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宝泉(1901~1928)字仲苍。陕西三原人。1915年入三原渭北中学,后转学陕西省立三中。在西安上学期间,因兵荒马乱停课达一年之久,使他十分苦闷,于1920年毅然奔赴天津,考入南开中学。五四运动后的京、津,新思潮风起云涌,青年学生思想极为活跃,张深受影响。1922年加入共进社,随后又加入中...[详细]
张宝文,男,汉族,1946年11月生,陕西兴平人,民盟成员,1968年12月参加工作,西安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毕业,大学学历,教授。 现任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 1964-1968年陕西省西安外国语学院英语系英语专业学习 1968-1970年陕西省周至县西骆峪水库、...[详细]
张保续(899~962年),字嗣光,北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的父亲张洪曾任唐左武卫上将军,他以荫补太庙斋郎。后梁时充任四方馆通事舍人。后唐天成(926~930)年间,领瓜州(治今甘肃敦煌西)官告国信副使。后晋天福(937~944年)年间,历太府、光禄二少卿。开运二年(945),契丹精兵数...[详细]
张炳文(1915~1946) 又名张成彦,宁陕县江口乡江口街人。1936年10月在江口参加红七十四师。1946年12月初,第二次解放江口后,在转战途中牺牲于镇安县栗柞坪,时年31岁。 张炳文出身贫寒,1919年随父亲从安康五里逃难于江口安家落户。1934年12 月,在革命思想的影响下,他...[详细]
张灿(生卒年不详),字闇公,陕西绥德县人。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中举人,五十七年(1718)中进士,授翰林院检讨。曾任《大清一统志》的纂修,后转任御史。京畿一带遇灾害,他奉命监修高阳县城,省工省料,按期完工,深受皇帝器重。后又奉诏监理宛平、香河两县的赈济事务,巡察沧、青减水工程,均有政绩...[详细]
张策 (1911- 1999 ),陕西省高陵县人。1927年入西安中山学院读书,同时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高陵县特支书记,红二十六军政治工作人员,陕甘边区中共特委委员,中共陕甘省委常委兼白区工作部长,中央东北军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共陕西省委委员兼蒲城中心县委书...[详细]
张敞(?~前48年),字子高,原籍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祖父时徙居关中茂陵(治今陕西兴平县东北),宣帝年间始迁居杜陵(今西安市东南)。 张敞好学,少时即有名士之誉,且颇有识见。初为小吏,后升任太仆丞,深受上司杜延年的器重。昭帝逝,昌邑王刘贺为帝,张敞曾上 书劝谏,不听。不久,刘贺被废...[详细]
张臣(生卒年不详),明代名将。榆林卫(今陕西榆林)人。行伍出身,初任队长,矫健精悍,勇敢善战。曾随千总刘朋守黄甫川。刘朋遇鞑靼贵族来犯,失马被围,张臣单身匹马驰救,射中来犯者首领,夺马将刘朋抢回,从此扬名边陲。不久,代刘朋任千总。屡战跨马梁、李家沟、高家堡等地,有战功,升宣府(今河北宣化)膳房堡...[详细]
张成功(1905.2.18~1988.7.17),原名张丙义,代号成功。店镇南坬村人。1927年参加中共地下工作。1933年正式参加红军游击队,同年由张达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秋,任葭县革命委员会土地委员会主任。后任葭县土地部部长、陕北苏维埃政府劳动部部长。1936年春任米东特区书记,...[详细]
张成仁(1884—1967),定边樊学乡马坊掌村人。青年时家贫,只有30垧(每垧3亩)山地,因缺乏耕畜,每年只能种10余垧,勉强维持全家5口人的生活。 民国17年(1928)岁荒大饥,张成仁拖儿携女逃荒前往吴忠堡,贩煤炭度日。灾荒过后返回原籍。在官绅、兵匪、灾荒、捐税、疾病的困扰下,张在无意...[详细]
张成勋(1848.9.24~1912) 字麟阁,号云门通,涧池镇洞河人。同治十二年(1873)以优等学业成绩补赠举人。光绪三年(1877)中进士,留京任刑部主事、四川司正主稿职。光绪六年(1880)授员外郎总办秋审、中宪大夫(文职正四品)。他在京任职11年中,结识北洋大臣袁世凯、宦官安德海等权贵...[详细]
张承业(847~923年),字继元,(今陕西大荔县)人,本姓康,幼为宦者,内常侍张泰养子。唐末,昭宗为节度使李茂贞所逼,欲奔太原依附李克用,先派他去向李克用说明意图,因授他为河东监军。及昭宗被杀,他附于李克用。 天祐末,晋王李克用病重,召承业托孤,委他辅佐子李存勖。存勖出兵潞州与后梁作战十...[详细]
张承智(1925~1992) 乳名丑儿,笔名张沛羽。祖籍绥德,1925年7月8日出生于清涧苏家渠,后随家定居张家砭。父亲张楼,农民,在乡间颇有声望;仲兄张承忠,清涧著名烈士。承智同胞7人,其排行老六;少时当过儿童团长,初受革命洗礼,有红小鬼之誉。1944年毕业于绥德师范学校,先后任西北新闻社、《...[详细]
张承忠,又名晨钟,号子干,代号“程咬金”,1908年10月出生于陕西省绥德县张家山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后全家迁往清涧县寨沟乡张家碱村。幼时就读于清涧县第二高小,1924年入绥德四师,在李子洲、杨明轩等的影响下,走上了革命道路,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8月,绥师被封闭后,张承忠先后在店子沟...[详细]
张臣合(592—664年),字嘉会,男,唐代宜禄县(今长武县)人。原籍太原晋阳,因官随任徙居安定郡(辖今长武县)。张氏三代属文武世家。曾祖父张洛成,北魏时任骠骑大将军、右光禄大夫。祖父张永贵,北周时任平远将军、开府仪同大将军。父张明达,曾任银青光禄大夫、麟州灵台县令。张臣合唐初从戎,举义有功。...[详细]
张春(?~1631年),字泰宇,同州(今陕西大荔县)人。万历二十八年(1600)举于乡,曾任刑部主事。重视修养,善于谈兵。 天启二年(1622),努尔哈赤率兵渡辽河,占领广宁(今辽宁北镇)、义州(今辽宁义州),攻陷四十余城。朝廷急需武官,就将张春升为山东佥事、永平(在京师北京东、山海关内)燕...[详细]
张纯(?~56年),字伯仁,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高祖父张安世,西汉昭帝时封为富平侯;父亲张放,成帝时任侍中。张纯少年时承袭了富平侯的爵位和封地;在哀、平二帝期间任侍中。王莽新朝时位至九卿。 东汉政权建立之初,张纯投奔刘秀,得以保全其爵号和封地,后改封武始侯。建武五年(29),任太...[详细]
张大年 色河人,字椿圃。一生务农,喜读书,通晓大义。他勤于耕耘,俭于治家,重于积累,乐于助人。每到年关,总要挤出些钱物来接济贫穷乡邻,而且不让人知晓,惟恐伤人自尊心,清道光十五年(1835),县境发生饥荒,他公开捐粮三十石,交知县赈济,私下又悄悄发放十五石,供给那些生活困难的人。有人知道后问...[详细]
张道源(1889~1949) 名浚川,字道源,本县马岔村人,其父张辅清,清末廪生。 道源为人豁达大度,重义疏财,是本县较有影响向的开明士绅。曾在国民党何绍南部下任保安队长,后又在韩子佩部下任团副。他与韩是把兄弟,关系甚密,但看不惯韩之飞扬跋扈,毅然辞职归家,任子洲县第一届参议会参议员。1...[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