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之裕,生于清康熙四年(1665年),卒于清乾隆一年(1746年),字亮侪,号尘花轩主人,书斋又号趣陶园、语石山房等。其父鲁启昌于康熙年间出任云南永顺镇总兵,当时正值清廷与三藩会盟,鲁之裕七岁时,曾作为质子前往云南吴王府中。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鲁之裕中举,雍正五年(1728年)考取内阁中书...[详细]
吕士英 (1917—1989)河北省临城县人。一九三八年参加冀西抗日游击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冀西抗日游击队第七支队二区队政治教导员,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第三纵队七团营政治教导员,大行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部训练股股长、作战股股长,团参谋长,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五旅第十四团副...[详细]
吕文俊(1918~1994年),字细超,泉州东湖仁风东禅村人,民国7年(1918年)元月生。吕文俊于省立晋江乡村师范学校毕业后,在泉州、厦门等地担任过小学教导主任、校长等职。后又转入福州福建师范学校乡师科学习,民国26年毕业。民国32年到江西中正大学深造。 吕文俊爱好文艺,每到一校,常利用课...[详细]
吕夏卿(1015~1068年),字缙叔,泉州人,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生。庆历二年(1042年),吕夏卿和他的哥哥吕乔卿同榜登进士,他被任命为广南东路(今广东省)高要县主簿,又调任江南东路(今江苏省)江宁县尉。当时,宋祁、欧阳修正在编写《新唐书》,就推荐吕夏卿参加。 吕夏卿对唐朝的历史...[详细]
吕学政(1921~1949年)原名发财。山西高平县杜寨乡上西村人。民国24年(1935年)参加革命,民国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高平县三区公安特派员。民国35年,加入地方武装组织,曾担任分队长。民国38年4月随军南下,9月任宁德县三都公安派出所所长。当时三都反动大刀会组织为特务所操纵,经常造谣...[详细]
马德(1916~1947)原名马启庆,曾用名天行、林坚。山西河津人。1934年在太原国民师范学校毕业前,国民党政府抛出“中学生毕业统一会考”制度,妄图打击、破孩参加反日反蒋运动的进步学生。马响应中共山西工委 会考的号召,暗示毕业班同学以交白卷的形式拒考,后与同学40余人被校方开除。1935年马...[详细]
马光富(1857~1921年),马世麒(1883~1937年),马振鍪(1914~1976年)又名马锦铭,都是宁德城关人。 马家三代是马仁记竹枕的创始者和改革者。祖父马光富原是竹匠,手艺工巧。清咸丰年间,创制了蔑丝竹枕。用竹节宽疏的黄竹削成薄细蔑丝,编织成枕头。枕心利用蔑囊填实。造形雅观,质...[详细]
马力 (1911—1980) 马力,江苏省南通县人,回族,水利专科学校毕业。1939年参加革命,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中曾任苏中野战七纵队三十一旅政治部-科长,八十五师后勤处副处长。后随军南下福建,1949年冬来闽西,次年5月,调来连城,6月1日,正式成立连城县人民政府时,被...[详细]
马履丰 (1740~1818) 马履丰,字亨夫,号伟山,连城(原长汀)四堡马屋人,出生于书香门第、世代以刻板印书为业之家。曾祖、祖父皆乐善好施,重视培育后代,时聘名儒童我梅、邱锦芳在喻园、奎文阁等读书胜地主讲经史。履丰尚在幼年也随履成、履谦、源秉等俊秀之士,受业于童邱二先生。履丰以学业出...[详细]
毛道恪(1919—2004),麻城铁门人,生于1919年1月13日。1936年7月考入武昌中华大学国文系,1937年12月考入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十四期一总队,于武昌入伍,后随校迁四川铜梁。1939年6月,派任国民党炮兵第七旅十一团排长,连长等,先后参加抗日战争湘北战役及滇西惠通桥战役。1943年...[详细]
毛正坦(1804~?),号循斋。铁门岗区于天岗毛家洼人。由监生考授两淮盐大使,驻节扬州,管理吕四、安丰、草堰等盐场,后任江苏名容、宝山等县知县。毛在宝山任知县时,发现宝山妇女多不习女工,毛亲至民间,组织百姓种植桑棉。令其妻和仆妇带头纺织,定期召集农妇到县衙观看。宝山妇女,深受影响,自此,男耕女织...[详细]
马襄 (1694~1781) 马襄,字事畴,号犁云,别号大痴道人。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出生于连城(原长汀)四堡马屋一个仕宦之家。为明右都御史马驯之七世孙。父马宁,为宁化守备。襄少时随父寓居宁化,与黄慎友善,志趣相投,二人皆善画,每游山揽胜,各自挥毫写意,互相砥砺,终成一代画苑名家巨...[详细]
马香缎(1943~1987年),女,民国32年(1943年)4月生于泉州东街。1958年初中肄业,曾到泉州油厂做工。 香缎自幼酷爱南音。1960年参加泉州民间乐团,聪颖好学,通过三年培训,演唱、演奏技艺深受海内外弦友赞誉,为乐团较有造诣的青年演唱员。1963年首次应邀赴上海演出,获得上海文艺...[详细]
马驯,字德良,长汀四堡(1950年划归连城县)人,生于明永乐十九年(1421)农历正月初一。他十一岁为府学生员,廿五岁登进士,三十岁任户部主事。三十八岁提升为户部郎中,奉命督运粮草,悉心筹划,省运输费三分之一。后升任四川左参政,恰逢四川民变,他核查出已征未用粮数百万斛,以供军饷,得到赏赐和嘉奖。...[详细]
马勇,原名马忠秀,1922年6月出生于河北省藁城县(今藁城市)贾村。父亲马国瑞一生务农,兼作油坊等生意,家境较殷实,其思想开明,有爱国热情,在当地较有声望,抗日时期曾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过中心村村长和抗日动员会主任。母亲一生勤劳,生性善良,经常接济穷苦人家,在当地口碑很好。家庭的熏陶使马勇在幼年...[详细]
马玉贵(1885~1957)回族。字青山。湖北谷城人。三岁丧母,五岁丧父,随长兄马玉山生活。清光绪末年为生活所迫入伍为新军,后由湖北调到西安,任陕西新军混成协二标一营左队正目。他在新军中加入了哥老会,是哥老会首领之一,常在西安回民中进行反清宣传,被视为西安回民中反清活动最有影响的人物。在钱鼎等...[详细]
马玉昆(?-1908年),字荆山,亦作景山,民间称为马三元,安徽亳州市蒙城马集人。初以武童从毅军宋庆参加对捻军作战,积功至都司,后擢总兵。1874年与左宗棠部共同抗击阿古柏和沙俄侵略。1894年补授山西太原镇总兵,协助宋庆防卫旅顺口。7月朝鲜事急,奉令率军至平壤。在平壤保卫战中,他指挥所部奋勇抗...[详细]
马忠骏 (1870年5月28日一1957年6月1日)男,原名马德扬,字荩卿,号遁园居士、遁园老人、无闷主人,生于辽宁省海城市,祖籍山东省登州府蓬莱县人,先人因参加清初战争编入汉军镶白旗,徙居奉天海城接宫堡。 马忠骏自幼因家中兄妹多,又为长子,无钱求学。1878年幸喜为同宗兄弟陪读, 以入私...[详细]
梅国桢(1542-1605),字克生,万历十一年(1583年)进士。任固安知县,迁任御史。万历二十年(1584年),宁夏降将哮拜父子反叛,梅国桢被任为监军御史,随魏学曾前往讨伐。官兵一再失利,他荐举李如松为提督,率领辽东、宣府、大同及山西各路援兵前往。官兵久战不胜,梅国桢督将士奋力征讨,并用离间...[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