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永昭(1904—?) 别号景常,香山县人。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四期步科、中央训练团党政班第十六期、陆军大学参谋班第一期毕业。任同民革命军排、连长,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步兵大队少校区队长,训练部少校训育副官、助教。民国19年(1930)任广东军事政治学校中校教官、第一集团军独立第三旅中校参谋主任、...[详细]
阮汉三(1888—1952) 又名官冬,字叠英,清光绪十四年(1888)11月19日,出生于沙溪圣狮村。少年时随父亲阮锡南到秘鲁、墨西哥、檀香山等地谋生。1904年,孙中山到檀香山宣传革命,多次聆听孙中山演说,1908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回国,参加3月29日广州黄花岗起义,起义失败后...[详细]
阮镜清(1905—1993) 沙溪圣狮村人,中国现代心理学家。民国16年(1927)中山大学教育系毕业。1934年赴日本留学,在东京帝国大学研究院攻读教育心理学。1937年回国先后任广东省立勷勤大学教育学院、广东省教育学院、广东省文理学院教育系讲师、副教授、教授、系主任,中山大学师范学院、教...[详细]
阮云光(1900—1991) 原名文光,别名煜或旭,沙溪圣狮村人,民国9年(1920)考入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美术科,与安堂乡林介如(中山名画家)同班,两人往来密切。适逢名画家高奇峰、高剑父任教,遂将岭南画派的韶光尽收腕底。1926年其入读广州市立美术专科学校西洋画3年,毕业后回家乡在龙...[详细]
阮志远,1931年生,广东中山人。1949年5月参加革命,1954年6月参加中国共产党,曾任广州市郊区(白云区)文化局局长,区委常委、区委宣传部部长,区委办公室主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1993年10月离休。在他任区文化局长和区委宣传部部长期间,白云区的文化艺术得到健康蓬勃发展。80年代,《...[详细]
苏和礼(1893—1971) 港口穗农村人,农民出身。1954年当选港口乡人民代表,后任港口西街第三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主任。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至1958年任中顺大围工程管理委员会副主任。1961年起,连续10年专职负责港口区水利会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港口是低沙...[详细]
孙妙茜(1863—1955) 女,孙中山二姐。南蓢翠亨村人。小时候常与孙中山一起劳动,打柴、挑水、拾猪菜等。十三四岁时,被母亲杨氏按旧例缠足,所受痛苦得孙中山同情,为其请求母亲不要给其缠足。嫁同县崖口乡杨紫辉(又名帝光)为妻。杨紫辉曾在檀香山孙眉(孙中山兄)处做工,后去台湾和杨心如经营...[详细]
孙学成(1825—1864) 孙中山二叔。南蓢翠亨村人。早年读书,务农,娶妻程氏,生女妙桃。与同乡到美国加州淘金谋生。清咸丰六年(1856)翠亨村民重修北极殿,与同乡陆廷芳、杨启宽、孙亚察、陆亚兆、陈谦容共捐银255两2钱4分。咸丰十年(1860)前后回乡,在村西土名“聚宝盆”(原翠亨供销社...[详细]
谭杏(1895—1996) 女,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6月14日出生,南蓢崖口村人,出身华侨家庭,嫁翠亨村杨东为妻,人称杨伯母。政协中山市第三届委员会委员。早年随丈夫在大连铁路局生活,育有三儿三女,大女杨日松、二儿杨日韶、三儿杨日璋、四女杨日增、五儿杨日昕、 六女杨日芳。“九一八”事变后...[详细]
王昌(1885—1918) 沙溪石门村人。农民出身,少时家贫。青年时期到香港务工,喜欢与思想进步人士交往,由加拿大华侨李翰屏(环城恒美村人)介绍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革命组织。辛亥革命后赴加拿大域多利开设理发店以掩护革命活动。清宣统三年(1911)加入中国同盟会。民国7年(1918),北洋军阀段祺...[详细]
王贵(1838—1916) 南蓢泮沙王屋村人,别号香谷、殿璋。清咸丰五年(1855)17岁时随亲友从加州赴美国夏威夷,在瓦胡岛(Oahu)东北部的普那路岛(Punaluu)登岸,开始从事种水稻等农活。几年后入读正规学校,接受西方文化教育,参加校内外活动,扩大视野,为以后发展和进入夏威夷上流社...[详细]
泾渭(1900—1960) 曾用名其猛、鼎。香山县人。民国16年(1927)考入广东航空学校。1929年毕业后参加过中原大战,任广东空军第二中队分队长?第一中队分队长,第六中队副队长、第七中队队长。1936年7月北飞投蒋(介石)。后参加抗日,曾任南京空军第二十九中队队长,广东航空总站站长、航...[详细]
魏邦平(1883—1935) 字丽堂,出生于古镇海洲乡麒麟坊。13岁随父凯臣赴日本神户,入读同文学校。后结识出走日本的革命志士,接触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不顾父兄反对,潜登火车,毅然投入振武学堂。学习年余,成绩优异,为当时中国驻日领事所悉,获官费入读日本陆军士官学校骑兵科。清宣统元年(1909...[详细]
韦德(1898—1925) 香山县人。香港皇仁书院毕业,到日本轮船服役,其间加入中华革命党及筹饷会。后分别到俄国皇后轮、太平洋公司轮船、亚士总统船服役。民国14年(1925)12月5日,其在船上击毙乘船赴上海的陈炯明部将洪兆麟,事成引枪自戕。 同年(公元1898年)出生的名人: 傅保...[详细]
韦玉珊(1849—1921) 名玉,字宝珊。香山县人,清首道光二十九年(1849)出生于香港。香港富商韦光之子,黄胜之婿。早年入读香港中央书院(今皇仁书院),1867年留学英国,先就读利些时打学校,次年转读苏格兰大来书院。1872年返香港于有利银行供职,协助父业。1880年参与创办保良局,又...[详细]
吴达元(1905—1976) 原籍香山县,出生于上海。早年就读清华大学外语系。民国19年(1930)赴法国留学。1934年回国后,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任教。抗战胜利后,回北平清华大学任教。1952年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兼系副主任。1976年3月24日病逝。著有《法国文学史》、《法语语法》,译...[详细]
吴康楠(1903—?) 字良材,香山县人。广东陆海军西江讲武堂毕业。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三师教导营教官、副营长。民国18年(1929)任第十一军营长;民国19年(1930)任第十九路军营长;1933年任第十九路军教导团团长;1934年入广东军事政治学校军官特别班深造;1936年任第一集团军特务第...[详细]
伍美月(1905—1991) 祖籍大涌南村,旅日侨领。13岁到香港,18岁赴日本谋生,在东京开办“乐阳”菜馆,经营有方,业务不断扩展。曾任日本静冈县华侨会长、东京华侨总会顾问、东京华侨乡亲会会长、横滨广东同乡会名誉会长,热心为旅日侨胞办事,深受侨胞拥戴。1956年,受中国政府邀请,回国参加国...[详细]
吴子垣(1883—1944) 又名紫垣、少薇,字绵芳,号松庐、刚父,笔名微子、抗公,沙溪龙聚环村人。清光绪九年(1883)9月16日出生。1908年与吴尚鹰等组织击揖社和中国少年体育会。1909年在澳门参与组织革命机关,到各乡演说及筹募款项,参与香山起义。后在上海参加南社进步社团活动,宣传革...[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