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秦末农民起义军将领。即周章,陈县人。战国末年,曾为项燕军视日,推算时辰吉凶。侍奉过春申君黄歇,自称懂得兵法。陈胜称王后,授予将军印,西向攻秦。 行军途中,不断征集士兵,至函谷关,已有兵车千辆,士兵数十万,不久进驻戏亭(今陕西临潼东)。 秦派少府章邯率主力反扑。 他孤军深入,缺乏战斗经...[详细]
周辛铄(1856-1905),号叔川,今坪上乡时荣村人,清咸丰六年(1856)九月生。早年取秀才,曾在乡举办团防,被选为大同团团总,亲制《大同公约》,并倡议于本团设学田分局,储产为兴学之资。他说:“国家非兴学不能自治,人才非办学不能造成。” 光绪二十四年(1898),周辛铄与邹沅帆、彭庄仲等...[详细]
周秀仁 男,汉族,1939年10月出生,湖南祁阳人,大学文化,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外科主任医师。 1957年考入湖南医学院,1963年分配到零陵县冷水滩人民医院,从事外科临床工作。早年曾在国内数家大医院先后进修骨科、泌尿科、普外科,多次参加中西结合治疗四肢骨折、手外科、胆道外科、肝胆外科、甲...[详细]
周学霆 (1771-1834) 周学霆,字荆威,号梦觉道人,今爽溪乡人。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六月生,l3岁应童子试,名列榜首。但体弱多病,抚书长叹:“身之不健,谈何功名!”即弃儒从医,游历湖湘,广求名师。刻苦精研诸医学典籍,疑难怪疾,有独到疗效,医名大震。善化进士陈代霖,目之为“今之扁...[详细]
周 逸(1902~1927) 原名周德一,又名周庆昌。潭牛镇文郎君村人。幼年时,在家乡附近的广智学校读书。聪敏过人,每次考试,各科成绩都获得第一名。 1919年,周逸以全优成绩考进府城琼崖公学。进校不久,恰逢发生美国教徒0府城匹瑾女中学生事件。他义愤填膺,立即组织学生到美国教会...[详细]
周幼海(1922~1985) 曾改名祖逵、之友,祖籍湖南沅陵。民国11年(1922年)10月20日生于日本鹿儿岛。6岁读书于上海比德小学(今徐汇区第一中心小学)。民国27年随母迁香港,就读于岭南中学。同年12月,其父周佛海随汪精卫投敌,被同学们骂为“小汉奸”,并将这3字用刀刻在他的书桌上,使...[详细]
周远清,男,桂东县寨前乡水湾村人,1939年5月生。1956年进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本科学习,1966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 1966~1992年,在清华大学先后担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其间,1981~1983年由国家公派赴日本大阪大学作访问学者);历任教研组主任、系副主任、系主任...[详细]
周雨亭(1872~1933) 香港著名企业家。名缵霖,号雨亭,抱罗镇昌锦村人,清同治十一年(1872)出生于一个贫苦家庭。幼年随父母侨居越南,10多岁时又随父母迁居香港。十几岁时就长得高大魁梧,相貌堂堂。父亲周昆章甚为重视子女教育,先是送子就读于拔萃书院,继而又支持其去新加坡求学。周雨亭天资...[详细]
北宋的时候,在邵州(今邵阳市)之南紫阳山(今邵阳县塘田市一带),出了一门祖孙三进士,被世人传为美谈。他们是父亲周仪、儿子周湛、孙子周钦,祖孙三人先后考中进士,而且为官都很有政绩。但其中影响最大的,要数他们的第二代——周湛。 周湛,字文渊,生卒年月未详。其祖籍在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川河江。唐朝...[详细]
周卓敏 男,汉族,1944年9月出生,湖南永州冷水滩人,大学文化,中共党员。 1968年8月参加工作,长期在永州二中担任高中毕业班班主任和语文教学工作。其中所带1995届142班,全国高考成绩上线率居湖南省前茅,为全市文科班之冠,还获得一个全市总分第一名(录取北京大学)和三个单科第一名。...[详细]
周作雨(1846—1888),阜阳县柳沟集(今属阜南县)南周小庄人,清朝-。 周作雨于清咸丰十年(1860)中武举,同治二年(1863)始任清宫廷侍卫,长达15年。光绪六年(1880)周作雨出任广东军门提督。光绪十四年(1888),周作雨病卒于任所。其遗体由夫人丁氏归葬于故里。1972年,其...[详细]
庄鹤生(1921—1940),一作岳生,小名其觉,白沙乡象冈村人。家中颇有田产,而父亲没有文化,望子成龙心切。庄鹤生入学后便显露头角,还写得一手苏体字。民国23年(1934)毕业于宜山小学,考入省立温州中学。以优良成绩和开朗性格,受到国文教师器重,不时给以鼓励。 第二年(1935),北平(今...[详细]
庄陔兰(1870~1946) 字心如,号春苔,大店镇人,出生于地主家庭。清光绪十二年(1886)县考中童生。翌年在沂州府中秀才。光绪二十四年(1898)中拔贡,放乐安县(今广饶)训导。光绪三十年(1904)殿试中进士,入翰林院为编修,诰封朝议大夫。光绪三十二年(1906),由翰林院保送入日本法...[详细]
朱包蒙,号涵吾,今莱芜市莱城区羊里镇城子县村人。生于明万历四年四月十三日,卒于清顺治十五年七月三十日,终年83岁。 关于朱包蒙其人,《莱芜县志》、民国《续修莱芜县志》、《朱氏族谱》均有记载。其人为明末都察院右都御史朱童蒙的胞弟,以朱童蒙的“榆林大捷”功而荫授武职为肥城所镇抚,后升任肥城守备...[详细]
朱程(1910~1943),字公行。矾山镇内山人。早年就读温州商业学校、厦门集美学校,后入广州黄埔军校,民国18年(1929)夏毕业,在德州国民党军某部教导队当见习教官。因参加反蒋活动被捕,在南京监狱关押了一年半。获释后回乡,执教于麻步鳌峰小学,受到共产党员叶廷鹏思想影响,参加一些进步活动。鳌峰...[详细]
朱次琦(1807—1881年) 字稚圭,一字子襄,九江下西太平约人。因拒入都市而长期执教于九江,热心桑梓建设,世称“九江先生”。5岁入塾。7岁作诗。13岁在里人曾钊携同下到广州谒见两广总督阮元,应命作《黄木湾观海》诗,受到阮元以“老夫当让”相夸奖。18岁肄业于广州羊城书院,接受山长谢里甫学字...[详细]
朱祐(?-48年),字仲先,汉族,南阳郡宛人。原名朱祜,在汉代史书《东观汉记》之中,为汉安帝(刘祜)避讳把他的名字写作朱福,范晔写《后汉书》时已经不用避讳,却写作朱祐。 朱祐自幼与刘秀相识,关系极好,自刘秀起兵就一直跟随左右,虽曾被俘没有影响刘秀对他的信任,历任护军、偏将军、建义大将军,先后...[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