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群兴(1887~1979) 刘群兴,广东增城人,出生于广州市。3岁时,父丧,全家靠其母磨粉为生。他入岭南学堂读书,与同班同学高奇峰往来甚密。高奇峰与兄高剑父,从名画家居廉学画,刘群兴耳濡目染,有意攻习绘画。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刘因家庭经济困难,辍学到永铭斋刻花玻璃店当学徒,满...[详细]
刘胜民,1955年1月出生在山东省郓城县双桥乡双桥村一个农民家庭。 1973年,刘胜民参军入伍,197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由于他工作积极,表现突出,他曾受到部队两次通令嘉奖,1983年荣立三等功一次。 1986年,他转业到郓城县-内保股任民警。他热爱本职工作,对公安工作有着高度的事业心...[详细]
刘双恩(1909~1978年),泉州百源村人,清宣统元年(1909年)生。父亲刘文福是医生。民国11年(1922年),刘双恩考进集美高级水产航海职业学校。毕业后往上海从事海运工作。后报考海关缉私舰驾驶员,录用为二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奉调到四川宜宾县工作。 抗日战争胜利后,刘双恩放弃海关优厚...[详细]
刘天和,字养和,号松石。正德三年(1508年)进士,任南京礼部主事。因不肯趋附宦官刘瑾,被调往陕西。嘉靖初年,曾任山西提学副使、南京太常少卿。后奉命以右佥都御出督甘肃,主管屯田事务。调任陕西后,镇压了湖店及汉中的反抗斗争。升右副都御史,奉命总理河道,上 书请免黄河两岸的役钱;并募民夫二万,疏导汴...[详细]
刘廷珍(1852~1926年)又名斯盛,字式儒,号聘臣。宁德城关人,清光绪二年(1876年)丙子科举人,光绪二十一年乙未科进士。次年任奉天凤凰厅知县(今辽宁省凤城满族自治县)。 光绪二十六年十一月四日,沙俄侵略中国,占领陪都奉天。时刘廷珍任职于凤凰厅。兵临城下,民情忧惧。奉天巡道本仪出迎,廷...[详细]
刘维敏(1927年—1958年),山东省来西县人。出身贫农家庭。民国37年(1948年)6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入伍后曾参加五次战斗,由于他勇敢、顽强、战绩突出而立过两次战功。后来上级调他到空军航校,学习驾驶飞机。他刻苦地钻研飞行驾驶的业务知识。在多次飞行训练驾驶操作中...[详细]
刘文蔚(1906-1927),麻城顺河集刘鹗洼人。童年就读于本地初等小学,以品德兼优著称。1923年新春考入麻城县高等小学,受师王幼安。在王幼安的教育影响下,与同学们秘密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阅读进步书刊,接受先进思想,曾与同学一道上街-。1925年春节后考入武昌启黄中学,不久加入中国共...[详细]
刘文治,1941年生于辽宁凤城,毕业于辽宁省戏剧学校表演系,任辽宁人民艺术剧院演员,现为该院院长。中国影视、话剧演员。 1977年,刘文治参加拍摄长春电影制片厂故事片《熊迹》,由此开始了他的电影表演生涯。此后,他在《水晶心》、《失去的歌声》、《寒夜》、《孙中山》等影片中扮演主角或重要角色。其...[详细]
刘象明(1904~1928)白果区刘家垱人,麻城早期共产党员,农民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人之一。1927年11月,参加“黄麻起义”。 1924年,考入武汉中学,受中共在汉的领导人董必武教育和思想影响投身革命,不久加入共产党。1925年,董必武召集在汉的麻城籍共产党员成立麻城工作组,刘为组员。暑...[详细]
刘艳坡,1971年3月出生在河北省藁城市南营镇南营村的一个烈士家庭。祖父刘新明,1948年牺牲在东北解放战争的战场上;父母亲均在家务农。 1978年,刘艳坡入小学上学。在小学阶段,他刻苦学习,助人为乐,学习成绩优良,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他喜欢听董存瑞、黄继光、雷锋等英雄人物的故事,还经常...[详细]
刘英源 (1898-1978),河北省阜城县人。18岁时来到哈尔滨,在道外鸡鸭公司(今肉联厂)当钳工。1924年因被裁失业去沈阳,不久又返回哈尔滨市,经人介绍到新建的马家沟电业公司发电厂当工人。1946年4月,哈尔滨解放后,民主政府接管了发电厂,他担任修机主任.在敌人-和哈尔滨断电的情况下...[详细]
刘荫枢(1637~1723年),字乔南,一字相斗。陕西韩城县人。康熙十五年(1676)考中进士,授河南兰阳(治今河南兰考县)县令。 他在任勤慎治理,甚有政绩,被提升为吏科给事中。他曾向皇帝上疏说,廉吏必行节俭,但现在居官者多奢侈浪费,互相结交,送礼、行贿之风盛行,花钱如流水。他请皇帝下诏勉励...[详细]
刘远泰 (1921-1941)又名刘鹏飞。黑龙江省双城县人。早年在家乡务农。1939年被日伪当局征兵,编入设在王岗地区的伪满空军第三飞行队。1940年元旦,因事回家探亲,误了归期,因不甘心忍受酷刑,归途中,乘押送他的人不备,设法脱逃。后几经波折,投奔了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第十二支队,成为一...[详细]
留章杰(1911~1990年),又名留杰,泉州聚宝街人,清宣统三年(1911年)十月生。留章杰十五六岁随父亲留文固行医。 民国24年(1935年),留章杰参加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函授学习;次年到无锡参加中国针灸学讲习所第二期学习。毕业回家乡后,大力推广针灸治病。在泉州流行霍乱时,他应用灸刺,多显...[详细]
刘镇夏,1921年生于广西防城县光坡乡一个显赫的官僚地主家庭。在校读书时,丝毫没有一般阔少爷的架子,喜欢与穷苦人家的孩子玩游戏交朋友,他们苦难的童年生活,激起刘镇夏对广大贫苦人民的深切同情,使他选择了一条与父兄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 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在国家、民族...[详细]
刘志标 刘志标,原名家福(幅),清光绪年间人。原籍浙江江山。家贫,务农,少曾读私塾,性好习武。曾加入反清的“终南会”,为“新副”三级职员。后投入江山县衙为清兵营勇,仍暗与“终南会”成员来往,被觉察革职。光绪二十五年(1899),江山大旱,米价飞涨,豪绅巨商囤积居奇,有米无市。他率领饥民打开江...[详细]
刘忠民 (1909-1989),曾用名赵福生、老蔡、老杨。辽宁省海城县人。1931年参加反日同盟会,1932年参加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此后,他先后担任汤原中心县委保卫部长、下江特委特派员、富锦县委书记、特派员兼绥滨县委组织部长、下江特委分局组织部长、联军办事处主任...[详细]
李文彬(1902--1939),双城县三姓屯人,家境贫苦,幼年只译三年私塾,14岁下地劳动,后到哈尔滨36棚学徒。 1920年投入东北军陆军十八旅一连当兵,因作或勇敢,被提为班长、连副,后调到东北边防军步兵第六十六团骑兵营第一连任连长。李文彬为人正直,性情豪爽,重义气,因此在东北军任职...[详细]
李文陵(1916~1970年),泉州吴厝埕(亦称东观西台)人,民国5年(1916年)生,5岁时父亲去世,稍长进平民工艺传习所学做竹工,13岁入免交学费的泉州开元慈儿院念书,19岁南渡新加坡谋生。 李文陵在新加坡参加工人-,先后参加进步华侨救国联合会、工人救国会和星洲总工会等群众团体,成为这些...[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