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明(1917~1996),原名萧练石,曾用名萧力克、杨哨声,百侯镇侯北中村人。 萧明孩提时曾随父母到马来亚,7岁回家乡读小学;民国22年(1933)在百侯中学读初中。民国24年春,他和杨应彬等8位穷学生一起到广西南宁国民基础教育研究院当工读生,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25年,他在研究院结...[详细]
萧蓬云(1870-1942),名锦洲,字文鸾,广东从化桃源洞蛟龙围人。清朝光绪年间,他年仅17岁就考取了秀才。30岁考取副魁(准举人)。之后,又参加了考官职,入京城考试,被选录为直隶州州判。后调派湖南。任职不久,时值鼎革,解职归里。回乡后,闭门著书。至宣统元年,考取孝廉方正。 萧先生好学能文...[详细]
萧湘(1917~1972),原名寿湘,百侯镇侯北村人。少年时,因家贫小学仅读4年便辍学。民国13年(1924),到潮安当中药店童工,晚间刻苦学习钻研文化知识,民国19年考入汕头金山中学。“九·一八”日军入侵东北后,受全国各地学生抗日救亡浪潮影响,他参加了潮汕地区的学生抗日救亡运动。民国22年,中...[详细]
萧畹香(1902~2000),名兰轩,出生于百侯镇帽山村(1994年归湖寮镇辖,改名进光村)。他在家乡念私塾4年,因家贫辍学,在家干农活。民国9年(1920)3月,到马来亚谋生。他先在吉隆坡怡和白铁店当学徒,8个月后到柔佛州新山以打白铁为业,转而开办“和昌父子公司”,兼营建筑业和种植业。尔后,又...[详细]
萧贤舞(生卒年不详),又名鹏搏,百侯镇人,清代贡生。他生性耿直、豪爽,颇重义气。 100多年前,新加坡岛还是草莱之时,贤舞即与一批华侨前去开荒垦殖。他与福建人刘金榜、潮州人金连城均为同代华侨领袖(时称十二帮头人,他为客帮帮长)。 咸丰七年(1857),他倡议成立新加坡茶阳会馆,与儿子锦麟...[详细]
萧月华(1910—1983),女,原名阿华,又名阿香,百侯人。她生于普通一农家,父母以耕田、挑担为活计。兄弟姐妹九人中她排行第六。因家境贫困,父母无力养活众多女儿,她刚出生,即被卖至侯南杨家为童养媳。民国13年(1924),她随杨家的伯父到海丰,进彭湃的父亲所开办的南丰布厂属下一间袜厂做童工。不...[详细]
萧懋之(1886~1964),名文赏,字萧文,百侯镇侯北村人,汕头同文学堂肄业。清宣统元年(1909),他加入同盟会,为蕉岭(镇平)主盟人。宣统三年,策动清军反正使蕉岭光复,任民军司令。民国元年(1912)年,任广东北伐军经理局委员,后被派至福建策动永定、上杭暴-动,两地光复后,他任中华革命军大...[详细]
萧灼基,1933年12月出生。广东汕头人,1995年1月加入民建,1953年9月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政治经济学专业,因品学兼优,于三年级被推荐就读政治经济学专业研究生。1959年7月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大学经济系任助教,1979年6月晋升为讲师,1980年12月晋升为副教授,1985年9月晋...[详细]
谢文霖,男,汉族,1941年6月生,广东梅县人,归侨,1964年8月参加工作,196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学历大学(华南师范学院历史系历史专业),高级政工师。1960年华南师范学院历史系历史专业学习;1964年广东省委组织部干部;1966年英德团县委书记、县委副书记、副县长、县长;1986年省...[详细]
邢干林,1919年生,1939年3月入伍,曾任陆军第42军126师后勤部部长,军后勤部副部长,惠州市军管会副主任,军后勤部部长,陆军第43军副军长,1978.11-1981.09武汉军区后勤部顾问。副军职离休干部,因病于2014年8月20日在广州逝世,享年96岁。...[详细]
徐东蔚(1948-2001),长布镇粘坑村人,中共党员。1978年结业于广东省人民艺术学院作曲进修班。长期从事音乐创作以及群众音乐的演出、组织、指导、研究工作。历任广东省群众文化艺术馆馆长、广东省政协第六、第七届委员;曾任广东省文联党组副书记、广东省音乐家协会第五届专职副主席、第六届主席。《岭南...[详细]
徐干,1918年生,广东东莞人,1936年8月参加革命工作,193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西安理工大学原马列教研室副主任1983年10月离休。(享受副省级医疗待遇)因病医治无效,于2015年4月13日在西安逝世,享年97岁。...[详细]
许衡(1910~1990),不到10岁,便人厨当杂工,先后随胳怀、区恩、毕桂等名厨学艺。21岁,便当师傅,先后在陆羽居、八景、新奇亭、南国、矿泉宾馆等店主理厨政。他在从事厨艺工作的过程中,一方面研究烹饪技艺,一方面自学文化。50年代后期,先后编写了《粤菜存真》、《食谱丛谈》、《肴馔全书》、《杂谈...[详细]
徐华清(1861-1924),号静澜,安流镇楼江村人。历任天津官医院总办,陆军中将。徐华清是清政府的“总理医政”,是中华民国北洋政府的“军医总监”(相当于上将衔),是中国第一所军医学院“北洋陆军军医学堂”的首任校长,是中国红十字总会首任理事长,被誉为“中国军医之父”。他十二岁赴港打工,得教会资助...[详细]
许力以,1923年8月出生,原籍广东省遂溪县(今海康县)。1938年参加共产党的 组织遂溪青抗会,进行抗日宣传活动。大夏大学肄业。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大别山区《七七日报》记者,《冀鲁豫日报》记者、,新华社第二野战军总分社记者。1948年入中共中央马列学院学习。建国后,历任中共中央宣传...[详细]
彭光涵,原名彭海涵。男,汉族,1918年10月7日生,广东陆丰人。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7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随家赴马来西亚。曾参与领导华侨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任马来亚华侨救国会、马来亚各界华侨抗敌后援会常委。1940年回国。次年入抗大总校学习。后任中共中央海外工作...[详细]
陈越平,出生于1914年9月,广东东莞人,1937年春参加革命工作,1939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7月至1937年7月在北平大学法商学院经济系学习,参加北平学联和民先(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领导的抗日救亡-;1937年7月至1937年9月,在平津-同学会工作;1937年9月至1938年...[详细]
许瑞生,男,汉族,1962年4月,广东汕头人,无党派,1986年7月参加工作,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学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理学博士,高级工程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1979—1986年华南工学院建筑学系建筑学专业本科、硕士研究生学习 1986—1995年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助理建...[详细]
徐少华,男,汉族,1958年1月生,广东广州人,1984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4年12月参加工作,中山大学经济系政治经济学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讲师。 1974.12-1976.12,广东省肇庆地区石牌大队知青; 1976.12-1979.09,广东省肇庆矽钢片厂工人; 1...[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