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谦亨(生卒年不详)字牧叔,,吴兴(今浙江湖州)人。绍定间,为铅山令,为政宽平,人称生佛,家置像而祀,勒石章岩,以志不忘。历官京西路提举常平茶盐。嘉熙二年(1238),除直秘阁,为浙东提刑,兼知衢州。《全宋词》辑其词九首。...[详细]
张荣标, 男,艺名两朵花,男班旦角名伶。1913年出生在浙江嵊县廿八都村。11岁进瞻山小学就读三年,因家贫辍学。为生计,欲去学戏,但遭族长反对。因当“戏子”,要破张姓人无“戏子”的族规,就要被革姓除名。但张荣标与父母宁犯族规,也要进班习艺。1927年,男班名丑喻传海由沪返乡,在廿八都村招生办男...[详细]
张墒,字星垣,南市镇周便村人。清朝同治年间举人,任绥德州(今陕西省绥德县)学正。星垣出生于世代读书人之家,其家族在周围一带颇有名望。他为人坦率,衣着随便,不修边幅。肯动脑筋,很有心术,擅长写文章,特别精于医术。他曾说:“神农本经,长沙验方,是医生应遵循的规则和准绳。”他为人治病用药以《神农本草》...[详细]
张世兴(1904~1977),又名张云青,曾用名王光明,本市桑镇水流村人。 1917年至1925年,先后在本村、省一师附小、省三中、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在大学学习期间,接受了新文化、新思想。1923年8月,参加了魏野畴在北京组织的陕西旅京进步青年组织——“共进社”,11月,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详细]
张武翰 男,三级美术师。浙江嵊县人,1936年7月出生。1962年—1983年在嵊县越剧团任舞美设计,后调入嵊州剧院。浙江省戏剧家协会会员、省舞美学会会员。主要舞美作品有《波光粼粼》、《雍姬怨》、《赖九斤找对象》等。其中 《雍姬怨》获省首届舞美展览设计奖。另有《绍兴的水乡舞台》、《布景与纯景》...[详细]
张小巧 女,演员。原名张琴珠。1926年10月12日出生于浙江省嵊县大王庙王门头村。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1937年入嵊县马堂村科班,拜毛头师傅为师,专工丑角。第一年串红台演出《碧玉簪》饰王夫人。1939年至1946年间,与金雅楼、张桂凤等合作,长年巡演在杭、嘉、湖一带。1947年到上海,...[详细]
张雪君 女,二级演员。浙江嵊县人,1934年1月出生。1947年进嵊县申江舞台科班学艺。1949年去上海参加鲁家班演戏。解放后参加上海光华越剧团任小生。1953年参加上海虹口区少少越剧团任头肩小生。演出主要剧目有《双 陆文龙》、《哪吒》、现代戏《漏洞在哪里》等。1956年剧团改为国营,任副团长...[详细]
张茵 艺名粉牡丹。女,一级演员。浙江嵊县廿八都村人,1927年1月30日出生。7周岁进“小高升舞台”学戏,工花旦,4年满师。前后随班在绍兴、宁波等地演出,后进上海,因抗战爆发与同班年少演员逃难回家,搭班演出于浙江城镇,剧目有《夜来香》、《卓文君》、《杨贵妃醉酒》等。抗战胜利后演出于宁波大光明戏...[详细]
张元忭(1538—1588),字子盖(子荩),别号阳和,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隆庆五年(1571)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翰林侍讀、左諭德,與孫鑛同撰《紹興府志》50卷,有明一代修史屬翰苑諸臣,故稱張太史。萬曆己卯,教席內書堂,取《中鑑錄》諄諄誨之。卒於明萬曆十六年(1588年)。天启初年,追...[详细]
张云标(1895—1965) 男,演员、教师、编导。越剧男班四大小生之一。浙江省嵊县廿八都村人。从父(私塾先生)读书3年,以看牛割草维持生计。19岁拜相来炳为师学习落地唱书。1917年6月,随名演员卫梅朵、马阿顺至沪。其间,开创与绍班同台献艺之先例。与卫梅朵联合艺人废除戏班老板,自己负责戏班艺...[详细]
张仲方,韶州始兴人。祖九皋,广州刺史、殿中监、岭南节度使。父抗,赠右仆射。仲方伯祖始兴文献公九龄,开元朝名相。仲方,贞元中进士擢第,宏辞登科,释褐集贤校理,丁母忧免。服阕,补秘书省正字,调授咸阳尉。出为邠州从事,入朝历侍御史、仓部员外郎。 张仲方(766-837),贞元十二年擢进士第,又登博...[详细]
于右任曾说,陕西有三位受社会称赞的人,一是水利专家李仪祉,二是报人张季鸾,三是慈善事业者张子宜。 张子宜(1880~1964)名典尧,字子宜。陕西兴平人。清光绪三十三年(1 907)加入中国同盟会。清宣统三年(1911) 同盟会联合新军、哥老会发动西安起义,他在兴平组织响应,驱逐清史,保境安...[详细]
张佐臣(1906~1927年) 张佐臣,化名张鹏、张人杰,浙江平湖人。早年在上海日商大康纱厂做工。民国13年(1924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次年沪西日商纱厂二月大-时,张在沪东发动日商纱厂工人-支援。-声势浩大,得到社会各界声援,迫使日商接受谈判,签订协议。张是6名工...[详细]
赵成侯(?─前350年),嬴姓,赵氏,名种,赵敬侯之子,战国时期赵国君主。前372年,赵成侯在邢地浆水镇附近(今邢台县)高筑檀台,以朝诸侯。因在邢地建檀台,故名邢台。 前353年,魏国派大将庞涓带兵攻打赵国,围赵都城邯郸。齐使田忌、孙膑救赵,败魏桂陵。赵成侯二十四年(前351年),魏惠王与赵...[详细]
赵传家(1897~1993年) 赵传家,浙江嵊县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举家迁余杭。宣统二年(1910年),入嘉兴秀州中学。翌年辛亥革命兴起,孙中山赴嘉兴演说,赵聆听后即剪去辫子,改着短装。民国6年(1917年)毕业后留校任教。民国9年,转往湖州浸礼会中学任教。民国10年,考...[详细]
赵悼襄王(?-公元前236年),嬴姓,赵氏,名偃,赵孝成王之子,战国时期赵国国君,公元前244年―公元前236年。 公元前245年,赵孝成王去世,赵偃继位,是为赵悼襄王。公元前244年,派李牧攻打燕国,夺取武遂和方城。公元前242年,燕国派剧辛攻打赵国。赵悼襄王派庞煖率军抵抗燕军,庞煖击败燕...[详细]
赵惠文王(前308年─前266年),亦称文王,嬴姓,赵氏,名何,东周战国时期赵国君主,赵武灵王次子。 其母便是深得赵武灵王宠爱的王后吴娃。赵何乃是赵武灵王次子,并非长子。赵武灵王的长子是公子赵章。周赧王十六年(前299年)五月,赵武灵王传位于赵何,自称主父,但后来在赵惠文王朝会群臣时,他看到...[详细]
赵敬侯(?-公元前375年),嬴姓,赵氏,名章,赵烈侯之子,赵武侯之侄,战国时期赵国国君,公元前386年—公元前375年在位。 公元前386年,将都城从中牟(今河南汤阴)迁到邯郸(今河北邯郸),规划成两大区域,宫城区(行政中心)与大北城(商业中心),邯郸迅速繁荣。此后数年相继对齐、魏、卫、中...[详细]
赵烈侯(?—公元前400年),嬴姓,赵氏,名籍,赵献子(后追封为赵献侯)之子,战国时期晋国赵氏封君、赵国开国君主,公元前408年―公元前400年在位。 公元前453年,晋阳之战,韩、赵、魏三家灭智氏,权分晋国,但在法律上从晋国脱离出来,则始于赵烈侯。公元前400年,赵烈侯去世,其子赵敬侯赵章...[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