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希敏(1917~1940),民国6年(1917年)出生在大化坪镇。在管驾渡第三高级小学读书时,受进步思想影响,阅读了革命理论书籍,提高了思想觉悟。他经常对象里人说:人要看远些,不能嫌贫爱富,穷不能穷到底,富不能富一生,将来一定会变,到那时,人人有饭吃,个个有衣穿,男女都一样,等等。27年,参加...[详细]
程述尧(1917-1993),黄宗英的第二任丈夫、上官云珠的第三任丈夫。生于山东济南,8岁随祖父母、父母迁居北京。中学就读于教会学校育英学堂,后考入燕京大学教育系,主攻乡村教育。在校期间,思想活跃,倾向进步,主动帮助离校赴内地参予抗战的同学。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侵略军占领燕京大学...[详细]
成少甫(1917-1979)河南省商城县人。1930年参加红军。1935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25军第75师225团排长,团政治处组织科科长,红15军团教导营连政治指导员。参加了长征。抗战时期,任八路军115师教导大队第6队政治指导员,晋察冀军区军政学校第2队队长,晋察冀军...[详细]
陈炳旺(1917-1938),福建省龙岩县曹溪乡黄洋村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斗争。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闽西苏区坚持斗争,参加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后,于1938年1月随所在部队改编为新四军北上抗日,任新四军二支队三团副排长...[详细]
柴灿国,1917年出生在宣威宝山发马坡一个农民家庭。1923年开始在本村小学读书,后在宝山高小四班就读,成绩优异。1932年考入曲靖中学,在校受进步思想的影响,参加宣威旅曲同乡会活动,阅读《农民四字经》等进步书籍。1936年毕业回发马坡,参与柴爱国组织的培智社活动,向农民宣传革命道理。后到省财政...[详细]
毕克祯(1917~1999)2月9日出生于大连金州。祖父毕宗武系清末秀才,曾任候补知县,参加编纂《金州志纂修稿》。其父毕庶元曾担任大连《泰东日报》主笔,是大连戏曲评论家,因在一篇文章中抨击日本侵略中国,被日本当局驱逐出旅大。毕可祯幼时读书勤奋,1930年3月于关东州公学堂南金书院毕业后,考入旅顺...[详细]
安平生,1917年(丁巳年)生,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人。1937年2月赴延安参加革命,193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7年2月与一些进步学生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参加了革命,在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二期学习。曾任延安马列学院教育科科长、党支部书记,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研究员。1942年12月任...[详细]
邹优宁(1917—1988),大坝乡久福村玉环江屯人。抗日战争时期,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冬,参加广西学生军,涉足城镇乡村宣传发动民众支援抗日战争。1941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博白从事地下革命活动。1943年博白“一、一三”事件中,积极营救被捕人员越狱。1945年春参加桂东南博...[详细]
朱秀清烈士,(1917-1948)扬州市广陵区头桥镇迎新村人。 1917年出生于江都县花荡乡孙家庄的贫苦农民家庭。8岁那年,因遭受灾荒,父亲朱义明,母亲陈氏,带着乡贤朱秀清和他的四个姐姐,一家七口迁居新洲大乾丰(今属扬州市广陵区头桥镇迎新村)落户,租种地主汤百万的滩田。朱秀清烈士生前曾在头桥...[详细]
朱承汉(1917—1990),湖州人。14岁开始学医。1934年秋,考入浙江中医专门学校学习,两年后以优异成绩毕业,并在故里独立行医。抗战期间,发起组织中医学术研究社,同时担任《吴兴医药月刊》学术。抗战胜利后,吴兴县中医师公会常务理事和《吴兴医药》杂志主编。建国后,先后任湖州市东街联合诊所主任、...[详细]
郑扶(1917-1993),又名巨田,生于辽宁省台安县西佛镇龙家村。1931年参加东北军,1932年冬参加长城抗战。1937年"七七"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永定河防御战。1937年10月,随吕正操部参加冀中抗日部队,历任中队长、副营长、副团长、大队参谋长。193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详细]
赵雨亭(1917~2008),原名霆,字振之,平定县上南茹村人。民国 26年(1937)1月加入中华民族先锋队,参加革命工作。“七七事变”后,赵雨亭返乡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民国27年春到昔阳县参加抗日游击队,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晋东抗日游击队政治部干事,11月调任平东县抗日自卫队指导员。民国...[详细]
赵力耕,1917年出生于辽宁省海城市西柳镇西柳村。少年时代勤奋好学,成绩优异,拥护孙中山先生倡导的-思想,拥护平均地权。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赵力耕不甘心做-奴,离开海城,先后辗转于北平、河南、西安等地读书。1938年考入国民党政府武汉军校第12期电训班受训。毕业后,调到军统重庆电讯总...[详细]
赵成山(1917—1985),壮族,初小文化程度,雷平镇太平街人,翻砂工,1985年病故。 赵成山原是天等县都结人,13岁时为生活所迫,迁到雷平县孔美屯落户跟师学翻砂工艺。 后又搬到太平街寄居于土官李玿家的家奴处,给土官打零工。一年后土官发现后把他赶走了,他又流浪回孔美屯跟师当助手。19...[详细]
张子华(1917~1988) 江西省吉安县人。老红军。民国19年(1930)8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翌年7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历任红军通信员、宣传员、司药、医务主任,平西十一分区卫生处处长,晋察冀中央北方分局卫生所所长,华北军区陆军医院政委,特种兵一团副政委,华东军区上海防空政治部、华东军区空...[详细]
张载熙 (1917~1949) 张载熙,宁乡县洋泉镇福田桥(今属回龙铺乡福田村)人,1917年8月生。少时就读于宁乡县玉潭学校,后入浏阳礼乐局国学专修学校、湖南中和国学自修专科学校学习。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投笔从戎,于1939年11月考入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第三期。武汉 失守后,根...[详细]
章容(1917—1983),吴兴(今湖州)人。1935年在上海参加抗日救亡组织,从事革命活动。次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8年到延安鲁迅艺术学校美术系学习。次年6月随李公朴晋察冀边区抗战建国教导团工作。1940年在晋冀鲁豫边区青年记者学会北方办事处和华东《新华日报》工作。1942年加入中国...[详细]
吴无闻(1917-1990),女,浙江乐清人,曾任上海文汇报驻北京记者,为中华诗词学会(第一届)顾问。 吴无闻是夏承焘先生挚友吴鹭山之妹,解放后曾任《文汇报》驻北京记者,笔下颇有文采。夏承焘晚年迁居北京长期疗养,幸得与吴无闻夫人结合。夏承焘有此贤内助,暮年得到慰藉。吴无闻帮助夏承焘校注了多部...[详细]
张开诚(1917~1988),原名凤威,平南县富藏乡人。1935年,在广西省立第二中学初中部毕业。随即考上广州广雅中学高中部学习,积极参加学生抗日爱国活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张开诚和一批进步同学奔赴延安,寻求革命真理。他在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四期毕业后,深入山东抗日根据地,在邹县、费...[详细]