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致(?~1335至1338间) 元代散曲作家。字时中,号逋斋。石州宁乡(今山西中阳)人。父彦文,仕为郴州录事、广州怀集令。刘致在流寓长沙期间,以其文章清拔宏丽见遇于姚燧,因姚燧荐为湖南宪府吏,后任永新州判、河南行省掾、翰林待制、浙江行省都事等职。晚年贫,卒无以葬,由王真人(眉叟)收葬于德清。所...[详细]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一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享年不到50岁。因为他是河东人,终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柳家与薛、裴两家被并称为“河东三著姓”。柳宗元的八世祖到六世祖...[详细]
娄昭君(501年-562年),鲜卑族,北齐奠基人高欢的妻子,文宣帝高洋、孝昭帝高演、武成帝高湛的生母。因娄昭君三个儿子先后登基为帝,故而她三次封为皇太后;娄昭君为人高亢明爽,处事果断,遵从俭约。太宁二年(561年),娄昭君患病在北宫去世,时年六十二岁,谥号神武明皇后,葬于义平陵。 人物生平 ...[详细]
栾书,又称栾傀即栾武子,生率年不详。春秋中期晋大夫,名将。主要活动在晋景公、晋厉公时期(前599年—前573年)。 栾氏在晋国为显族。栾书的祖父奕枝,在晋文公时任下军主将;父栾后,在晋灵公时任下军主将,惧在六卿之列。 栾书在晋景公三年(前597年)任下军之佐,正值晋楚邲之战...[详细]
唐代大历十大才子冠冕的卢纶,诗名远播,但却屡试不第,人生与仕途都极不顺利,但他广泛的交游使他成为一个活跃的社交家,并最终借此步入仕途。 卢纶,唐大历十才子之一,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省永济县)人。《旧唐书·卢简辞传》说卢简辞(卢纶之子)原籍范阳,后来徙家于蒲,未可信。赵遴《因话录》卷三记其侄...[详细]
罗贯中(约1330-约1400),汉族,山东东原人(今山东东平县)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罗贯中的一生着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小说《三国演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等,其中《三国演义》是其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影响深远,...[详细]
斛律光(公元515年——572年),字明月,高车族,北齐朔州人、出身于将门之家,是北齐著名将领。其父就是那位以军功任北齐左丞相、封为咸阳郡王的斛律金,老将军在高欢军中唱《敕勒歌》名扬古今。 斛律光少工骑射,以武艺知名,17岁被高欢提为都督,后为高澄亲信都督,不久为征虏将军,累升卫将军。一次...[详细]
斛律金(公元488—567)生于南北朝北魏时期,他的高祖是当时敕勒有名的部落首领倍侯利。《魏书》记载说:“倍侯利质直,勇健过人,奋戈陷阵,有异于众,北方人畏之。”敕勒民间有这样的歌谣:“求良夫,当如倍侯利”。倍侯利在敕勒人民中间成了英雄的典范。倍侯利后来率部落投奔北魏。斛律金的祖父、父亲都在北魏...[详细]
(772~811) 字和叔,一字化光、河中(今山西永济县)人。唐贞元(785~805)末进士,历任左拾遗、侍御史、户部员外郎等职,因曾被贬充衡州刺史,世称吕衡州,有《吕衡州集》10卷行世。吕温在法律思想上强调明刑立威,认为治理国家必须“权之以法制、董之以刑罚”;但又认为刑罚是道德的辅佐,刑罚的运...[详细]
马麟:(活动时间约十三世纪),先世河中人(今山西省永济),后迁居浙江钱塘。马氏一家可说是「绘画世家」,其祖父马世荣为绍兴画院待诏,父亲马远为光、宁宗朝画院祇候、待诏。由于家学渊源,他自小受艺术熏陶,为其艺术造诣奠定深厚基础。马麟曾任职南宋宁、理宗朝画院,位至祇候,从现存画迹来看其山水、人物、花鸟...[详细]
麻贵,明朝将领。回族。大同右卫人。宣府副总兵麻禄子。 嘉靖中,随父征瓦剌,累立战功。以都指挥佥事,充宣府游击将军。隆庆中,迁大同新平堡参将。万历初,迁大同总兵官。十年(1582),充宁夏总兵官。十九年(1591),被弹劾,谪戍边。次年复起用,为副,因累御蒙古贵族侵扰有功,升至...[详细]
孟母,相传姓仉(zhǎng)氏,战国时晋国(今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县东西仉村 ) 人。据《孟子世家族谱·世谱》记载:“亚圣祖系出自鲁桓公允,允生庄公同,同有弟三:长庆父为孟孙氏,庆父四传庄子速,速七传激,字公宜,激娶仉氏,魏公子(仉)启女,于周烈王四年四月二日己酉生轲,字子车,又字子舆。”又清·...[详细]
慕容延钊,字化龙,生于五代后梁开平二年( 908年)或贞明二年( 916年),卒于北宋乾德元年( 964年),太原(分属山西)人,北宋初军事将领。 慕容延钊出身将门,他的父亲慕容章官至襄州马步军都校,领开州刺史。慕容延钊在少年时代就以勇敢干练闻声,后汉时他为枢密使郭威的部下。郭威代汉建周后...[详细]
晋国文忠公裴度(765年-839年4月21日),字中立,汉族,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裴度出身河东裴氏的东眷裴氏 ,为德宗贞元五年(789年)进士。宪宗时累迁司封员外郎、中书舍人、御史中丞,支持宪宗削藩。视行营中军,还朝后与武元衡均遇刺,武元衡遇害,裴...[详细]
裴仁基(?-619年),字德本,河东郡(今山西永济)人,北周汾州刺史裴伯凤之孙,上仪同裴定之子,隋朝末年将领。开皇初年,担任隋文帝的侍卫,后来从军参加灭陈朝和攻打吐谷浑、靺鞨的战争。因所立战功,授任光禄大夫。大业十三年(616年),奉命镇压占领洛口的瓦岗军时,受到监察御史萧怀静牵制,-投降李密。...[详细]
裴行俨,隋.河东郡(今山西.永济人)人,隋将裴仁基之子,骁勇善战。裴仁基讨伐瓦岗寨,虽累有胜利,但屡遭监军陷害。于是裴仁基父子杀隋监军,率众归瓦岗寨。后李密与王世充决战,裴仁基献计分兵偷袭洛阳,但不被李密所纳。后李密战败,裴氏父子被王世充所俘。王世充以侄女嫁于裴行俨,待其父子甚厚。裴行俨每有征...[详细]
裴秀(224年—271年4月3日),字季彦。河东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人。 魏晋时期大臣,著名地图学家。出身著名的大族“河东裴氏”,少年时便颇有名气,后经度辽将军毌丘俭推荐,被大将军曹爽辟为掾属,又世袭父亲爵位清阳亭侯,迁黄门侍郎。曹爽被诛杀时,裴秀因是曹爽的故吏而被罢免。不久后任廷尉正,历任...[详细]
裴炎,唐初大臣,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字子隆。 据说,裴炎在少年时代就勤奋好学,在被补为弘文生后,每遇休假,其他同学大多处出游山逛景,而裴炎仍继续读书。他在学馆努力读书达十年之久,对《左氏春秋》、《汉书》有很深的研究。 裴炎的仕途生涯比较顺利,历任要职,从伏州司仓参军一直做到兵部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