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胜(1961-1985),龙门乡轮渡村人。国胜家居太平湖畔的茶林山村,从小打柴采茶,勤劳俭朴。初中毕业后在家务农,建设山区。1980年1日应征入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入伍后先是在炊事班,不久调整至班排当战士。国胜怀着当好子弟兵,为祖国争大的信念,努力学习,刻苦训练,先后5次受到营、连嘉奖,...[详细]
张国泰(1910~1931),又名张为,广德县花鼓乡人。幼时就读于县立一小,毕业后考入浙江湖州吴兴公学,后转入安庆东南中学。 张国泰出生于地主家庭,但富有爱国热情,能追随时代进步,接受新思想。在湖州读书时,就参加和领导过学生反帝-。民国17年(1928)在安庆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12...[详细]
张国祥(1912-1932),又名张梦凭,郎溪县涛城镇人。民国15年(1926)入广德安徽省立第十二中学读书,不久辍学回乡。17年入宣城省立第四中学。18年暑假期间经李允功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年12月,参加了宣城庙埠武装暴-动,暴-动失败后被捕,解至安庆陆军监狱。 在狱中,张国祥备受种种...[详细]
张国余(1925-1968),原籍定远县张桥乡人。幼年家贫。民国31年(1942)逃荒流落至铜闸塔子岗。少年给地主放牛。1950年被国营运漕酒厂吸收当工人。 张国余入厂后,工作兢兢业业,爱厂如家。家属生孩子,厂部离家只有一箭之地。车间主任叫他回去看看,他坚守岗位不肯因家事误公事。1954年冬...[详细]
张海(1918-1968),原名张才喜,双峰乡人,贫苦农民出身。1942年在官庄王湾加入杨其文游击队,1945年,受命回故里就地组织武装,开始仅3个队员,3条破 ,被国民党知情后,抓走他的未婚妻,烧掉他的茅屋。于是,他就以游击队为家,视队员为亲人,坚决与国民党 派作斗争。他领导的那支便于隐藏,便...[详细]
张海观(1881-1950),字鹤云,号秋谷,安徽省太和县关集人。民国书法家。 清光绪七年(1881)生。幼习四书五经,全县童试第一。 光绪十八年(1892),12岁,执笔研墨学书,始临碑,习《黄甫碑》。 光绪三十一年(1905)9月,清廷废除科举,遂入安徽优级师范学堂读书,部试优等...[详细]
张海生(1902-1951),字抱平,泗县大庄区张楼人,大学毕业,有地5万多亩。抗战前,家中常年有200多支 ,名为地方自卫团,实则借此残酷压榨人民,为泗县有名的恶霸地主。 民国27年(1938),日本侵略军侵占泗县,张充任泗县日伪军一支队司令兼自卫团团长,并保举其爪牙张耀生为区长。张海生亲...[详细]
张翰飞(1884-1939),名鹏翎,号黄山居士,安徽省歙县定潭村人。近代著名画家。 清光绪十年(1884)生,出身书香门第。父张训臣为前清举人。张翰飞自幼聪颖,酷爱书画。 光绪三十三年(1907),偕同姐夫吴承仕(近现代著名经学家、古文字学家、教育家)进京参加举贡会考,中榜后在清廷任职...[详细]
张何丹,原籍四川,西汉末年,曾在朝廷担任中散大夫(谏官),因秉性忠直,有强烈的爱国热忱,多次上 书弹劾王莽,后来遭到王莽的报复,被贬为松兹县令。时值新朝建国二年(公元10年),汉室诸侯王已废为民,松兹侯国便降为县,县城仍设在今宿松城北五十里的“仙田铺”。 张何丹至松兹后,爱民如子,十分重视农...[详细]
张洪(1915-1981)和县张家集乡人,父亲早丧,14岁离家,打短工,当旁听生,靠奋发自学当上小学教员和校长。“九•一八”事变后,他阅读革命书籍,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民国26年(1937)9月,在太原参加一O四师游击干部训练班学习。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文水县三区区长。次年任营教导员...[详细]
张洪元(1905-1984),字济众,戴桥乡张屯人。16岁弃学随父张贵馨专习祖传喉科。 洪元随父习医,在耳濡目染,遍览医书的同时,注重收集民间土单验方,结合诊断,视听病情疗效,不断充实祖传喉科验方。1953年,洪元参加戴桥联合诊所,由于医术娴熟,加之自己炮制单、散、丸、剂,大大方便了群众,享...[详细]
张厚民(1908-1949),嘉山县明光镇人(原属明东乡张郢村,今属明光镇),中共党员,1939年10月参加革命,1949年在渡江战役中牺牲。 厚民自青少年时即博学多识,1939年10月在接到新四军五支队战地服务团团长汪道涵信同志函后,他怀着为民族解放事业抗日救亡的宏图和决心,立即奔赴嘉山抗...[详细]
张华坤(1901-1939),安徽省濉溪县百善镇叶刘湖村人。民国8年(1919)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开始从事反帝反封建斗争。民国9年考入南京建邺大学附属中学。民国10年2月,转芜湖育材中学读书。民国11年初,与朱务平、徐风笑、刘之武等一起,创建了进步青年组织“群化团”。民国12年,在芜湖加入...[详细]
张煌(1914-1945),名柏虹,字洪申,庐江县人。自幼家穷,父母摆小摊为生。他小学毕业后,就从父亲做生意。柏性格开朗,广结广交,乐于助人,爱打抱不平。民国29年(1940)2月的一天上午,他见一日军欺负一个买香烟的小孩,就前去相救,并把小孩送到了安全地带,自己被迫跑到无为县参加新四军,12月...[详细]
张诲民(1903-1961),字应龙,安庆市郊碟子塘人。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宗教学院,民国27年在安庆中华圣公会工作,民国30年初,带领该会职工逃难来屯溪。历任教会牧师、医生、市宗教联合会主席、中华圣公会会长、基督教三自-委员会委员、屯溪育婴院院长、市政协常委、市人大代表。民国32年,张用自己多年积...[详细]
张汇滔(1882—1919),字孟介。1882年出生于安徽寿县西乡涧沟集张大郢孜。幼年读书,喜好兵略。初入安庆军中当兵。1904至1905年间,赴日本留学,结识深受孙中山所器重的同盟会代总干事孙毓筠,以其住所为同盟会安徽分会机关。旋归国,以实行革命为志,四方奔走,集结同志多人。1911年10月武...[详细]
张会亭(1901-1967),世居城郊区淮颍乡陈屯村。9岁给地主放牛,11岁就当了长工。曾经讨饭11年,尝尽了人间辛酸。1949年初,他参加了地方革命工作,同年农历腊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办的农业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都是全县最早的。1952年,他带领社员搞科学种田,试验一年三熟作物,试行两种作...[详细]
张家骝(1867-1920),字石卿,安徽桐城人。康熙朝文华殿大学士张英八世孙。 清同治六年(1867)生。出身官宦世家、书香门第。少工诗文。 光绪二十年(1894),游日本,肄业早稻田大学,适其父张诚卒于京师,即归国扶柩返里。后随祖父张绍华游直隶、江西至湖南,与同乡李光炯创办安徽旅湘公...[详细]
张家翰(1878-1940),字子偕,号屏丞。安徽省桐城县城关人。 清光绪四年(1878)生,出身翰墨世家。其父张祖荫曾任祥符县县丞。 光绪二十九年(1903),留学日本,就读于日本宏文学院,攻读数理。 光绪三十一年(1905),回国,执教于安庆高等学堂,后供职于浙江实业银行。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