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达(550~612年),字士达,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隋文帝杨坚的族子,观德王杨雄之弟。初仕北周官仪同、内史下大夫。杨坚称帝,拜为给事黄门侍郎,进爵子。当时,吐谷浑扰边,杨坚命杨达为司马,上柱国元谐为元帅,一同出兵征讨。还师后,即命杨达兼任吏部侍郎,加开府。一年后,又转为内史侍郎,出任鄯...[详细]
杨敷(?~571年),宇文衍,北周朝将领。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北魏孝庄帝建义元年(528),承袭其祖父杨钧的临贞县伯爵位,食邑四百户,除员外羽林监。北魏朝廷0,孝武帝西迁关中建立西魏,他随孝武帝入长安。大统元年(535),拜奉车都尉。后历任祠部郎中、大丞相府墨曹参军、帅都督、平东将军、太...[详细]
杨恭懿(1225~1294年),字元甫,安西路(治所在今西安市西北)人。《元史》称奉元路人。幼年时,正值金朝衰亡,蒙古军大举进攻中原之时。关中战乱,他随父母逃亡他乡,但仍坚持读书不断。17岁时回归故乡,因家贫,为人作长工谋生。劳动之暇,抓紧读书,广涉经史子集,特别通《易》、《礼》、《春秋》,尤...[详细]
杨国才(1963.11~1986.6.7),商南县富水镇谢家店人。1982年11月入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六十一师二团三营炮兵-士。1984年9月入团,1985年9月,杨国才所在部队奉-命令开赴云南老山前线,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斗。 1986年6月7日晚,在反敌偷袭战斗中,杨国才3处受伤,...[详细]
杨和春(1908~1986),又名杨霖、杨子荣,神木城关人。父杨象贤,商人出身,颇具民主思想,曾在榆林各界代表会上公开抨击军阀井岳秀。杨和春1925年入省立绥德第四师范学校,积极参加革命活动,手1926年加入共青团。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时经组织决定加入国民党。是年秋,为避“清党”离校。1...[详细]
杨焕章(1890~1935) 庵底杨庄人,自幼家贫,给人放牛熬活,夙具刚肠,任侠尚义,为乡里所推重。民国二十三年(1934)12月,红二十五-战庾家河、蔡川一带。他接触革命思想后,誓为穷人翻身肝脑涂地、弃尸沟壑亦在所不惜。遂主动为红军带路,搜集情报,筹集粮秣,掩护伤员。翌年端阳节,孙家山区苏...[详细]
杨虎山(1918—1946) 又名虎群,洛南县三要乡人。 杨虎山出身贫寒,从小随父说书乞讨。10岁时,父亲去逝,杨去地主家干活。为不受欺辱,杨开始练功,平时两腿绑上十几斤重的沙袋负重锻炼,经过苦练,杨行走如飞,人称“草上飞”。杨虽未进过学堂,但在随父说书中,知道了不少侠客义士、英雄好汉的事迹...[详细]
杨家坤 号松泉、道光元年(1821)举人,被选授临潼县教谕,因侍奉老人未就任。后被聘任东来书院讲习,多有成效。兴安知府徐栋赠匾:“仪型桑梓”;广东兵备道高建瓴题联:“周夫子程夫子吾道其南端赖龟山夫子,张紫阳朱紫阳学者仰北现有松泉紫阳”。道光中,主纂《紫阳县志》,两年成书,为今存诸志中善本。生卒年...[详细]
杨俭(?~542年),字景则,西魏朝大臣。弘农华阴县(今陕西华阴市)人。北魏宣武帝正始年间(504~508)初仕为侍御史,后迁为员外散骑侍郎。孝明帝孝昌年间除顿丘太守,未到职,时值关中发生莫折念生和万俟丑奴领导的大起义,他奉命随北海王元颢进军关中镇压义军。孝庄帝建义元年(528),兼给事黄门侍郎...[详细]
杨荐(生卒年不详),字承略,北周大臣、外交家。秦郡宁夷县(西魏置宁夷郡,北周改为秦郡,故治在今陕西省礼泉县东北)人。北魏孝庄帝永安年间,关陇一带爆发了莫折念生和万俟丑奴领导的各族人民大起义。北魏政府派来关中镇压起义的萧宝寅部连遭失败,又增派尔朱天光、贺拔岳领兵入关中。杨荐时在贺拔岳部将宇文泰部下...[详细]
杨江(1912~1936)原名文贤,化名杨秀碧、李养南。陕西蓝田人。幼入私塾发蒙,后进本县焦岱小学上学。1928年后在同窗好友、中共党员李景业帮助下,开始懂得不少革命道理。1931年秋到杨虎城宪兵营当兵。宪兵营里早有中共秘密组织,杨在这里阅读进步书刊,接受共产主义教育,于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详细]
兰州军区原顾问。 杨嘉瑞同志是陕西省兴平县丰仪乡洛庄头村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他历任营长、团长、旅长、军分区司令员、副军长、省军区司令员、兰州军区副司令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当选为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杨嘉瑞同志是...[详细]
杨津(469~531年),字延祚,北魏大臣。魏孝文帝令改字“罗汉”。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杨播之弟。由于他家是拓跋氏皇室的外戚,所以,当杨津11岁就被引入后宫,侍奉文明太后,授侍御中散。当时,孝文帝拓跋宏年幼,由文明太后临朝执政。她喜欢杨津相貌端庄,知礼义,就擢升为符玺郎中。 杨津生性...[详细]
杨季秋(1890—1927),太贤北村人,中部县红枪会首领。民国13年(1924)春,北村驻扎了一排土匪,借社会动荡不安之机,向农民要粮要物,敲榨0,横行乡里,逼得百姓叫苦不迭。杨季秋自发组织群众联络四乡,消灭土匪,抗粮抗捐,因以红缨枪为武器,即取名“红枪会”。组织成立后,先后从河南、湖北等地请...[详细]
杨爵(1493~1549年),字伯修,号斛山,明代学者。陕西富平人。杨爵在幼年时就爱好学习,因家中贫困,躬耕时带着书本诵读。后受其兄牵连,被逮至牢狱中。于是他给县令上 书,辞语激烈。县令为之惊讶说:“此奇士也。”当即将他释放,以礼相待。 嘉靖八年(1529)杨爵中进士,授官行人,经改选为御...[详细]
杨宽(?~561年),字景仁(《北史》作蒙仁),西魏、北周朝大臣。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他少年习文,亦爱好练武。20岁时,被除奉朝请。孝明帝元诩神龟末年,他的父亲杨钧出任恒州刺史(治所在今山西大同市),他要求随父赴边镇立功,被改授将军、高阙戍主。正光元年(520)九月,奉命护送朝使陆希道等...[详细]
杨明轩(1891~1967)原名荃骏,字明轩,后以字行。陕西户县人。清宣统元年(1909)起,先后在西安府中学堂、陕西法政学堂、秦省第一中学、三秦公学读书。辛亥革命爆发后参加学生队,在西安街头维持秩序。 1913年秋,杨被推荐公费留学日本,入东京同文书院。不久,日本乘欧战之机侵占中国青岛等地...[详细]
杨弃(1918~1975)别名泳周。汉阴县人。 其祖父为清末秀才,家中薄有田产。 杨弃15岁时考入省立七中(安康中学),在此期间接触到了《大众哲学》、《宇宙风》、《读书生活》等进步书刊,思想逐渐倾向进步。高中时期,时值“七七事变”暴发,杨弃遂萌发投笔从戎,参军抗战的念头,并将这种念头付诸行动...[详细]
杨乾运(?~554年),字玄邈,南朝梁将领,氐族。傥城郡兴势县(后魏分城固置兴势县,在今陕西洋县)人。其家是当地氐族的首领,他的父亲杨天兴仕齐为安康郡守。杨乾运弱冠被辟为梁州主簿。北魏孝昌元年(525),除宣威将军、奉朝请。不久,任梁州治中,除安康郡守(南朝宋置郡,在今陕西汉阴县西)。 西魏...[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