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来,原名永洁,1905年11月3日出生在湖南省攸县城关镇一个贫民家庭。6岁时,母亲因病去世。为料理母亲丧事,父亲变卖了仅有的两间住房。此后,父子二人长期在余、刘两姓祠堂寄居。由于家境贫困,余来幼年本无法入学读书,幸得族人资助,才有机会入本族办的小学读了几年书。因他学习勤奋,品学兼优,16岁那年...[详细]
余瑞祥,字微垣,名树,1905年1月出生于湖南省平江县三市保丰。祖父余益模,在清光绪年间当过知县,但为官清廉。他从小即跟祖父课读,善诗能文,写得一手好字,课余还随父种田,学会扶犁掌耙,抛谷下种等田事,乡亲们称他“泥秀才”。他16岁时,父母不幸相继病故。为帮助哥哥赡养祖父,他改学缝纫,并以此谋生。...[详细]
余愿学,湖南省桑植县澧源镇人,1900年11月出生于农民家庭。他的父亲农闲工余读书习文,算是当地的一个名人,30岁时便病逝了。母亲靠纺纱织布,替人洗衣维持全家6口人的生活。贫困的家境,锻炼了余愿学吃苦耐劳、发奋图强的坚韧性格。父亲死后,尽管作为长子要协助母亲养家糊口,但他仍克服种种困难,求知上进...[详细]
曾广河(1874-1898),双峰县荷叶镇人。系曾国荃的第三个孙,清邑庠生,特赏员外郎,在刑部供职。戊戌变法中加入 ,一生喜读《船山遣书》,广泛吸收西学,思想开明,痛恶清廷腐败,拥护变法自救。 曾广河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农历三月初一在北京出生。其时,他父亲曾纪瑞在京任兵部员外部。广河自...[详细]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密码学家、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资深教授曾肯成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4年5月13日10时20分在北京大学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逝世,享年77岁。 曾肯成教授1927年12月生于湖南省涟源县,1946年至1950年在清华大学数学系学习,1950年至1951年在中国科学院数学所任研...[详细]
曾毅之,原名绍南,1906年10月7日生于湖南省醴陵县沉潭乡庞田村的贫苦农民家庭。 曾毅之从小就养成了同情弱小、不畏-的倔强性格。1922年,他在南乡西塘寺读高小时,同学们曾要求校长撤换阻挠学生参加反帝-的教师杨泽唐。不料校长反诬学生“闹事”,扬言要开除王泰安等同学。曾毅之得知后义愤慎膺,立...[详细]
曾致远(1889—1965),宜章县近城团城厢镇(今城关镇)人。1913年高中毕业。1916年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二期毕业。1917—1925年,先后任国军排长、副连长、连长、营长。1926年参加北伐,任独立二师补充团副团长。不久任二师六团团长。1928年升二师少将副师长兼六团团长,南京担任...[详细]
张炳南,湖南省浏阳县官渡镇人,1889年11月6日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时读过4年私塾,迫于生计,很小便给村里冯姓地主当了放牛娃。他性格倔强,不甘压迫,小小年纪就敢于对心狠手毒的地主剥削农民的恶行进行自发的反抗。挨地主的打骂之后,他敢把牛拴到地主家的祖坟上践踏。遭到痛打后,他又把牛放到地主的田...[详细]
张辉,字岳,号显辉,1911年1月23日生于湖南省平江县三阳乡。6岁入学,读了将近10年书。1926年农民运动在平江兴起,年仅15岁的张辉随即投身农民运动之中,担任了晋平农民协会的秘书。1927年初,由中共平江县西一区区委委员张迈、张正介绍,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7年5月,长沙发生了-...[详细]
张吉光(1880~1943),字羽候,号锡之,人称羽夫子,十都(今北溶乡)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考壬寅科秀才不第。翌年,经辰州府选送去日本早稻田大学读书,加入“同盟会”。光绪三十二年毕业回国,出任南京地方审判厅刑庭长。次年,弃职回乡。目睹北溶失学青少年甚众,即与范成之、王荫槐等人组成建...[详细]
张九成,湖南省衡阳县龙鹤乡龙鹤村(今属衡南县)人,1893年10月28日出生在一家小有名气的书香门第。其祖父是个秀才,以教书为业;父亲是个医生,悬壶济世。生于文人家庭的张九成虽尚习文,但更喜练武,他从师乡间拳师,练就一身拳脚棍棒之术。加上他刚毅豪爽的性格,颇有些英雄出少年的架式。19岁那年,他一...[详细]
张开发(1908-1988),王安坪迎龙村张家湾人。出身贫寒农家,常年帮人当长工、打短工,为人忠厚、正直。民国24年(1935年)11月随贺龙长征,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部队中历任战士、班长、排长、队长、管理员等职。参加过保卫延安等大小战斗数十次,作战勇敢,屡立战功。民国36年,在一次战斗中因头...[详细]
张明华(1889~1941),字振中,五都(今凉水井镇)人。 张略读诗文,自幼爱习拳棒。从10岁起,其父前后14载共聘5人为师,在家教他练拳术。他博采众家之长,苦心操练,得南北拳术精妙,擅持刀 剑戟,棍锏鞭标,成为国术名师。 张明华身高体壮,性和善,好酒忌烟,广交四方豪杰。先后在沅陵枫香...[详细]
张胜明,1918年11月出生,湖南省桑植县人。1933年11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一)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张胜明历任战士、班长、红二方面军红2军团6师16团1营3连排长、连指导员。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腿部受伤。参加了长征。 (二) 抗日战争...[详细]
张世准(1823~1891),字叔平,号二酉山人。祖籍沅陵县城,出生永绥。世准自幼好学,尤爱书画,初从学于父,后得力于书法家刘庸指点,造诣颇深。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中举,任刑部员外郎,仍常习书作画,以山水、人物为多。后弃官从艺,遍游川黔名山大川。清光绪七年(1881)回到沅陵,建舍于县城北...[详细]
张亚巨,原名允,字执中,留学德国时改名亚巨,字仲生,湖南省临湘县源潭镇东冶村人,1895年2月2日生。世代务农,家道小康。幼时聪颖好学,深受老师称赞。 1915年,张亚巨考入临湘县高等小学;1919年毕业后,他立志工业救国,前往武汉考取湖北省甲种工业学校。1922年7月毕业,他没有回家,而是...[详细]
张一波,1916年出生,湖南省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战争年代,张一波历任红军班长、排长、连长、作战参谋、晋察冀军区连长、副营长、营长、作战科长、雁北指挥部第11区队参谋长、冀晋军区第5军分区6团参谋长、北岳军区第1纵队副团长、团长、纵队作战处处长、2旅参...[详细]
张愈惠(1876—1954),号恩溥,世居郴县五里牌乡洞尾村。 张赋性敦厚,年轻时习诗书废寝忘食,长大后,设馆课徒,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满清末年,科举废止,兴办学校,张极表赞成。 清末民国年间,疫病流行,死亡率高,时语云:“有钱钱抵,无钱命抵。”张嗟叹不已,立志学医。他认为,眼睛形同日月...[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