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安节(1068—1116),字元承,永嘉县人。北宋元祐(1086—1093)年间和弟安上联荐于乡,同入太学,后又联袂赴洛阳从程颐受业。安节曾编《伊川语录四》。两人俱被列入“元丰永嘉九先生”,安节称大刘先生。元符三年(1100)进士,初任越州诸暨主簿,河东提学司管勾文字。以宰相荐,召对便殿,言东...[详细]
刘安上( —1128),字元礼,永嘉人。和从兄安节同入太学师程颐,乡里推其学行,称为小刘先生。北宋绍圣四年(1097)初,授杭州钱塘县尉,继升处州缙云县令。大观元年(1107),提举两浙学事,陛辞进对称旨,徽宗称其醖籍有大臣体,即日除监察御史。次年,迁侍御史,论事详审。蔡京结党营私,为“六贼”首...[详细]
刘劼甫(1883—1928),名凤威,字劼甫,以字行,青田南田(今属文成县)人。青年时就读浙江武备学堂,毕业后在杭州南星桥陆军步队服役。后参加光复会。辛亥革命时,率起义军从凤山门攻入杭州城,升任管带。后历任水上 厅传司所所长、内河水警第二总署长、浙江警备队第五区统领、金衢严防务正指挥官等职,授三...[详细]
刘劲持(1904—1988),出生于青田南田(今属文成)。中学毕业后就读厦门大学,因父病逝辍学。1927年考取国民革命军26军军官团,后又入黄埔军校(六期)、陆军大学(十一期)。毕业后,在国民党军队中历任少尉通报员、上校参谋、少将司长、整编26和57师少将师长、98军少将军长。抗日战争期间,先后...[详细]
柳苦民(1897—1930),原名志连,又名兆根,参加革命后改名苦民,温岭县(今温岭市)江厦岭脚村人。10岁丧母,15岁时父兄相继病死,给地主放牛,稍后以打短工、撑船、卖缸度日。1927年,由梅溪小学教师俞诗言介绍加入共产党。1928年1月,任中共温岭县委常委,分管武装工作,化名赵连福。同年秋,...[详细]
刘廷芳(1891—1947),字亶生,永嘉城区(今温州鹿城区)人。少年就读温州艺文中学,后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曾多次撰文于上海新闻报上,批评教会学校办学宗旨和管理措施不当,尤对西洋教士藐视中国文化深表愤慨,主张应延请教育专门人才为教会办学。后为金陵神学院教务长司徒雷登(John Leighton ...[详细]
刘英(1906—1942),原名声沐,化名可夫、越人、爱群、锄非、王志远、林远志,江西瑞金人。1924—1927年,任松山小学教师,开始接触进步书刊,并结识瑞金县地下党负责人邓生文。1929年4月改名刘英,参加进驻瑞金的工农红军第4军;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历任红军连指导员、营政委、团政治部主任...[详细]
李振声(1893—1932),字日照,化名陈伯南,永嘉桥岙垟村(今属瓯海区)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上、下河乡一带宣传革命、建立农会、发展党员,被选为永嘉县农会负责人。 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在温州城郊莲花心、慈湖等地坚持斗争。1928年1月,中共浙江省委特派员郑馨来温州组建永嘉县...[详细]
陆建之(1878—1934),名德荣,别号警庐,以字行,永嘉(今温州鹿城区)人。自幼习举子业,遍读《十三经注疏》,旁及二十四史和诸子百家,擅长训诂、音韵,工诗文,善行草,沉静寡言,日与书卷为伍。因屡试不第,故改业习医,然旧习未改,故亦儒亦医。民国初,夫人王瘦梅英年病逝,悲痛不已,始一意专攻岐黄之...[详细]
马公愚(1893—1969),本名范,初字公驭,后改公禺、公愚,晚号冷翁,因其斋名“畊石簃”,故又署畊石簃主,永嘉城区(今温州鹿城区)百里坊人。永嘉马氏,自清以来,以诗文、金石、书画传家凡二百年。曾祖昱中(解元出身)、祖父兰生(名元熙),均工诗文书画。公愚幼承家学,稍长曾师承瑞安孙诒让、究心周鼎...[详细]
马孟容(1882—1932),名毅,永嘉城区(今温州鹿城区)人。少时从汪如渊习画。浙江高等学校毕业后,在中学任美术教师。1923年,在省立十中执教时,与朱自清共事,曾给朱绘《月夜海棠》图,朱自清为此作《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的散文,以文换画,结为艺术知己。1926年,应刘海粟聘,任上海艺专...[详细]
马星野(1909—1991),原名允伟,读小学时改名伟,笔名星野,平阳人。出身书香门第,幼承家教,早具文学根底。14岁考入浙江省立十中,为教师朱自清所赏识。朱曾引李商隐《宋玉》“何事荆台十万家,独教宋玉擅才华”句在其一篇作文后作评语。1926年,以同等学力考入厦门大学,次年又考入南京中央党务(后...[详细]
梅冷生(1895—1976),名雨清,字冷生,以字行,永嘉城区(今温州鹿城区)人。民国初年毕业于浙江法政专科学堂。博学,善诗文。1920年在温创办《瓯海潮》周报;同年5月,与王毓英、夏承焘、陈仲陶等组织文学团体慎社,先后刊出文、诗、词录4册,后从瓯海道尹吴兴林鹍翔学词。次年在林支持下,重修积谷山...[详细]
梅仲微(1907—1987),字子卿,原籍瑞安玉壶(今属文成),20岁迁居平阳鳌江东河。1936年出国。先在马来亚尤运坡做矿工,后去泰国当船员。1940年到荷兰,在阿姆斯特丹做些小买卖。后和同乡胡丛业、胡守忠等合股开设玉壶酒楼。迁居爱尔唐赛城后,独资经营天安酒楼,事业不断发展,扩展到奥地利。19...[详细]
南延宗(1907—1951),原名蒋康,字怀楚,乐清县翁垟南宅村人。早失父母,家境清寒,而学习成绩优异,小学未毕业即考入浙江省立第十师范学校;在十师只读3年,又提前一年考入南京中央大学地质系深造。 1931年大学毕业后,进北京地质调查所工作,致力于地质学研究,其中对矿物学与矿床学研攻尤深。六...[详细]
南宗景(1904—1942),字振镛,乐清黄华人。少承家学,勤习医理。30年代初,毕业于上海国医学院。初在永嘉城区(今鹿城区)行医。曾被推为永嘉中医公会主席,创办温州宗景国医专修社,培养生徒。1930年春任教于苏州国医学院,秋转教于上海国医学院。教学注重基本功培养,善于掌握循序渐进。如先《内经》...[详细]
潘柽(?—约1206),字德久,号转庵,永嘉人。屡试进士未中,以父荫,得授武职,曾参建康(南京)戎幕。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春,随使臣出使金国,归国后曾任福建兵马钤辖。柽因比年“漫浪江湖,吟号不择地,故所至有声”。其《题钓台》有“但得诸公依日月,不妨老子卧林丘”联,为世传诵。其北征往来所赋《...[详细]
潘国纲(1882—1938),字鉴宗,号鉴园,永嘉(今瓯海区北林垟乡庙后村)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考入福建武备学堂,毕业后任江北督练公所委员等职。宣统元年(1909)进保定军官学校。三年八月武昌起义后,杭州新军成立军政府,国纲回浙任都督府参谋部科员,续任革命军司令部第一参谋。1912年8...[详细]
潘怀素(1894—1978),原名潘茳,字思白,永嘉昆阳人。少年有志于学,20多岁即远渡重洋,先后去日本、德国留学,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晨报》记者和许多大学的教授。建国后,曾任政务院参事室参事。 1921年6月在日本留学期间,曾参加郭沫若与成仿吾等创办的创造社,从事文学翻译工作,推动新...[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