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曾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详细]
沈世良(1823—1860),字伯眉,先世浙江山阴人,居粤久,占籍广东番禺。尝从张维屏问学,一度用心于八股制艺,因兵火连天,乡试不第,以贡生终老。咸丰八年(1858)被举为学海堂学长。咸丰九年(1859)入赀为教官,选授韶州府学训导,未赴任即辞世,卒年38岁。沈世良生前有诗四卷,去世后遗稿经友人...[详细]
谭卓锋(1923~1981),原名谭卓芬,广东省番禺县人。 谭卓锋出身于工人家庭。15岁在香港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民国30年(1941)10月起,在番禺县小龙乡做小贩并在中共党组织的领导下从事地下工作。民国31年3月,在禺南游击区加人中国共产党,人党后在农村做农民工作,掩护...[详细]
杨新伦(1898~1990),字定克,号振玉琴斋主人,广州番禺鸦湖乡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12月24日出生于上海市。曾任广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广东古琴研究会会长、广州精武体育会名誉会长,是著名的古琴艺术家和武术家。 杨新伦早年在上海读书,从小酷爱民族音乐,民国17年(1928)开始学...[详细]
叶恭绍,女,广东番禺人,1908年11月7日生于江西九江。1930年毕业于北平燕京大学医预科,获理学士学位。1935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留校任公共卫生科助教,并在北平市第一卫生事务所从事婴幼儿保健工作。1942年任北平市第一卫生事务所妇幼卫生组组长。1943年赴重庆任中央卫生...[详细]
张织云(1904年-1975年),演员,原名张阿善(阿喜),广东番禺(今广州)人,幼年移居上海,中国第一代女明星之一,第一位中国电影影后。 1923年考入上海大中华影片公司,主演无声片《人心》、《战功》。1925年转入明星影片公司,主演《可怜的闺女》、《新人的家庭》、《空谷兰》等,曾被上海新...[详细]
陈树人,名韶,又名哲,别号葭外渔子,番禺县明经乡人。自幼喜爱美术,早年师事著名画家居廉。后在香港的《广东日报》、《有所谓报》、《时事画报》任主笔,和当时兴中会的《中国日报》共同鼓吹革命,反对康、梁的君主立宪。1905年,在港会见孙中山,加入中国同盟会。190j,自费留学日本京都美术学校。1...[详细]
高剑父(1879~1951),名崙,字爵亭,广州番禺人。父母早逝,家境寒微。12 岁便到族叔开的黄埔小药店当学徒。光绪十九年(1893),高剑父得举人出身的族叔高子元向居廉推荐,准予免费学画,成了居廉的弟子。 高剑父得同学伍懿庄之助,借住于河南伍家祠花园内的水榭。该处有许多历代名画和字帖,诗...[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