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紫樵(1878~1957) 字孝慈,安康县人,出身于封建地主家庭,信奉佛教。幼入私塾,饱读诗书。清末中进士,并进入翰林院任编修。后东渡日本求学,1907年毕业于日本法政大学。受民主思潮的影响,加入同盟会。陈树藩在陕西执政时,曾出任督军府秘书长和省财政厅厅长。后回归故里,历任安康县财务主任、...[详细]
张子良(1905~1972)曾用名张启汉。陕西清涧人。他父亲深受不识字的苦,靠给人打工、做饭,断断续续供他读了六年书。后又得同学周继丰帮助,到榆林单级师范读了一年。1924年陕北大旱,周家生活也很困难,只好辍学。时值国民军第二军在榆林招兵,他报名当了兵,在河南、山东转战一年多。1925年国民...[详细]
张自先(1830—1865年)。男,清代长武县枣园村人。父张相寅,靠种田出卖苦力为生。自先居弟兄5人之长。幼读私塾,粗通文墨,中途辍学,在家务农。他为人正直,急公好义,路遇不平,挺身而出,常为乡邻说公断直,排难解讼。 清同治四年(1865年),长武一带,兵连祸结,田园荒芜。县衙官吏趁火打劫,...[详细]
张宗适(1906~1928)陕西渭南(今渭南市临渭区)人。少年时赴湖北武昌,入董必武、张国恩和陈潭秋等创办的私立武汉中学读书,受董必武和恽代英等共产党人的影响。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4年中学毕业从武昌回到家乡,在王尚德创办的赤水职业学校任教,成为青年团在陕西建立的第一个基...[详细]
张宗颜(1096~1139年),字希贤,南宋将领。延安(今属陕西延安市)人。其父张吉为泾原路(治今甘肃平凉)将领,在解宣威城(今青海西宁北)之围中战死后,张宗颜以父荫补官,为三班借职,累升为泾原路副将。御营军统制张俊选其为部将。建炎二年(1128),他跟随张俊平定秀州(治今浙江嘉兴)军校徐明的叛...[详细]
詹玉柱(1920~1983),今靖边县海子滩乡毛乌0。高小文化。民国二十九年(1940)加入中国共产党,三十七年(1948)参加革命工作。 1951年,詹玉柱在靖边县-任治保股副股长。在侦破-案件中,他密切联系群众,深入调查研究,用不到1个月的时间查出5个隐藏很深、血债累累的-分子和几个作恶...[详细]
张林召(1915—1987),女,隆坊镇人。农民,文盲,自幼喜爱剪纸,擅长人物造型。作品曾参加延安地区文化局、群众艺术馆与中央美术馆举办的延安剪纸展览,并曾在《美术》杂志发表,以其独特的风格,引起国内美术专家的重视和好评。张林召的作品已销往国外,美术评论家钟阿城评价说:“张氏的剪纸造型是中国民...[详细]
赵 鋪(1906~1941)化名赵朴、王元。陕西府谷人。1924年考入山西省汾阳铭义中学。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5月到达广州,入黄埔军校第六期学习,曾领导进步学生同军校的国民党 进行面对面的说理斗争。1927年4月15日国民党 在广州发动-政变时,赵机智脱险,经上海转汉口,入中央军事政治...[详细]
赵 博 (1906—1941)出生于府谷县清水乡赵寨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6岁时丧父,7岁入本村私塾,15岁入县城南门高小。在进步教师的影响下,他刻苦学习,品学兼优,向往光明,追求进步。 1923年,南高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被学校保送到当时颇有名望的山西汾阳美立铭义中学。在汾阳上学期间,由于中...[详细]
赵苍璧(1916~1993) 字子方,第四任公安部部长。陕西清涧人。1934年在清涧县东阳区参加农会,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清涧县东阳区苏维埃政府主席,陕甘宁边区保安处巡视团主任,三边专区保安司令部副司令员,陇东专区保安处处长,陕甘宁边区保安处副处长,北平市公安局处长,南京市公安局副局长。 ...[详细]
赵恩普(1919~1934) 蓝田县人,孤儿,流落安康,为生活所迫,去安康绥靖军司令部手枪连当勤务兵。他聪明好学,后入安康县城南井小学,半兵半学。1933年5月初,中共安康军特支成立,经王辛德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2月22日安康起义爆发,被任命为汉江苏维埃参谋。下午6时,同安绥军司令...[详细]
赵方(1908~1979)原名正化,曾用名张超。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出生于宜川县云岩镇二里半村一个农民家庭。12岁开始在宜川县新市河乡东良村小学读书。民国十三年(1924)春,在延长县高小上学,在此期间,他结识了李遇社等共产党员。十四年(1925)3月,延长高小的进步学生在地下党的领导下,...[详细]
赵光辅(生卒年不详),北宋画家。耀州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北宋初为画院学生。其性格旷达,终身不愿做官,潜心于绘画,长于画佛像及人物和蕃马等。他常在寺院作壁画,许昌开元、龙兴两寺皆有他的壁画,其中开元寺的摄摩腾、竺法兰传教图,画出了“慈觉悲悯之相”(《圣朝名画评》卷一《人物门》)。又画500高僧,...[详细]
赵国宾(1899~1934)名国宾,字次庭;笔名宾、兆虎、石虎、虎等。陕西蓝田人。幼时在家乡读私塾。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九岁刚满,只身跑到西安,考入陕西第一师范学堂附设的两等小学堂,在这里学习了三年。辛亥革命后,1912年,秦省军政府教育司司长李元鼎等在西安创办三秦公学,赵又考入三秦公学的...[详细]
赵鸿善(1903~1980)。男,宜川县云岩镇二里半村人。1903年8月出生在一个经济较为富裕的农民家庭。由于他受红区革命的影响,同情受压迫剥削的贫苦农民。于192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组织的培育下,1935年5月参加了义勇军,抗粮抗款,同地主恶霸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先后在红军第三支队,独...[详细]
赵葆华(1896~1966)原名尔鼎,字葆华,亦作宝华;化名周定一。陕西咸阳赵家村(今属咸阳市秦都区)人。1913年考入西安三秦公学。1917年入北京农业专门学校。五四运动中参加了痛打章宗祥、火烧赵家楼的斗争。1921年初毕业返陕,曾去日本参观考察半年。回国后在北京和旅京陕西学生刘天章、杨钟健等...[详细]
赵建基(1916~1967),罗子山乡石佛村人。自小随父在宜川城国立小学就读,勤奋好学,班主任邓景亭(共产党员)常常给他讲革命道理,讲刘志丹闹革命的故事。赵建基升入高小后,常常为党组织写标语,刻传单,组织学生闹-。民国二十年(1931)11月,校党支部书记邓景亭介绍他加入中国共产党。赵建基入党后...[详细]
赵兰英(1915~1937),女,今靖边县青杨岔镇大台人,共产党员。18岁时由父母包办嫁人。民国二十三年(1934)八月,青杨岔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为反抗封建婚姻制度、争取婚姻自由,赵兰英大胆地找到政府负责同志,请求解除自己的婚姻。新政府满足了她的愿望,并吸收她为乡政府妇女干部。不久,赵兰英与东...[详细]
赵良栋(1621~1697年),字擎宇,亦字西华,陕西绥德州(今榆林县)人,因居官客居宁夏。少年时读书习文,后弃文习武。清顺治二年(1645),清军进占陕西,他应征入伍,隶属总督孟乔芳部。初署潼关守备,后随军西征,在甘肃巩昌府一带作战立功,被升任宁夏水利屯田都司。顺治五年升为高台游击,十三年,...[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