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陕西省> 榆林市> 绥德人物

张承忠

[公元1908年-1936年]

张承忠为[公元1908年-1936年]

张承忠
  张承忠,又名晨钟,号子干,代号“程咬金”,1908年10月出生于陕西省绥德县张家山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后全家迁往清涧县寨沟乡张家碱村。幼时就读于清涧县第二高小,1924年入绥德四师,在李子洲、杨明轩等的影响下,走上了革命道路,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8月,绥师被封闭后,张承忠先后在店子沟、花岩寺、楼则塌小学任教,并任党支部书记,秘密宣传革命思想。1931年,任绥德南区区委委员。
  1932年10月1日,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九支队成立,张承忠任第九支队经济员。他积极参加打土豪、分财粮、烧契约和做宣传发动群众工作。1933年4月,陕北特委将第九支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第一支队,张承忠参加游击队队部的领导工作。
  1933年8月,陕北特委的高起家会议精神传达以后,绥清地区的革命斗争渐由秘密转向公开。11月初,红一支队再次南下返回后,其副支队长马佩勋带两个分队留在安定地区活动。20日,枣树坪战斗失利,队长强世清负重伤。部队由白德胜指挥。在温家坡战斗中政委魏武牺牲,部队损失严重,决定分散活动。白德胜和张承忠带一队去延川活动,贾仰青带一队转入吴堡活动。终不能立足,两队又都退回安定。会合后,支队的一些人错误决定,压枪分散,隐蔽活动,待机再干。于是张承忠带了五人和六支枪回到清涧地区,在小岔则和白如冰接上头,决定和红二支队一起开展武装斗争。张承忠派遣张家修、李向海、苏利厚三人扮作江湖艺人,边走边唱,到安定黑窑沟和任瑞林等取得联系。取回 12支,同时带来第一支队六个队员在清涧地区恢复革命活动。
  1933年腊月初七晚,白雪山、张承忠、白如冰、王聚德等第一、第二支队的领导在清涧东区安家山开会。根据解家沟的共产党员白玉华的报告,白天在解家沟集上,豪绅、衙役到处抓人,用铁锁锁人,向穷人逼收粮款。于是会议决定,立即采取行动,公开打击敌人,为民除害。快到半夜,红一、二支队出其不意地包围了解家沟,当场杀了九个半(一个被砍未死,后逃跑)豪绅衙役。红一、二支队的这次革命行动,成为清涧革命形势迅速发展的转折点。
  1934年二三月间至1935年7月,陕北特委调张承忠任神府工委书记。他为神府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当时神府几乎全部被敌人占领,党的组织大部分遭到破坏,党员、干部、红军战士和数以千计的革命群众被敌人杀害。在险恶的形势下,张承忠和工委其他负责人一起,重新组织领导党员、干部和群众坚持斗争,终于粉碎了敌人的“围剿”。接着,创建了神木、府谷、佳芦等县委,发展了2700多名共产党员,建立了共青团的组织,发展团员1100多名,红军发展到几百人,并于1934年9月18日正式成立了红三团,还建立了几个游击队,成立了儿童团、赤卫队、妇女会等群众组织。由于张承忠等人的努力,使神府根据地扩展到南北400多里,东西一百几十里,人口达到12万。1934年冬又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
  1935年12月,中央决定将神府苏区改为特区,由中央直接领导,并调张承忠去中央党校学习。因敌人-,他暂时在组织部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任榆林工委书记,准备到榆林县东部​​、佳县北部毛谷川、芦家庄一带开创根据地。不久,因叛徒出卖,张承忠被捕,被押送至绥德。于1936年9月被害,时年仅28岁。
  张承忠短暂的一生,是为劳苦大众求解放的一生。他的足迹遍布陕北各县,至今绥德、清涧、子长、神木、府谷的乡亲们仍然怀念着他。解放后,省政府出资在他的家乡建立了张承忠烈士纪念碑,当地群众和青少年每逢清明节,都去扫墓,缅怀先烈。
  同年(公元1908年)出生的名人:
白家驹 (1908~1951) 陕西省榆林清涧县
王尚业 (1908~1989) 陕西省榆林清涧县
白锡龄 (1908~1932) 陕西省榆林清涧县
李景林 (1908~1980) 陕西省榆林清涧县
萧德 (1908~1977) 陕西省榆林清涧县
+ 更多公元1908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36年)去世的名人:
刘玉春 (1910~1936) 陕西省榆林清涧县
白守春 (1918~1936) 陕西省榆林清涧县
高宏轩 (1907~1936) 陕西省榆林府谷县
慕生桂 (1911~1936) 陕西省榆林吴堡县
丁学浚 (1908~1936) 陕西省榆林吴堡县
李浩仁 (1914~1936) 陕西省榆林吴堡县
+ 更多公元1936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