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试,敦厚善良,与人不欺,经常帮助有困难的人,乡里的人都很敬仰他。曾经独自在田中耕种,挖掘出一个好象前人埋藏的钱罐子,艾试没有先打开,而是把邻居们叫来,当众打开罐子,里面是空的,人们都很佩服他的胆识。崇祯六年卒,因曾孙艾元徽而显贵,被赠谥为刑部尚书。...[详细]
艾元徵(1624~1676)字允洽,号长人,今孙耿镇人。1646年(顺治三年)考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学士、户部侍郎、左都御史、刑部尚书等职。任户部侍郎期间,曾出京勘验田亩,以确定田赋征收数额。因区划得宜,农村没有出现百姓转徙失业的现象。任左都御史期间,艾元徵多次上述请求朝廷广圣孝,重国本,整饬官场...[详细]
白安民,号云亭,别号署云山人。1918年出生于湖南省石门县城关镇的一个贫民家庭。自幼酷爱作画,少年时代,在石门二中师从山水画家蔡孟吾,后考入长沙市华中美术专科学校,1936年毕业。任-军198师政治部宣传干事,用美术进行抗日宣传。其后五年,先后在石门临澧等县小学教美术。1943年,任《前卫日报》...[详细]
白圭(前370年———前300年),(前463年———前385年), 名丹,战国战国商人白圭时人,出生在东周的都城洛阳,梁(魏)惠王时在魏国为相,期间施展治水才能,解除了魏都城大梁的黄河水患,后因魏政治腐败,游历了中山国和齐国后,弃政从商。白圭从商选择农产品、农村手工业原料和产品的大宗贸易为主要...[详细]
白居易(772~846年),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伟大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原为龟兹人,祖籍太原(今山西太原市),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市),出生于河南新郑县。他的父亲曾任襄州别驾,早逝。白居易幼年聪敏过人,五、六岁开始学诗。他10岁时,又逢河北、淮南的几个节度使发动叛乱,战火骤起。他的父...[详细]
白潜(1918年~1982年) 原名贾宪武,又名尚武,字振仙。南乐县东北部西小楼村人。幼年丧父,由伯父贾紫岚抚育成人。13岁考入县立乡村师范。1935年乡师毕业后,先后执教于官庄小学和县中心民校。 1937年七七事变后,白潜加入冀南抗日救国十人团南乐分团。1937年11月加入中国共...[详细]
白玉蟾(1134~1229) 南宋道教南宗五世祖,海南历史上第一位中国著名诗书画家。原姓葛,名长庚,字白叟、如晦、以阅、众甫,号海琼子、云外子、神霄散吏、琼山道人、海南翁、武夷翁。世称紫清真人。 祖籍福建闽清县,祖父葛有兴,出仕琼州,掌管教育,卸任后落籍琼山;父亲葛振业,宋绍兴四年(113...[详细]
包宽(?——1822年),。字敷五,号芥舟,南溪县城人。岁贡人。品质敦厚,能诗,善书法,有经济才识。家中向来富裕,和睦亲友,救济贫困,尤好帮助贫苦的读书人。 城西长江筲箕背滩,河道狭窄淤塞,他雇请人工,用铁爪疏通,以铁砂淘走积沙,历经3个冬天,滩串始除。又雇人将横在江里的坏齿滩。将...[详细]
包汝谐( 1831-1917),字弼臣,宜宾南溪人,1831年(道光十一年)出生于书香世家。包家到他这一代时,家道败落,十分凄苦。逆境中的包弼臣发奋读书,1851年(咸丰元年)20岁时考上廪膳生,并以辞赋闻名于郡县。1852年(咸丰二年),时任四川学政的何绍基按试叙州(宜宾)时,对包弼臣大加赞赏...[详细]
鲍叔牙(生卒年不详),又称鲍叔,春秋时齐国大夫,以知人著称。少时与管仲友善,曾一起经商。齐襄公乱政,鲍叔牙随公子小白出奔至莒国,管仲则随公子纠出奔鲁国。齐襄公被杀,纠和小白争夺君位,小白得胜即位,即齐桓公。桓公囚管仲,鲍叔牙举荐管仲代替自己的职位,并甘居于管仲之下,齐国从此日渐强盛。 ...[详细]
边贡(1476—1532年),字庭实,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因家居华泉附近,自号华泉子。明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前七子”之一。与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齐名,时称“四杰”。 边贡出身于一个官僚世家,自幼受到传统的儒学教育。弘治九年(1496年),进士及第,年仅20岁。少年登科,名动朝野。初授...[详细]
卞和,又作和氏,春秋时楚国人。是和氏璧的发现者。 《韩非子·和氏》记载,卞和于荆山上伐薪偶尔得一璞玉,先后献于楚厉王、楚武王,却遭楚厉王、楚武王分别砍去左右脚,后“泣玉”于荆山之下,始得楚文王识宝,琢成举世闻名的“和氏璧”。留有“卞和献璧”“卞和泣玉”等故事。 不能完全确定到底有关...[详细]
卞玉京名赛,又名赛赛,因后来自号“玉京道人”,习称玉京。她出身于秦淮官宦之家,姐妹二人,因父早亡,二人沦落为歌伎,卞赛诗琴书画无所不能,尤擅小楷,还通文史。她的绘画艺技娴熟,落笔如行云,“一落笔尽十余纸”喜画风枝袅娜,尤善画兰。18岁时游吴门,居虎丘,往来于秦淮与苏州之间,是明末清初的一位秦淮著...[详细]
比干,子姓,沫邑人(今卫辉市北)。生于殷武乙丙子之七祀(公元前1125年夏历四月初四日),卒于公元前1063年。一生忠君爱国倡导“民本清议,士志于道。”为殷商贵族商王太丁之子,名干。比干幼年聪慧,勤奋好学,20岁就以太师高位辅佐帝乙,又受托孤重辅帝辛。从政40多年,主张减轻赋税徭股,鼓励发展农牧...[详细]
卜式是汉武帝时期洛阳人,以牧羊为生。由于他不怕苦,不怕累,日夜与羊群为伍,仔细观察羊群,“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所以,他的羊群很少发生群体疾病,每只羊都长得膘肥体壮,羊群也越发展越大,他的家产自然是不断扩大,逐渐成为一个大富人家。 当时,正值汉武帝连年对匈奴作战,国家财政日渐紧张,...[详细]
蔡锷,(1882-1916) 云南军政府都督,讨袁护-第一军总司令,上将军。 湖南邵阳县(今邵阳市大祥区)人,字松坡,1882年12月18日出生于邵阳县亲睦乡一贫寒的农家。5岁随父母迁居武冈县山门。6岁入私塾。10岁读完“四书”、“五经”,能写流畅的文章,被誉为“神童”。13岁...[详细]
韩暨(jì)(159年-238年4月10日),字公至。南阳郡堵阳县(今河南方城东)人 ,西汉诸侯王韩王韩信的后代,东汉末及三国时期曹魏大臣。 韩暨任监冶谒者时,因考虑到冶练用的马排效率不高,于是改用人排,发现还是费时费力,于是推广使用水排,效率是马排的三倍。他在任期间,使用的器具都很充实,...[详细]
蔡 伦 ( —121) 东汉湖南耒阳县人。字敬仲,生年不详。明帝末年入宫充宦官,中历小黄门。和帝时,为中常待,开始参预朝政。曾任主管宫廷御用器物制造的尚方令。 以前,人们用缣帛或竹、木简写字。“缣贵而简重,不便于人”。至西汉...[详细]
蔡儒楷,字志赓,1867年生於江西南昌,光绪丁酉科举人(1897年)。1906年1月~1911年12月任北洋大学堂监督,1913年2月~1914年3月任直隶教育司司长兼国立北洋大学校长,後歷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山东巡抚使等职,晚年曾出任江西南浔铁路总经理。其女蔡葆真曾任北京儿童图书馆馆长;外孙英...[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