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宇润男,汉族,霍山人,1965年2月生。1978年9-1983年7月,在安徽省霍山县第二中学读书;1983年9-1987年7月,在安徽大学经济系读本科,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87年8-1989年8月,在金寨县律师事务所从事律师工作,取得律师资格。1989年9-1992年6月,在兰州大学法律系攻...[详细]
张作仁男,1934年生,霍山县人,原三板桥医院院长,中医师,1981年退休。擅长哮喘病、气管炎、婴幼儿腹泻等疾病的治疗,并依据近六十年的临床经验形成了独特的中药治疗方剂。如:“五枝镇哮膏药”,专治小儿气管炎,贴一次即可治愈;“小儿保健药兜”,专治小儿呕吐、结食、腹痛、腹胀、腹泻,不用吊水、打针、...[详细]
赵嗣文男,汉族,霍山县黑石渡镇戴家河村人,1943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1962年7月于六安师专毕业后参加工作,历任戴家河初中教师、校长,下符桥职业中学校长,霍山县职业高中校长,中共霍山县委党校校长,1989年被评为“安徽省教书育人先进个人”,1995年被国家教育部、人事部授予“...[详细]
郑贤明男,汉族,1934年7月出生,霍山县单龙寺乡人,中共党员。1950年3月任民兵队长,后任乡红茶厂负责人,1952年8月参加工作,历任:复兴乡助理员,城关区农会干事、组织干事,县委组织部组织干事,审干办公室科员,县直机关党委书记,与儿街区委副书记,与儿街公社党委书记,佛子岭公社党委书记、革命...[详细]
周自衡男,汉族,1933年4月生,霍山县城关人(原住址为县城西大街27号)。在小学和中学阶段,先后就读于玉带桥小学(后改称城西小学)、城关示范小学、霍山中学、六安一中。1952年9月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攻读原子核物理。1956年9月毕业,成为国家首届核科学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即被分配在中国科学院原...[详细]
朱琳(1915-1999)男,汉族,初中文化,霍山县大化坪镇白莲岩村人,1931年4月参加革命,任少先队副大队长。1932年8月参加工农红军,1935年9月加人中国共产党。1937年8月所在部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历任通讯班班长,部队排长、副连长、连长、副营长,支队参谋长、副支队长。此间曾在抗...[详细]
陈法汉(1908~1930),男,汉族。安徽霍山人。 化名王雷,出生在落儿岭乡,1924年考入黑石渡第四高等小学。1926年考入安庆中学。同年在校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回到家乡,在清潭沟新民小学任校长。秘密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组织农会,曾建立中共小组、支部,并任支部书记。19...[详细]
陈光烈(1900—1933)。1928年,参加农民协会,带头开展抗租、抗税、抗夫、减息斗争。1929年霍山春荒,他率领赤卫队和群众扒地主的粮食,同地主展开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不久,他由赤卫队队长提升为纵队队长。1930年6月1日,他率队包围匪徒魏营驻所,一举摧毁魏营。1933年,他在淠河东境一带...[详细]
程学禄(1907—1933),男,安徽霍山人,参加国民革命,后任赤卫队指导员、团长、皖西北道区军事委员等职,革命烈士。 出生于医生世家。13岁时入学,共读8年私塾,有一定的文化修养。1927年3月曾参加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三军第一师第三旅驻霍运输队工作,后随-战六安、霍邱、寿县、安庆、湖北等地。...[详细]
戴国兴,又名戴绍伦、戴汉兴。1908年3月生于霍山县磨子潭乡石槽村,汉族。1927年考入省立六安三职中学,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9年春,戴国兴在家乡组织农会。1930年7月,在磨子潭组织成立了苏维埃政权和农民赤卫大队。1930年8月,戴国兴来到定远,以教书为名,培养、吸收优秀分子入党。到...[详细]
丁楷(1907~1931.9)革命烈士。安徽省霍山县人。1922年考入设在黄栗杪的霍山县立第二高级小学,曾参加“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1926年在安庆工业专门学校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考入安庆工业专门学校学习。1927年秋受党的派遣,回到家乡,先后在蔡家河、长岭庵小学任教,以教员的公开身份为...[详细]
杜起鹤(1899—1959)字云卿,霍山县太平畈乡高山铺人。自14岁起,从其父杜复育学医,迄其殁,临床40余年,举凡安徽之霍山、金寨、岳西、太湖,湖北之英山、罗田、浠水,方圆500余里之崇山峻岭,穷乡僻壤,莫不留有杜起鹤救死扶伤之足迹;以其精湛之医术,高尚之医德,力起沉疴,愈人痼疾者,诚不可胜数...[详细]
韩世友,(1903-1931),安徽霍山人。生于下符桥附近一户贫苦农民家庭。1927年参加革命。1929年任赤卫大队长。曾率队攻打龙井翁团,镇压了 头子翁宏尚,处决了一些罪大恶极的团匪,大大地鼓舞了革命士气。1930年4月,受中共霍山县委命令率部在三尖铺一带,切断电话线,破坏道路,堵截溃敌和援敌...[详细]
何琦(292之前-373之前),字万伦,东晋庐江灊县(今霍山县)人,晋代三国论作者,其本是一个好古博学之士。可是为恐对母亲供养不适,就勉强当了一名县令。后来母亲去逝,他说:“所以仕者,实博利禄以供亲耳。今亲已卒,复何求焉。”于是罢官归野,耽玩典籍,以琴书自娱,成为一代高士,同时他的孝行也传诵千古...[详细]
何桢(约220—289年间在世),字元幹,西晋庐江灊县(今霍山县)人。魏晋之臣,历任魏国弘农太守、幽州刺史、廷尉。入晋后任尚书、光禄大夫,与羊祜为莫逆之交。泰始八年(272年),曾任监军,征讨匈奴刘猛,多次获胜。有文学器干,时以文学著称。著有《许都赋》及文集5卷行于世。 ...[详细]
何胤(446年—531年),字子季,庐江灊县(今安徽霍山县)人,何点弟。生于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卒于梁武帝中大通三年,年八十六岁。好学,从刘献受易及礼记、毛诗,又入锺山定林寺听内典,其业皆通。起家齐秘书郎,出为建安太守。后入为太子中庶子,撰新礼。阴帝时,入山隐居以终。胤注百-一卷,十二门论一卷,...[详细]
何点(437—504),字子晳。南朝梁庐江灊县(今霍山)人。何尚之孙,何铄子。11岁时,因其父患有疯疾,无故害妻,坐法而死。遂绝婚娶、宦情而隐逸,号“游侠处士”。博览群书,精通儒学,宋、齐、梁三朝相继多次征召,均辞之。信佛学,好文学,与孔稚珪、张融等为莫逆友,曾识拔丘迟、江淹。与兄求、弟胤皆为当...[详细]
何法倪(339—404),晋穆帝司马聃的皇后,庐江灊县(今霍山)人。父何准为散骑侍郎,伯父何充官骠骑将军,族父何琦曾为太尉参军,外祖父孔夷为侍中、关内侯。其父何准死后追赠金紫光禄大夫,爵晋兴县侯。升平元年(357年)八月,法倪被立为皇后。 何皇后青年守寡,又没有儿子。孤苦一人居住永安宫。晋哀...[详细]
何求(434~489),字子有。南朝宋庐江潜县(今霍山)人。何尚之孙。元嘉末年(453)曾为文帝挽郎,历官太子洗马、丹阳郡丞、太子中舍人等。与其弟点、胤均为当时知名学者。因其父有疯疾,无故害妻,坐法而死。父母双亡后,兄弟三人皆无宦情,隐居不仕,终身从事于教授生徒和学术研究。曾隐居吴郡、南涧寺、虎...[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