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长泰(1899—1968)高唐县三甲王村人。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村党支部书记。积极参与消灭国民党军残余武装的斗争,曾化装潜入国民党统治区侦察敌情。土地改革后,带头建立起农业生产互助组,连年获得粮棉丰收,创单产全乡最高纪录。1950年被评为“平原省农业劳动模范”。1951年当选为高唐县第...[详细]
宋大可 (1924—1947)原名宋奇。枣庄市峄城区阴平镇北金庄人。1938年2月参加革命队伍。入伍后,任鲁南军区抗日宣传队文化教员、《山东通讯》摄影记者、山东军区政治部《山东画报》社摄影记者、新华社华东野战军前线新闻记者。1943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9月7日,在沙土集歼灭国民党军...[详细]
宋怀良(1912—1941)又名宋若愚,字善庭。东阿县宋楼村人。1930年考入山东省立第一中学。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参加济南学生赴南京--团。 1932年4月,为反对学校当局压制学生的-而参加-。1933年考入山东省立第一乡村师范,毕业后到聊城任教。1937年赴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详细]
宋建谋(1900—1931)字献廷。德县人,今属陵县人。1924年春考入济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同年7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春转为中共党员。1927年12月底,组织宋集及周围村庄农民偕同当时进步团体发动了陵县农民-。-失败后,被抄家、关押。获释后,于1931年7月病逝于家中。 ...[详细]
宋明汉(1909—1975)郓城县车楼村人。省劳动模范,全国人大代表。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1948年淮海战役中, 他率民兵支前大队出色完成支前任务。1952年—1961年,敢于同违背农业发展客观规律的行为做斗争, “五风”。车楼村在他的领导下,村工副业收入逐年增长,每年都为国家做出很大...[详细]
宋瑞章(1921—1983)茌平县人。1939年10月参加茌平县抗日游击队,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八路军连长、军分区司令部参谋、教导队中队长、营长。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东北军区东满护路军大队长、司令部科长、团参谋长、铁道纵队一支队大队政委。新中国成立后,历任铁道兵某团政委、师政治部副主任,铁道...[详细]
宋书升 (1842—1915)字晋之,贞阶,号旭斋。潍城区人。1892年(光绪十八年) 中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后放弃仕途,归里潜心著述。其间曾掌教于济南高等学堂、师范学堂。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为光绪皇帝召见,赏五品卿衔。他博学强记,遍读经史百家。在著述《周易要义》一书时,上溯河洛,中...[详细]
宋幼准(1898—1977)郯城县港上村人。1927年加入国民党。1930年任郯城县三小校长时以国民党员身份掩护共产党人刘之言开展工作,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的中共临郯县委就设在他任校长的第三小学内。1941年后任鲁南专署粮食科科长、滋阳县县长、尼山专署副专员等职。解放战争中,他的次子被...[详细]
宋泽夫(1872~1942),原名殿康,后改名润,字泽夫。爱国民主人士,烈士。盐城县(今盐都区秦南镇)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中秀才。光绪三十二年,考入南京宁属师范,钻研新学,接受新思想。宁师毕业后回盐城,创办沙沟小学,宣传革新思想,提倡剪发辫,反对妇女缠足。宣统二年(1910年),发起...[详细]
宋占一 (1906—1931)字子贯,后改名宋魁甫。聊城县小张庄(今属聊城市东昌府区) 人。共青团山东省委书记,革命烈士。1923年秋考入聊城省立第三师范学校。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聊城学生举行--,宋占一站在斗争前列,并组织“爱国十人团”,开展反帝爱国活动。1927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详细]
苏超 (1920—1979)高唐县焦庄村人。1938年4月赴延安参加八路军。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阳谷县基干大队政委、教导员,鲁西军区第四(运东)分区独立营教导员、军分区军法处长。抗日战争胜利后,历任晋冀鲁豫军区某团政委,某师干部管理部副部长、师政委,铁道兵西南指挥部政委等职。1979年...[详细]
隋理堂(1870—1923)名文燮,字理堂。诸城县隋家官庄人,清末秀才。光绪末年,考入济南政法学堂,毕业后,回到家乡诸城。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秋,参加中国同盟会。从此,便全身投入到中国革命事业中。当时,隋理堂家便成了革命党人秘密开会的地点和联络站。诸城独立时(1912年2月),他负责文教工...[详细]
孙伯龙(1903-1942)八路军鲁南军区副司令员 原名景云,字伯龙。男,1903年出生,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1926年考入黄埔军校第6期预科,不久加入了国民党。1931年到博山、安丘两县国民党县党部任职。1934年,因对国民党明争暗斗的“官场”不满,离开了国民党县党部,回到峄县创办文庙...[详细]
孙常业(1923—1969)肥城县孙家庄(今属肥城市新城办事处)人。自幼给地主扛活, 1946年分到了土地。1949年响应号召,组织6户村民建起全县第一个农业生产互助组, 任组长。同年10月,被评为全县模范互助组。1951年2月,出席山东省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向全省互助组挑战,开展爱国丰产竞赛活动...[详细]
孙大安(1906—1932)字仁山。莘县人。1923年考入聊城省立第二中学。1925年秋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步兵科学习,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10月军校毕业后,任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一师第一团四连见习官。1927年秋,以军事特派员身份在聊城一带开展农-动, 被补选为中共鲁西县委委员。1928年1...[详细]
孙大玉(1905—1956)女。武城县人。山东梨花大鼓演员。生于鼓书世家,其父孙增福为梨花大鼓著名弦师兼演员。孙大玉幼承父教,习山东大鼓(南口)。她嗓音圆润纯正,唱腔委婉清新,更兼酷爱京剧,摹人状物多吸收戏曲表演滋养,堪称细腻传神,成为山东大鼓谢、李、孙、赵“四大玉”之一。擅演书目有《大西厢》《...[详细]
孙德启(1914—1978)民兵战斗模范。诸城市王家河湾村人。1943年家乡解放,他参加了村民兵队。 1944年任荆山区第五联防队长。同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7月初, 率领民兵围攻孙家楼子伪乡公所。他冲锋在前,一举攻克、俘虏敌人十余人,缴获钢枪两支。7月11日,敌人用一营兵力和联庄会2...[详细]
孙德谦(1873~1935),字受之,又字寿芝,号益,晚号隘堪居士。元和县(今苏州市区)人。清末民初学者。少时爱好读书,13岁读毕五经,19岁补诸生。从同里雷甘溪治经,继又治声韵、训诂。后交钱塘张尔田,经常往复讨论。又研读先秦诸子,认真考其源流,观其会通,造就他的学术根基。对清代儒学,他独事会稽...[详细]
孙东阁(1880—1965)临清县东张堤村(今属河北省临西县)人。1917年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任山东省教育厅督学。1919年任聊城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校长。1937年赴川陕地区任教。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教于历城县中学,后任省文史馆馆员,并当选为山东省政协常务委员。1965年5月病逝于济南。相关院校:...[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