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若硅(?~1854)字桐坡,长沙人,刘权之子。清嘉庆十八年( 1813)中副榜,先由工部员外郎就外职,署遵化、定冀等州及大名知府,后叉所任宜昌、德安、襄阳等府事。咸丰二年(1852)署黄州府,题补安陆,升盐法道,未赴任而太平军占黄州,遂离职回省。咸丰四年,太平军再进武昌时被击毙。 ...[详细]
柳三和(生卒年不详)长沙四大名厨之一。湘省主席谭延极为赏识,凡有宴会,若非柳三和亲手制作,必不下箸。柳三和在长沙中山东路开设“三和酒家”,其名菜“三层套鸭”、“七星酸肉”、“生炒羊肚丝”、“素烧方块豆腐”、“白汁菜心”等著称于时,非其他家所能及。 ...[详细]
刘善涵(1867~1920)字淞芙,斋名蛰庐,浏阳人。清光绪十七年(1891)人武昌两湖书院。戊戍变法时期,在长沙筹办维新书局,参与创办《湘报》,叉在浏阳倡议设不缠足会,鼓吹维新。后期因对张之洞心存幻想,与谭嗣同相处不洽。三十四年,随熊希龄赴吉林清理财政。辛亥革命后在浏阳创办县立女子学校,聘谭嗣...[详细]
刘善泽 (1885~1949) 刘善泽,字腴深,晚号天隐,浏阳县大瑶长口瑕人,清光绪十一年(1885)生。幼聪颖,4岁就读,10岁能文,14岁能诗,18岁补县学生员,援例入成均,授训导。同邑名宿李雨亭嘉其早慧,以女妻之。刘善泽尤精经传注疏之学,曾与湘阴郭复初编修立约,合疏小戴记,以补乾嘉...[详细]
柳午亭 (1877~1957) 柳午亭,又名大谧,长沙县高桥方塘冲人,清光绪三年(1877)生。幼从设馆授徒的父亲襄丞读书至21岁,此后在省城任家塾教师。时受维新变法的影响,二十九年辞馆考入南京水师学堂学习,一年后因母丧回湘。不久被湖南省选派赴日本学习 一年半,结业后又与李肖聃、薛大可、...[详细]
刘先俊 (1882~1911) 刘先俊,宁乡县道林人,清光绪八年(1882)生。早年留学日本,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回国后在湖南长沙、江苏镇江等处新军任教习、管带。 宣统三年(1911)武昌起义成功后,为了早日推翻清朝,策动各省早日独立,他决计去新疆开拓新的革命阵地。经舅父陶森甲的推荐...[详细]
刘运鸿(1892~1976)善化县六都(今望城县嵇山乡)人,清光绪十八年(1892)生。中医伤科世家,其先辈被誉为“古塘法师”。幼承家学,亦以中医伤科著称。1957年加人中国农工民主党.1958年任长沙市南区联合医院伤科主任。先后被推荐为省、市政协委员,并当选为市、区人大代表。1976年病逝。...[详细]
刘芝德(1875~1920)长沙人,清光绪元年(1875)生。少入义昌祥西服店学徒,后结识黄兴等革命志士,参与反清活动。义昌祥改为湖南被服厂,作为联络站。后赴日本与陈作新联系,遂入同盟会。回国后,在长沙策划革命活动。武昌起义胜利后,焦达峰等光复湖南,他被推为都督府顾问兼湖南被服厂总办。1914...[详细]
刘宗向(1879~1951)字寅先,宁乡县人,清光绪五年(1879)生。三十四年毕业于京师大学堂,授举人,不久出任山西大学史地教授。辛亥革命后居妊沙,为长郡中学校董,并先后在第一师范及湖南高等学堂任教,1913年与黎锦熙、杨怀中、陈天倪等创办宏文书社,编印图文课本,为湖南民间白编教科书之始。19...[详细]
李维城 (1898~1976) 李维城,学名李干,号惟诚,长沙县清泰都三塘冲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生。1918年人湖南高等工业学校,因家庭经济困难辍学。后赴河北栾县任县署文书,不久又去浙江在烟酒印花税局工作。1920年任曹娥、嘉善稽征所主任,1922年任察哈尔兴业银行文牍。192...[详细]
李篁仙 (1825~1894) 李篁仙,原名寿蓉,长沙县河西都赤岗村(今望城县大湖乡赤冈村)人,生于道光五年(1825)o早年人县学补廪生,咸丰元年(1851)中恩科乡试举人,六年成进士。其试卷原列在御览十本中,及朝考,误点注,乃置三甲(同进士出身),用为户部主事。他自感失意,不事应酬。...[详细]
黎先诚(1884~1967)又名意达,浏阳人,清光绪十年(1884)生。早年加入会党,二十九年与焦达峰等在黄公桥黎家大屋成立会党机关,从事反清活动。不久,与焦达峰人东文讲习所学习,同年加入黄兴组织的同仇会。长沙起义失败后,随焦达峰一道去日本留学,次年加入共进会。不久回国,积极开展策动会党的工作。...[详细]
李锡藩 (1823~1850) 李锡藩,字晋夫,长沙县河西杉木桥(今望城县大湖乡)人,清道光三年(1823)生。道光二十四、五年间,他携三弟李寿蓉在长沙城南书院就读,与表兄丁取忠“讲求勾股开方诸法,袍砣不倦”,对“古人之立天元一,西人之借根方,一见辄通晓”。其时,丁取忠感到中国传统数学中...[详细]
李熙雅(1883~1945)字主清,浏阳县城关镇人,清光绪几年(1883)生。李姓世业烟花,后渐失传。李熙雅成家后,翻阅祖传旧籍,见有烟花记载,遂萌恢复先人技艺之志。一次路过铁铺,见匠人扣制铁器,铁锤下砧,火花四溅,由是得到启发,经反复研试,终于出现闪光四射的焰火,取名“萝卜花”。后儿经改进,制...[详细]
李亚农 (1897~1933) 李亚农,字云初,号亚安,别名天岩、克毅,长沙县果园大河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生。1915年,他到长沙伯父李肖林开设的鸿飞印刷厂学艺谋生,不久考入湖南群治法政大学。 “五四”运动爆发后,毛泽东、何叔衡、彭璜等发动青年学生起来反帝救国,重组湖南省学生...[详细]
黎兆枚(1872~1922)又名师义,化名肃清,宁乡人,清同治十一年(1872)生。光绪二十六年(1900)在南京秘密参加兴中会,以“同心协力,兴汉灭清”为号召,策动武装起义。事泄后网乡匿居。宣统元年(1909),考取甘肃省司法署书记官。1912年3月,协助新军督练所总参议黄钺,在甘肃秦州举行起...[详细]
李仲融(1903~1980)长沙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生。1925年毕业于上海困民大学,同年12月加入共产党。30年代支持报人严怪愚推动《长沙力报》转向抗日救亡运动。抗战初期,任湖南文化界抗敌后援会常务理事兼宣传部主任。1939年在桂林创办百火出版社,主编《中苏月刊》。1942年转赴苏北...[详细]
李子刚(1889~1914)又名子光,号幼梅,长沙人,清光绪十五年(1889)生。光绪末年加入同盟会,武昌起义后,随黄兴赴鄂督战。旋返湘成立义勇独立队,充队官,拟援鄂。后南北停战,随队往南京。义勇队解散后任南京留守府总务科员。二次革命时,任江苏讨袁军总司令部副官,失败后避居上海。后奉黄兴密令归湘...[详细]
隆观易(1839~1878)字无誉,别号卧侯,宁乡人。幼奇慧好学,年10余岁,父系狱死,流落异乡,专事吟咏。20余年间,得诗数千首,多散佚。与同乡廖树衡友善,得识江西陈宝箴。清同治年间(1862~1874)中,县人喻光蓉官甘肃狄道州,应邀前往,留两年归。光绪三年(1877),复就喻光蓉于甘肃宁...[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