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啟才935年2月出生于高梁镇柏子山村。家贫且人多,仅读私熟一年,劳作之闲自学。1949年末内江解放,于1950年才去高梁小学高二年级插班读书,1952年以优秀成绩考入内江一中,初中毕业后考入内江高中,继之考入北京邮电大学读书5年,毕业后分配在国防科委第四分院从事国防科研工作。 在工作中,他...[详细]
郭通熊(1920-2005),永兴县柏林镇马桥村花屋组人。 小学毕业后,他跟随别人到江西、上海、南京等地淘金。1949年随父去香港,去港后生活无着落,跟人家做工,挑石头、河沙,还是不能解决父子的生活,后来发现有个山脚下有泉水,他就挖了一个井,父子二人靠卖水为生。1956年前往台湾,开始从事金...[详细]
郭永昌(1924-1994),永兴县柏林镇马桥村人。 13岁时随父亲郭通郡、伯父郭通州、叔叔郭通理到香港淘金谋生,饱受生活的艰辛,多年的淘金生活练就他能写会算、交朋结友、左右逢源的能力。1947年携新婚妻子李清定居香港,结束往返香港和永兴的奔波生活。1952年与伯父牵头联络几个在香港的柏林老...[详细]
何蕃(1905—1974) 生于1905年10月13日(清光绪三十一年九月十五)。广东兴宁人,字超然。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四期工兵科、陆军大学将官班乙级第一期毕业。 1932年2月出任中央军第十七军(国民革命军第五十二军)第2师(师长黄杰)工兵营中校营长。 1933年率部参与了古北口长...[详细]
贺千秋(1908一1943),原名何孝章,浙江省海宁人。高小毕业后在家自修,后跟随其兄弟何明斋(上海商务印书馆)去上海,就读于上海惠灵中学。1924年,他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曾任该馆团支部书记。1925年,商务印书馆的党组织领导了上海市南京路四大公司的店员大 ,...[详细]
何绍周(1902—1980.11.06),贵州兴义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黄埔军校第1期、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15期炮兵科)、陆军大学正则班第10期毕业。中国远征军总预备队新编第八军军长、云南警备总司令、第五集团军副总司令、第六编练司令部司令官兼第四十九军军长,贵州省绥靖公署副主任、川黔边绥靖公...[详细]
贺胜良962年出生于顺河镇拱桥村。1980年入伍,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开始在广州军区某部从事天线架设与维护工作,1985年起担任班长。 贺胜良在工作中总是以身作则。悬崖陡壁他在前头探路;抬上百斤的天线杆爬山涉水,他总是扛最重的一头;在蚂蝗乱窜的臭水塘里,他第一个跳下去;夏日安...[详细]
何子伟(1903-1950),又名何昆雄,原籍资兴市州门司镇白筱村,1903年12月生于湖南酃县水口上坑,出生即过继给经商的叔父做儿子,家境较富裕。 何子伟先后就读资兴县乐城高小、长沙岳云中学、汉口明德大学商科。1924年5月入广州黄埔军校第二期学习。在黄埔军校时,集体加入了国民党,毕...[详细]
贺祖英,女,1960年6月出生于内江县新店乡,中共党员,内江市东兴区奋发学校校长、党支部书记。 1993年7月,贺祖英所工作的单位东兴区客运公司面临破产,她下岗了。下岗后,她面临家庭经济困难,十分焦虑。她在无意中发现一些学龄儿童成天在街上游玩,一问才知是些农民工子女,在城里入学难。她下定决心...[详细]
黄荷凤 生殖医学家。上海交通大学教授。1957年9月生于浙江省嵊州市,籍贯浙江临安。198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医学院(原浙江医科大学),1989年获得妇产科学硕士学位。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院长,教育部生殖遗传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主...[详细]
黄建章(1895~1978)又名黄俊民。江苏泰兴人。纺织技术专家。1920年毕业于南通纺织专门学校。1949年任青岛中纺八厂工程师,1950年任青岛纺织管理局织布总工程师。总结的“织布工作法”、“织机保全工作法”,分别被纺织工业部“五一织布工作法”和“五三保全工作法”吸收。是山东省一届人大代表,...[详细]
黄济川,原名黄锡正,1861出生于平坦乡一户农家,读过几年私塾,17岁时患有严重的肛瘘,曾四处求医问药而久治不愈。后访于富顺民间医生龚心裕处,追随求医,颇有疗效,并在治疗的数月中,随龚心裕往来于四川各地,亲眼目睹了龚心裕精湛的医术,同时也被他救人于危难的悬壶济世之举所感动,遂决意拜师学艺。龚心裕...[详细]
黄山定(1910—1996),原名伟光,曾用名道坤、聊化,笔名劳中、范马、尔刚,兴宁县刁坊镇瑶岗村人。 1928年,考上兴民中学新制第八届,“三中”合并后就读县立第一中学。1930年春,转学五华县铁岭中学,同年冬毕业。1931年春,前往上海,与老同学陈卓坤、陈铁耕等发起组织“上海一八艺社研究...[详细]
荒烟(1920—1989),原名张伟耀,兴宁兴城镇人。 1937年在兴宁一中念完初中,因家贫而离校参加抗战宣传工作,并开始学习木刻。1940年4月,在香港《大公报》副刊《文艺》上发表第一幅作品《雾中行军》,随后又在《文艺阵地》上连续发表萧红小说《生死场》木刻插图。 抗日战争时期,先在福建...[详细]
黄义藻,号碧池,1904年5月5日生于湖南省资兴县东乡枫树村。他自小喜欢舞刀弄棍,常常爱打抱不平,当看到富家子弟欺侮穷孩子时,便挺身而出。 1918年,黄义藻考入乐成高等小学,很快成为学校中最活跃的人物之一。对于封建习惯,他尤为反对。有次回到家里,看到母亲给8岁的妹妹裹脚,他坚决反对,并把妹...[详细]
华松林(1908—1947),本名何志相,又名何松林、何天明、张天民、何纪香、肖华等。浙江诸暨应家峙杜人。先后在枫桥、绍兴、杭州等地求学,最后毕业于杭州蕙兰中学。大革命时期,经朋友介绍去沪做工,大革命失败后虽回家务农,暗地里却开始从事农 动。1929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4月,中共中央巡...[详细]
蒋方震,军事委员会顾问兼陆军大学代理校长,陆军上将。他是中国军事理论家,民国前后的30多年间,先后被赵尔巽、段祺瑞、袁世凯、黎元洪、吴佩孚、孙传芳、唐生智、蒋介石等军政首脑聘为参谋长或顾问。同期,他精心研究军事理论及世界军事状况,著述宏富,被誉为“军事思想家和军史学家”、“军事战略家”、“兵学泰...[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