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锾字用和,浦城人。曾从学杨时,颇受器重。宋政和五年(1115年)进士,为工曹。当时诸县遭水灾,按视官揣摩部使的意见,都不以实际灾情上报。独有黄锾据实反映灾情,请求减免灾区租百分之八十。使者很生气,当面讥笑他。黄锾冷静而详实地作答辩,结果他的请求获准。靖康(1126年)初,李纲宣抚河东,聘请锾为...[详细]
黄寔字师是,浦城人。宋熙宁六年(1073年)进士,授河南府判。数月后,调任太常博士,司农主簿,提举京西、淮东常平。元丰(1078~1085年)末,朝廷决定取消提举官,命令还未公布,舅父章惇,亲嘱蔡确把黄寔调任提点开封府诸县镇事,后调提点梓州(今属四川省)路两浙刑狱,京东、河北转运副使。哲宗本来要...[详细]
黄琛(生卒不详),字廷献,号简庵,为黄伯固七世孙,将乐县人。明正统四年(1439年)中进士,曾任户部主事、员外郎、郎中、右侍郎和江西左布政使等职。他任户部主事时,到江苏、上海一带征收和存贮公粮,很有声誉。任户部郎中时,他奉诏到淮北赈灾,救济数以万计灾民。任江西参政、左辖时,繁杂纷乱的公务经过他手...[详细]
黄锷(生卒不详),字剑友,将乐县人。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中举,授四川省双流县知县。当时,该县农田大多缺水,一遇干旱,田地龟裂,收成无望。黄上任后,筹划兴建蓄水、排灌工程,使不少农田有水灌溉。他振兴人文,整肃社会风气,捐修义学堂,修纂县志。他亲自纂写劝戒12条,说理明晰,语气恳切,淳淳如告...[详细]
黄钏(1510~1556年),字珍夫,号后谷,福安县阳头人,明正德五年(1510年)生。父绍,母李氏。黄钏自幼才识不凡,擅诗文,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中举,任浙江温州府丞,和县人监察御史郭文周友善时常诗文唱答。时东南沿海倭患频繁,温州首当其冲,黄钏亲督士兵修城墙,造战具,加强军备。温州吏民称...[详细]
黄安国,原名承藩,安东乡北壁(今北壁乡北壁村)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生于名医世家。幼承家学,博览金、元、明、清诸家经典医著,精于治疗妇科、内科杂病,闻名福州、连江、长乐、罗源、三都一带,为省内名老中医。 他诊断用药,重视诊脉,对重病号常一日诊脉数次,观察变化,分析病机,审度预后。有...[详细]
黄宝云 (1902~1931) 字调霖,乳名珍业,池园镇潘亭村人。出生于农民家庭,读过几年私塾。民国初年,军阀混战,社会-,他趁机聚集一些歹徒上山为匪,以本县十七都铁屎坑(今白樟乡白云村)为据点,打家劫舍,作恶多端。 民国13年(1924),黄宝云接受福建省自治军第六路司令黄炳武招安...[详细]
黄必就 (1822~1895) 六都湖头人。家贫,父早逝,与兄必诚一起靠务农赠送母亲。兄有四子,负担甚重,必就决意不娶妻,并外出打工赚钱帮助兄嫂。后兄亡故,必就竭尽全力抚育诸侄成人,并先后为他们娶亲。母亲不爱与媳、孙一起过日子,必就只好另外租田耕种,另起炉灶侍奉母亲。十年后,母亲已年逾古...[详细]
黄斌藩(1897~1977年),出生于连江县城关一个贫民家庭。斌藩自幼失怙,由其母抚养成人,少从姑丈孙长锦(连江名中医)习医,斌藩颖悟勤学,朝夕盘桓,深得厚爱与薪传,故能深窥堂奥,医术精进迅速。成年后应南京政府-中医师检核考试及格,始持照行医。他既注重临床经验,又明于医学理论,擅治难症,兼长妇科...[详细]
黄炳松 黄炳松,又名杰才,浦城水南下铺村人。民国3年(1914)生,只念3年私塾,就跟其父务农。民国23年经人介绍到设在水南飞机场的国民党空军九十八场当兵。民国31年空军九十八场迁离浦城,即回家从事农业生产。 1950年任水南乡农民协会主席,参与领导全乡土地改革,积极参加抗美援朝活动。1...[详细]
黄炳武 (1887~1968) 字希平,今坂东镇湖头村人。出生于农民家庭。少年时信奉基督教,在培元小学毕业后,入福州福音书院深造。清宣统三年(1911)在榕加入同盟会。民国元年(1912),参加福建学生北伐队。于福州东岳庙集训时脱队回县,四出活动,聚集六都和十一都一带游兵散勇数百人,成为...[详细]
黄伯固(生卒不详),字德常,将乐县人,宋绍熙中荐任建昌尉。绍熙四年(1193年)为特奏名进士。他对经史研究较深,学识广博且颇有主见,为人严义利、重然诺。嘉定二年(1209年),被授奉议郎、瑞州上高县知县。在任中,他判案清明,抑强扶弱,打击当地“奸豪”气焰。他整顿赋税,改变县衙财政亏空状况,调任时...[详细]
黄伯思(1078~1118),字长睿,自号云林子,宋邵武故县人,是黄履的孙子。自幼聪颖,日诵书千余言,习作诗词,文采甚丽。青年时期入太学,成绩屡占上等。黄履原要以恩例上奏为其授官,而遭伯思固辞。元符三年(1100)中进士,授职磁州(今河北磁县)司法参军。不久,改任通州(今江苏南通市)司户、河南府...[详细]
黄毓材(1884~1970年),字君延,云霄瑞堂村人。父炳泰与叔父早年到台湾垦殖,有田千顷及工厂、米行等。黄原在家乡读书,至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过台湾,考入日本早稻田大学法科就读,在校期间与东京一日本女同学相爱,毕业后回云霄结婚。不久,在台湾的产业被日本人霸占,母死于非命,父亲只身回乡病...[详细]
黄才胜 (1917~1941) 黄才胜,原名才生,又名仁清,民国6年(1917)出生于长汀、连城接壤的偏僻山庄黄岗村(今朋口池溪)。父亲黄亮福,以租种别人田地为生,省吃俭用,让才胜上一年私塾。 民国18年10月,池溪、小鱼潭、黄岗等村爆发以池溪为中心的农民-,成立农民协会、赤卫队、少...[详细]
黄长水 (1904~1980年) 黄长水,光绪三十年(1904年)生,张坂镇霞美村人。早年就学于厦门同文书院,后进上海暨南大学,毕业后南渡菲律宾随父黄世仙经商。 日本侵略军南侵菲岛时,黄长水毅然弃商从戎,加入“华侨抗日大同盟”,投身抗日游击战争。 日寇投降后,黄长水重归商界,到香...[详细]
黄朝琴,字兰亭,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出生于台湾,祖籍南安。朝琴10岁,其父病故,赖母抚育,始入台南盐水公学,后转彰化公学读书。民国7年(1918)到日本求学。当时,台湾在日本侵略者占领下,朝琴参加留学生热爱中国的运动,创办《台湾民报》,宣传热爱祖国思想,提倡白话文,宣扬中华文化。民国12年...[详细]
黄承衍,原名火根,民国3年(1914年)7月出生于宁化县淮土乡沙灯下村。11~16岁替地主放牛、当长工,后又学打铁两年。 民国20年11月,黄承衍参加淮土游击队,同时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翌年游击队编入红军二十二师,他当师部通信员,身经反“围剿”,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 长征开始后,黄承衍...[详细]
黄垂明(1912~1992年)号阿伯,虎浿桥头人。出身贫苦家庭。 黄垂明幼务农,砍柴,放牛。16岁流浪福州出卖苦力,挖泥土、抬石头、拖板车、拉人力车谋生。民国22年(1933年),经黄垂旺介绍返回虎浿桥头参加贫农团,进行抗租、抗粮、抗债、抗捐、抗税的“五抗”斗争。同年8月,在桥头交通站任交通...[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