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载 (1917~1960) 原名艾·刊载。蒙古族。新疆伊犁特克斯人。中共党员。1934年入读乌鲁木齐蒙哈学校培训班。历任母校及伊犁中学蒙文教师,三区革命教育部门工作人员,小学校长,新疆人民出版社、翻译、室主任,区党委宣传干事。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小说集《...[详细]
晋夫,原名吕守成,1917年出生于河南省洛阳县(今属洛阳市)吕家庙的一户寒士之家。由于家中清贫,直至14岁时,才入县立一小读书,他品学兼优。1933年从一小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洛阳第八中学,1937年进入开封高中。在中学读书时,适逢一二九-浪潮席卷全国,晋夫怀着满腔爱国热情,走上街头,--,散...[详细]
蒋桂芳(1917~1983) 四川通江人。1932年冬,在碑坝参加红四军,任坝溪区少共妇女部长。1934年8月,参与反刘湘“第四期总攻”的战斗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后随-战巴山南北,三次被冲散、掉队,又三次找到红军。次年,在西河口侦察敌情时被捕,坚贞不屈。获释后部队已不知所向。她一路乞讨,到小坝...[详细]
贾霁 (1917~1985) 笔名艾分、西门。江苏镇江人。中共党员。1939年毕业于延安抗大、鲁艺文学系。历任华北《新华日报》记者,八路军山东纵队鲁迅宣传大队戏剧教员,《前卫报》,山东文协人民剧团团长,中央电影局创作所编剧、部主任,《大众电影》主编,《剧本》副主编,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学术委...[详细]
黄木芬,1917年10月出生于广西梧州一个富裕的商人家庭。 1934年末,感受了时代浓浓革命风气的黄木芬联络十多位初级中学的同学组成“血花社”。在他们心目中,社名“血花”,寓含着革命志士的热血必将浇灌出胜利花朵之深意。 1935年5月,黄木芬为了争取修建学校危房,领导同学们向苍梧县参议会...[详细]
黄 江 (1917~1978年),原名黄金钰,化名徐康。大岗镇镇南村人。出生于一个较富裕的农家。1937年考读怀集县立中学,受中共地下党组织活动的影响,参加学校组织的“救亡读书会”和时事研究会,阅读《唯物论》、《社会发展史》、《大众哲学》、《群众》等进步报刊;参加抗日救亡的宣传活动,率一支小分队...[详细]
何锐(1917 ~ 1972),女,原籍四川木门镇,幼年家贫,举家流落本县茅坪沟。6岁时,妹天母亡,稍长,给富家佣工。13岁迫作童养媳,后不堪-而去,以背柴卖草度日养家。 1935年正月,红军到达茅坪沟,锐迅即参加红军,为本县第一位参加红军的女性。初任妇女班长,长征途中,一次只身追捕...[详细]
郭和夫(1917-1994),化学家。四川乐山人。是郭沫若和郭安娜的儿子,也是郭沫若的长子。 郭和夫,中国著名的有机化学家,石油化学家。男,汉族,无党派人士。历任全国化学会、化工学会理事,全国第五、六、七、八届人大代表。他是郭沫若先生与日籍夫人郭安娜所生,在郭沫若先生的11个子女中排行老大。...[详细]
冯克武,原名冯框武,1917年出生于辽宁省辽中县的一户贫农家庭,全家人靠父亲当小学教员的微薄收入勉强维持生活。1922年,全家逃荒来到黑龙江省肇东县。 冯克武从小随父读书。1933年他到肇东壬申书院(印刷业)当了一年多学徒。1934年3月,冯克武来到北平,入中山中学学习,曾参加一二九学生救亡...[详细]
董均伦 (1917~2004) 山东威海人。中共党员。1938年毕业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历任八路军印度援华医疗队翻译,留守兵团英文教师,部队文艺社、陕甘宁边区文协专业创作员,胶东文协和山东省文协、省文联、省作协及中国曲协、上海作协专业作家。山东省民协主席、政协委员、作协名誉主席,中国民协常务...[详细]
陈重光(女)(1917~1968),阳明镇人。出生于博罗响水乡,父早丧,由其母刘满抚养。1927年夏,就读响水学校,受到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思想教育,倾向革命。后考入杭州行素女子中学读书,继在上海“白鹅绘画学校”学习,并参加黄惊白等进步青年组织的“线上画会”,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后来她与黄惊...[详细]
陈志彬 (1917-2000)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纪委专职委员。 湖南省茶陵县人,1917年生于茶陵县腰阪乡布庄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0年加入共青团。1934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历任茶陵县儿童局书记、湘赣省保卫局秘书、红六军团保卫局秘书。参加了湘...[详细]
陈则光 (1917~1992) 原名陈朗秋,笔名陈虹、鲜名。湖南南县人。民盟成员。1939年肄业于中山大学师范学院,后毕业于中山大学国文系。历任中学教师,湖南大学中文系讲师,中山大学中文系讲师、副教授、教授,鲁迅研究学会、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专著《中国近代...[详细]
陈以居 (1917~1941年),男,南街镇护国村乡贤第人。幼年丧父,兄弟姐妹5人,排行第二。上小学时与母亲为他托媒物色的女子订婚,本不情愿,但母命难违。黄埔军校第十三期步兵科毕业后,旋即赶赴前线,服役于贵州遵义。母亲为他安全和婚事担心,忧郁成疾。收到家书后,在给哥哥回信中说:“国难当头、日...[详细]
陈实棠(1917~1948),又名陈克光、陈荣,广西防城人。 早在民国24年(1935),陈实棠苦于无生活出路,报名参加陈济棠部当兵。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国民党独九旅六二七团二营任排长。民国28年冬,国民党制造第一次-逆流,独九旅走向 ,陈实棠目睹独九旅的倒行逆施,非常愤懑。于民国30年农历1...[详细]
陈山 (1917~1997) 原名杨时俊,曾化名陈力平,新昌人。曾任乡村教师、记者等,期间开始发表诗歌散文。1935年,联合嵊县、新昌进步青年建立进步文化团体南鹿学社,被推为理事。1936年发起组织民众剧社,后扩大组成抗日流动宣传队,深入城乡公演救亡话剧,发动民众抗日。与俞菊生、叶宗淦、俞元...[详细]
陈权(1917~19 77年),本县京溪园镇大岭下村人。他9岁就读于本村私塾,17岁转学到外婆家的一间小学读书,19岁在灰寨树文小学当勤杂,边做工边学文化。在曾广等一批进步教师的帮助下,他开始学习进步书刊,走上革命道路。1936年参加抗日义勇军,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后在揭阳县大岭下、京溪...[详细]
陈其铨,号奇川(1917.2.13~2003.12.14)丰顺县潘田镇南溪村人,1917年2月13日生。为当代书法大师。抗战时任职海军总司令部主任秘书。1949年去台湾。曾任台湾东海大学教授,台湾中国书法学会理事长,新加坡书法研究院名誉院长。书法造诣很高,享誉中外。在台湾创办弘道书艺会,桃李遍海...[详细]
陈鹏(1917—1986年),原名陈美材,通门镇人。民国28年(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29年(1940年)任中共罗沙党支部书记。民国30—32年(1941—1943年)任通门中心小学校长,并任中共通门支部书记。民国33—34年(1944—1945年)任郁南县民众武力指挥部通门独立中队队...[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