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磬(1923~2007)女。原名陈国贤。安新同口镇人。6岁被送至戏班学河北梆子,先学老生戏《走雪山》、《胡迪骂严》、《男起解》等,旋演娃娃生、彩旦,有时也演老生戏,被称“小客串”。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戏班解散,投天津二姐名伶妙灵云。先后同河北梆子演员韩俊卿、银达子搭班唱戏,亦...[详细]
王玉峰(1918~2001)雄县人。1936年5月参加革命,1937年10月参军,193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学员、政治教导员、股长、参谋长、副师长,海军学院副院长兼学术研究部部长,学院顾问等职。1937年参加八路军。1938年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冀中军区营政治...[详细]
王余庆(1879~1919)字兰普。安新端村人。曾在直隶优级师范学堂就读。清光绪三十年(1904)考入保定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二期步兵科。光绪三十二年(1906)毕业留校任学兵长。光绪三十四年(1908)后历任奉军连长,乌里雅苏台驻北京办事处委员,广东混成协第一标教练官,二等参谋官,步二标标统,...[详细]
王振元(1853~1917)艺名-贲。雄县昝岗镇人。是著名西河大鼓演员马三峰的得意门生。他身材魁梧,浓眉大眼,长一脸络腮胡子。演出时,声音洪亮,刚柔并济。刚时如黄钟大吕,字正腔圆;柔时轻盈婉转,娓娓动听。长于功架,擅长表演武书《呼延庆打擂》。他演唱的《纲鉴》小段,观众百听不厌。 其子王魁武(...[详细]
王志(1909~1941)安新端村人。1936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安新县委宣传部部长、保东县委宣传部部长兼秘书长。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参与组建河北游击军,任游击军司令部秘书。后任冀中军区二十六大队政治主任、冀中军区十八团政委。1941年2月,任冀中六分区二团政委。当时,日军在冀...[详细]
魏一鳌(1613~1692)字莲陆。新安(今安新)人。明崇祯年间举人,曾任山西忻州知州。礼贤下士,多施惠政。明末变乱之后,不愿为官,清顺治二年(1645)从清初大儒孙奇逢求学,在孙奇逢所居河南辉县夏峰村之兼山堂旁筑室而居,为自己的居处取名“雪堂”。与汤斌、耿介等共相切磋,汤斌是清代有名的政治家、...[详细]
萧淑桂(1895~1980)女。容城东河村人。17岁与东河村张喜之结婚。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她冲破封建势力的束缚和家庭的阻力,积极投入于抗日斗争,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村妇救会主任、村党支部书记、区妇救会主任等职。在她的带动下,全家都参加了抗日工作,丈夫担任抗日村长,两个儿...[详细]
谢国华(1956-1984) 三五二一一部队五十八分队副连长,中共党员,云南省镇雄县人,彝族,一九五六年三月生,初中文化,一九七六年三月入伍,一九七九年二月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曾荣立一等功,一九八四年五月十五日在老山地区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英勇牺牲,追记一等功,昆明军区授予『战斗英雄』称号。 ...[详细]
辛璞田(1904~1928)又名绍卿,号赤生。安新马家寨村人。出身于商人家庭。其父辛玉卿中年弃书经商,积累了一些产业。辛璞田自幼在本村小学读书,后入新安高级小学校学习,学业颇佳。1918年毕业后,正值家境日艰,父亲劝他在家务农,但他求学心切,搭乘本村船只赴天津,考入直隶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19...[详细]
杨化昭(1891~1951)字德敷。容城北河照村人。杨继盛第十三世孙。曾先后就读于本县高等小学、定兴姚村陆军小学、北京清河第一陆军中学。1912年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步兵科。毕业后入选袁世凯模范团第一期受训,未几任连长。江浙战争时任第二十四混成旅少将旅长,战后辞职。后应河北省政府省长孙岳之邀...[详细]
杨木森(1864~1939)字欣甫。安新南边吴村人。幼家贫,只读过3年私塾。父杨洛帅从推车串村卖布、线及杂货,后被保定庆丰义号聘为掌柜,他承父业做小买卖。庆丰义后在高阳设号,让他负责经营。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他拿出积蓄3000吊,在高阳城隍庙街开设蚨丰号,自东自掌,经营布匹、绸缎、洋广杂货...[详细]
阎钧(1914~1980)安新同口镇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在家乡一带从事革命活动,曾任高阳、任丘、安新中心县委宣传部长。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根据党的指示在家乡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游击队,任游击队政治部主任。后历任冀中抗日军政干部学校政委,冀中...[详细]
阎素(1916~2009)曾用名阎书景、南开、曼陀。安新人。1932年考入北平(今北京)京华美术学院,在校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 组织“美联”,与同学陈伦(地下党员)一起传递、散发传单。在校创作了油画《先死》,表现了革命者誓死如归的精神,受到进步师生的好评。1935年,描绘饥寒交迫流浪街头孤儿的毕业...[详细]
尹景芬(1915~1945)安新关城村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孟庆山在冀中开辟抗日根据地,他参加了孟庆山开办的游击干部训练班,1938年4月带领本村张吾魁等8名青年参加了河北游击军三纵队独立六团。同年9月与赵雨农组织四分区容城县三十二大队,任大队长,带领县大队...[详细]
阴一刚(1908~1994)容城东牛村人。1923年高小毕业后在本村小学教书。1925年1月,到容城县白龙村两级小学任教。同年4月,中共顺直省委负责人于方舟到容城进行革命活动,住在白龙两级小学。阴一刚在于方舟的引导下,阅读进步书刊,接受进步思想,后经于方舟介绍加入国民党。蒋介石叛变革命后,于19...[详细]
袁鹤侪(1879~1958)名琴舫,字其铭。雄县龙湾村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考入京师大学堂医学馆。光绪三十二年(1906)考入清太医院,任太医院御医、京都内城官医院内科医生。抗日战争时期隐居寓所,不予日本人就诊。1942年应医师施今墨之邀,任华北国医学院教授。 新中国成立后,任协和、...[详细]
袁宗儒(生卒不详)字醇夫。雄县西槐村人。明正德三年(1508)中进士,被授为御史。曾巡按浙江,当时浙江一带重男轻女现象严重,常有女婴被溺死,也有人家在嫁女时过度陪嫁。他到任后,经过了解民情,由官府发布通告,严禁溺妇婴和过度陪嫁的陋习,并令官员严查与疏导,逐步扭转了当地的不良风气。 巡按河南时...[详细]
于村(1919~1986)原名刘德亨。安新漾堤口村人。1933年入保定中学学习。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到延安,在陕北公学学习,并在校剧团当演员。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去新疆工作,曾与赵丹等组成文化协会实验剧团。1944年被盛世才逮捕入狱。1946年获释后到延安,继续从事戏剧工作,1...[详细]
张邦翰(1885-1958),字西林,云南镇雄人。中华民国政治家,著名建筑大师,东陆(云南)大学教授。 清光绪十一年(1885)生。 光绪三十一年(1905),入云南省城高等学堂,肄业后选送越南南巴维学堂学习。 光绪三十二年(1906)4月,在河内加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奔走于南洋群...[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